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潰瘍性結腸炎達標治療的靈魂四問

潰瘍性結腸炎達標治療的靈魂四問

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最早被用於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一些慢性、進展性疾病,是指疾病診治過程中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患者評估和個體化治療,密切監測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實現治療目標的疾病管理策略。潰瘍性結腸炎(UC)作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的炎症性腸病(IBD),近年來在其治療中也逐漸引入達標治療的概念。明確UC達標治療的目標,並通過 「評估-預測-分層-監測」?的疾病管理策略實現達標治療,對於改善UC遠期結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UC治療的難點是什麼?

UC是一種慢性、進展性和異質性的炎症性腸病。挪威IBSEN研究小組對確診UC患者隨訪10年的隊列(n=379)進行分析,病程曲線圖(圖1)顯示UC患者的病程發展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患者病程的異質性是IBD疾病異質性的一種體現,提示對不同特點的患者應該進行個體化治療。而且只有在疾病早期,抓住治療「機會窗」,進行早期干預和強化治療,才有可能打破UC緩解與複發的循環。

在腸道結構與功能方面,UC的疾病進展有6種主要表現形式:

近端延伸:無論是直腸型的UC進展為左半結腸型或全結腸型,還是左半結腸型UC進展為全結腸型,都稱為UC的近端延伸,在UC患者中的比例佔15.7%;

狹窄形成:例如直腸狹窄以及直腸周圍脂肪組織沉積會引起骶前間隙增寬,而且病程時間越長,骶前間隙越寬;

腸道假性息肉和纖維化形成;

腸道彈性和適應性下降,造成了腸道動力的障礙;

肛門直腸功能障礙:引起里急後重和排便失禁;

通透性改變,黏膜屏障作用下降:既是IBD發生的始動因素,也是慢性過程中,達到黏膜癒合患者出現複發的原因。

在UC患者病程方面,疾病進展則表現為複發、UC相關住院和手術、藥物升級、癌變和致殘等。有一項納入了15316例患者並系統回顧分析了UC的自然病史,發現10年UC的累積複發風險達到70%~80%,50%的患者會經歷UC相關的住院,5年和10年結腸切除術的累積風險達到10%~15%,結直腸癌風險也逐年增加,並且UC可能導致工作能力的喪失,可見UC是一種慢性、進展性及致殘性的疾病。該研究發現,達到黏膜癒合的UC患者,隨訪結腸切除術的風險降低,提示如果將黏膜癒合作為治療目標,患者可能獲得良好預後。

2. UC達標治療的目標是什麼?

在UC的治療中,人們最初將癥狀改善和臨床緩解作為UC的治療目標。但發現在無癥狀的UC患者中,仍然可能存在腸道炎症和疾病進展,因而逐漸提出將內鏡下「黏膜癒合」作為UC治療的目標。近些年又提出「組織學癒合」的概念。無論達到內鏡癒合還是組織學癒合,都為了實現終極目標,即改變UC的遠期病程,阻斷疾病的進展。

2.1?國際STRIDE共識

2015年,國際炎症性腸病研究組織(IOIBD)通過一項名為「選擇炎症性腸病治療目標」(STRIDE)的項目,公布了由28位專家達成的12項共識,其中最重要內容就是將UC達標治療的目標定義為臨床/患者報告緩解和內鏡緩解。臨床緩解即患者自我報告(PRO)無直腸出血,排便頻率正常,而內鏡緩解指Mayo評分為0~1分。通過以上短期目標的實現,以達到阻斷疾病進展的遠期目標,進而預防異型增生/癌變發生,減少住院治療和手術,減少併發症和致殘。由此可見,UC達標治療的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的目標,既是主觀癥狀目標及客觀炎症目標的結合,也是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結合。

2.2?臨床證據的更新

在STRIDE共識提出的治療目標中,病理組織學目標、生物標誌物目標以及影像學目標尚未成為UC達標治療的目標。經過近幾年臨床證據的積累,UC達標治療的目標不斷在完善。在患者自我報告方面,出現了一些經過驗證的、新的量表或者技術,比如說IBD殘疾指數(IBD-DI)或智能手機移動應用等。患者的癥狀減輕,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對UC患者治療的一個最基本的、最初級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充分溝通,建立一種醫患共同決策(SDM)的治療模式,而不是醫生單方面、家長式的決策模式,在UC的治療中正在成為醫療決策時的主流方向,這既是醫學倫理學的需要,也是提高患者依從性的需要。

在內鏡治療目標方面,UC的內鏡下疾病嚴重指數(UCEIS))與Mayo評分具有相似的重要性,而UCEIS指數由於積分由0到8分,共分為9層,所以更有利於疾病的分層。內鏡治療的目標也更傾向於由原來的0~1分而調整為更嚴格的0分。

在病理組織學目標方面,Nancy指數和Robarts組織病理學指數(RHI)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工具,推動組織學癒合成為達標治療的新目標。在生物標誌物目標方面,糞鈣衛蛋白的臨床數據積累也越來越多,推薦的cutoff值為

在影像學目標方面,磁共振、腸道超聲和CT腸道成像等檢查,由於其非侵入性的優勢而受到重視,但其價值還有待驗證。一些未來新興的治療目標,例如反映腸道通透性的分子生物學證據,可能將用來評估內鏡黏膜癒合患者的疾病活動度。

3. 如何實現UC達標治療?

2017年Gastroenterology雜誌介紹了UC疾病管理的當前策略和未來策略。當UC患者確診後,首先需要完成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其次是預測疾病的病程和進展風險,之後對高風險和低風險的患者進行分層治療,再通過密切的監測(包括疾病活動指數、葯代動力學等)評估治療後患者是否達到了目標,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未來UC疾病管理中,會有一些新型(包括基於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的預測工具應用在疾病的評估和治療反應的預測中。總之,在UC的疾病管理策略中,準確把握「評估-預測-分層-監測」四個重要環節,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患者的達標治療。

3.1 評估嚴重程度

以往對UC嚴重程度的評估(如臨床常用的「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嚴重程度分型」),是針對患者某個時間點(如入院時)的一種橫斷面式的評估辦法。2018年IOIBD組織推薦,將疾病嚴重程度指數(DSI)作為評價UC患者整體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首先由IOIBD專家對患者自我報告、炎症負擔和疾病病程中可能影響UC疾病嚴重程度最為相關的因素進行打分,發現「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C反應蛋白的升高、內鏡下潰瘍糜爛和曾經使用過生物製劑或免疫抑製劑」得分都在10分以上。進一步再通過統計學分析發現,DSI指數歸因於患者結腸黏膜的病變程度(18.1%)、疾病對日常活動的影響(14%)、C反應蛋白的升高(11.2%)和曾經使用過生物製劑的治療(10.1%)。

總之,決定UC疾病嚴重程度指數的因素包括三方面——疾病客觀的炎症負擔、患者主觀的癥狀以及疾病病程。與以往的評估方法不同,DSI指數可以更全面地評估UC患者的整體情況,更加關注了內鏡的客觀指標、對患者生活的影響以及既往的病程。

3.2 預測進展風險

通過不同模型進行疾病遠期結局和進展風險的預測,以下是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預測模型。

預測UC近端延伸風險:由多國專家在全面回顧文獻的基礎上,生成專家總結的聲明草案,在32國的全國性會議上發布和提煉,最終於2014年的11月,在國際會議上確定了最終版本。該研究作為「IBD提前教育計劃」的一部分,是截至目前較為權威的一種預測模型。

預測結腸切除手術風險:風險矩陣圖是一種風險管理的常用工具,紅色區域的風險提示應不惜代價阻止其發生。

預測治療的遠期結局:對新診斷的UC患者激素治療後隨訪,將治療後3月的反應(臨床及內鏡是否緩解)定義為早期結局,研究治療早期結局與隨訪5年之後的遠期結局的相關性。

3.3 分層治療

通過預測疾病的進展風險,將患者分為低風險患者和高風險患者,而高風險患者又進一步通過是否需住院治療的判斷,分為高風險門診患者和高風險住院患者。

2015年Gastroenterology雜誌分別對這三類患者的分層治療方案進行了介紹。對於低風險的患者,一般在門診進行治療,誘導緩解使用5-氨基水楊酸(5ASA)或激素(口服或直腸局部給葯),維持治療仍然使用5ASA,而激素逐漸減量。未緩解的患者轉化為高風險門診患者進一步治療。

對於高風險患者提倡早期聯合治療和生物製劑治療。對於高風險門診患者有三種誘導緩解的方法。第一種是短期的激素加巰嘌呤,維持緩解則使用巰嘌呤而激素逐漸減量,或使用抗TNF單抗或維得利珠單抗來維持緩解;其他兩種誘導緩解的方法為抗TNF單抗(±巰嘌呤)或維得利珠單抗(±免疫調節劑),而維持緩解的原則是使用哪一種單抗誘導緩解、繼續使用哪一種單抗來維持緩解。對於激素和巰嘌呤誘導緩解失敗的患者,可以使用抗TNF單抗(±巰嘌呤)或維得利珠單抗(±免疫調節劑)來誘導緩解。而對於其中一種單抗誘導失敗的患者,可以選擇另一種單抗藥物來誘導緩解。無論何種方案誘導緩解或維持緩解失敗的高風險門診患者,結腸直腸的切除術都是一種備選方案。

對於高風險住院患者有3種誘導緩解的方法,包括靜脈激素治療或靜脈環孢素治療,這兩種治療的維持緩解方法可以使用巰嘌呤也可以使用抗TNF單抗(±巰嘌呤)或維得利珠單抗(±免疫調節劑)來維持緩解。或者也可以選擇抗TNF單抗誘導緩解和維持緩解。對於誘導失敗的患者,可以選擇結腸切除術治療。

3.4 密切監測

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是確保患者治療達標的重要保障,而監測包括患者的主觀癥狀,也包括客觀的炎症指標。由於有些患者在開始治療時,癥狀就不明顯或者治療之後癥狀很快減輕,所以在炎症客觀指標方面的探索研究至關重要。治療監測的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監測的內容,二是監測的間隔。

4. UC達標治療的挑戰在哪裡?

目前,UC的達標治療在臨床上實施仍然面臨著挑戰。首先,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臨床醫生對達標治療的接受度也有限。在一項對澳大利亞南部246名UC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中,只有35%的患者達到臨床和內鏡緩解,社區消化醫生對達標治療的接受度有限,是其實施的主要挑戰。

其次,現行的治療目標體系還需不斷完善,一些治療目標的意義需要進一步驗證,新的治療目標特別是一些非侵入性的治療目標,需要不斷開發。而且,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比也是面臨的挑戰之一。密切監測就意味著更多的門診和檢查,再加上強化治療和治療升級,無疑會增加患者對檢查及治療安全性和醫療費用的顧慮。目前的證據表明,儘管IBD達標治療的策略會導致短期成本的增加,但早期的積極治療和密切的疾病監測可能更具長期的成本優勢。

總之,理解UC疾病慢性、進展性及異質性的特點,才能理解強調UC達標治療的必要與重要性。認識到UC達標治療的目標是一個結合了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主觀目標和客觀目標的綜合目標,會更加明確未來治療的方向。牢牢把握「評估-預測-分層-監測」四個重要環節,才能最終實現UC達標治療的目標。在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時,推薦使用結合患者主觀的癥狀、客觀的炎症指標以及既往疾病病程的綜合評估方法,是對患者「今天」和「昨天」的關注;而預測疾病的遠期結局和進展風險,是對患者「明天」的關注。經過既「向前看」又「向後看」的完整評估過程,才能對患者整體病情做出準確判斷,進一步制定分層治療方案。對高危患者的早期聯合治療和強化治療,體現了未來UC治療的個體化原則;而持續、動態的監測並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更是為UC達標治療附加了一個時間的維度。雖然UC達標治療在臨床實施仍面臨挑戰,但達標治療是提高UC疾病管理質量的關鍵。

文獻來源:厲英超,陳思瑋,邵佳媛,冉艷,李佳榮,楊柳青,陳寧寧.潰瘍性結腸炎達標治療的研究進展[J/OL].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一場撕心裂肺的胃鏡後,我決定戒酒了
直腸神經內分泌瘤什麼情況要根治手術?一例病例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