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樂毅破齊勢如破竹,為何能打下齊國都城卻拿不下即墨?

樂毅破齊勢如破竹,為何能打下齊國都城卻拿不下即墨?

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自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

———《報燕惠王書》

樂毅伐齊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是齊國發展歷史上的轉折點,當時燕昭王剛剛在燕國國內進行了變法,為了一雪之前受齊國欺凌的恥辱,燕昭王決定聯合韓、趙、魏、秦四個國家共同討伐齊國,軍隊由燕國名將樂毅帶領。

從戰爭的一開始就呈現出了勢如破竹的狀態,他們一路征戰,幾乎戰無不勝,接連打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並且打進了齊國的都城臨淄,最終將臨淄城佔領,當時的齊王只能夠逃到莒城自保,後來齊國民眾因為憤恨齊王殘暴的統治給燕國帶來的災難而發難,導致齊王死在難民手中。

不僅如此,燕國還擄掠了齊國大部分財富,要知道齊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經濟發展非常強盛的國家,位居東海之濱,在經濟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百姓的生活異常的富裕,可供燕國收攬的財寶也數不勝數。

所以從表面上來看,這場戰爭給燕國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可是令人疑惑的是,燕國能夠在戰爭初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卻在即墨這座小城面前跌了跟頭。燕國軍隊圍困即墨城長達六年之久,卻從未將即墨攻破,這也導致齊國並沒有徹底滅亡,後來憑藉著田單的火牛陣一舉復國。

那麼為什麼樂毅破齊卻沒有滅齊呢?難道即墨這座小城真的有扭轉乾坤的實力嗎?其實不然,這與當時的外部環境以及燕國的內政統治有著極大的關聯。

一、他國撤兵、燕國式微

其實這曠世大戰當中參與的勢力是非常複雜的,可以當做是合縱攻齊,如此一來,聯軍的勢力必定是強大的,齊國招架不住並不在意料之外,細想之下也是如此。

燕國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國家的實力發展一直比較薄弱,燕昭王的變法也不過持續了幾年的時間,而且也並未從根本的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這是改善了在王道政治基礎上的某些政策的實施方式。

如此,燕國的國家實力必定不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想要憑藉者變法帶來的改善,而且改變燕弱齊強的局面是很難的,所以雖然在樂毅伐齊的過程中,統兵將領是來自燕國,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力是其他國家出的。

可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士兵並不能一直陪伴燕國在戰場上焦灼,畢竟其他國家是來幫助燕國伐齊的。因此,在戰爭取得初步勝利的時候,其他國家也就將援手撤了回去。如此,只剩下燕國與齊國對戰,實力有些青黃不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那麼也就會有人問,齊國已經大廈將傾,為什麼其他國家不幫助燕國徹底結束這場戰爭之後再撤兵呢?那是因為,伐齊只是削弱齊國實力的戰爭,出手幫忙自然不在話下,而且本身齊國當時的統治比較殘暴,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但是出手幫忙併不代表幫助燕國滅國。

二、倒戈施壓

齊國是中原地區的諸侯大國,它的滅亡必定會引起時代格局的大變動,而且齊國的領土面積很廣,國家積累的財富也非常豐厚,如果這一切都被燕國所佔,那麼誰能夠保證燕國不會是第二個殘暴的齊國呢?

所以當齊國的統治威脅到了其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它們可以聯合起來壓制齊國的行動,但是絕對不會容忍齊國被消滅,因為一旦齊國滅亡,整個中原地區就要重新洗牌,強弱關係也會重新變化,所以燕國想要消滅齊國是很難做到的,這必定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覺。

而且齊國本身是一塊肥肉,其他諸侯國怎麼會任由燕國將其獨吞呢?那如果要將齊國進行分割,牽扯到的利害關係將是巨大的,土地怎麼分?財富怎麼分?而且每個國家之於齊國的遠近關係不同,在土地上的實際把控能力就不同,如此又怎麼避免發生另外的衝突呢?所以齊國的滅亡很有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出手教訓齊國可以。

但是幫助燕國將齊國滅亡則無可能。也正因如此,當時的燕國所面對的壓力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因而它只能夠將齊國的財富儘可能地向燕國運送,盡量的從這場戰爭當中謀取實際利益,畢竟在各大諸侯國的施壓之下,想要直接消滅齊國是難上加難的。

當然,那時的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小城,如果燕國軍隊一意孤行也不是不能夠將其消滅的,至少有將其消滅的可能。但是燕國卻並沒有做出任何想要滅亡這兩座城池的舉動,這不僅是外部壓力的影響,也與燕國的內政有著很大關係。

三、太平天子的臆想

實際上,當時的燕國也並未曾想過消滅齊國,因為在燕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政治傳統上面,這個國家是非常反對通過壓迫性的戰爭來致使國家臣服的,這也是為什麼整個戰國時代,燕國從來沒有消滅過任何一個小國的原因之一。

對於燕王來講,通過戰爭來消滅一個國家的方式是一種十分僭越的行為,因為它們都是從西周分裂而來的諸侯國,在政治傳統和思想認知方面並不允許燕王這麼做。

在他的認識當中,地位的差距是天子和國君的差距,也就是說,當時的燕王是動了想做太平天子的念頭的,是想通過和平的方式來拉開他們之間的地位差距的,這點我們從樂毅給燕惠王的回信當中就可以看出一二,當時樂毅敘述了在伐齊的過程當中所做的行動,儘可能的佔領土地,儘可能地收攬財富,但是最終得到的卻是燕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命令。

所以當時的燕國也並未曾想過直接將齊國消滅,這是他們尊奉的政治制度所帶來的思想束縛,也算作是一種惻隱之心吧。而且當時的燕國所處的外部環境也很差,要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這也給了燕國國君借口,齊國也就得以生存下來了。

小結:

所以我們綜合上述的敘述可以看到,齊國之所以能夠在危機關頭依舊存活,是因為內外兩個方面的影響所導致的。

從燕國內部來講,它本身就討厭通過壓倒性的戰爭來消滅諸侯國,如此也就不存在著直接滅亡齊國的行為,至少在燕國國君身上看不到這樣的可能性。其次,齊國的滅亡會帶來巨大的蝴蝶效應,是其他的諸侯國所不想看到的,因此,當在看到齊國瀕臨滅亡的時候自然會向燕國施加壓力,如此也導致了齊國的繼續生存。

除去這幾個方面的因素之外還有其他的影響,比如燕惠王在黃金台更換將領的事件,其實燕國軍隊能夠為困即墨城六年之久,說明其確實是想要齊國進行臣服的,不過是想通過和平的方式。

但是即墨的民眾並沒有給燕國這樣的機會,如此反而讓燕王開始懷疑樂毅的能力,最終將樂毅更換成了騎劫,也給了齊國軍隊可乘之機,讓齊國軍隊找到了燕國的破綻,從而通過火牛鎮成功復國。

所以說燕國的做法還是比較悲哀的,如果它能夠一鼓作氣將齊國消滅,那麼戰國時代的歷史發展就要另當別論了。

參考資料:《報燕惠王書》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度歷史觀說 的精彩文章:

古代官員上班很輕鬆嗎?可能有的出乎你意料
李淵奪取隋朝江山,那麼,隋煬帝楊廣的子女及其後代結局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