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去魯迅化是想要去掉什麼?聽聽文學大家莫言和余華怎麼看去魯迅化

去魯迅化是想要去掉什麼?聽聽文學大家莫言和余華怎麼看去魯迅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國度,為民族大義自願請戰之人,危急關頭力挽狂瀾之人,從來都不缺乏。這種觀點在魯迅的多篇文章中曾經提到,但是在愚昧無知的當初,魯迅的存在一直都被人們詬病,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抨擊對象。

改革開放以來,魯迅的思想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也逐漸被世人捧上聖壇,魯迅的多篇著作更是進駐中小學課本,成為大家爭相捧高的對象。但是這種現象僅僅持續到2010年,社會之上去魯迅化的聲音越來越多。

教育學家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魯迅所秉持的思想已經與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格格不入。其中專家更是列舉了多篇魯迅先生的作品,對魯迅所秉持的晦澀難懂的思想進行抨擊。

其中以魯迅與侄女探討社會黑暗的題材為例,魯迅在與侄女的探討之中提到了自己碰壁。但是侄女卻誤以為這是現實之中存在的碰壁,細心詢問是否是因為走路不小心的緣故,但魯迅的解釋卻是一語雙關。魯迅的回答是四周的黑暗導致無法摸清前面的路,從而導致碰壁。

這其中魯迅的語言是詼諧而有趣味的,與侄女的探討更是柔聲細語,以此讓她認清社會上的黑暗。

以這個鏡頭來看魯迅,彷彿魯迅脫去了處於神壇上的光輝,不像一個寫文學著作的正經人。根據後人的回想,魯迅一旦從自己晦澀的文字工作與對社會的黑暗之中脫離出來之時,他便會極力享受世界。比如說魯迅在教導自己孩子之時,總是充滿耐心,甚至樂此不疲,有些發瘋的狀態,在魯迅面對朋友之時,心情更是歡快,再配上另類的造型,與文學家所樹立的形象截然相反。

但多數情況之下,魯迅所處的時代給魯迅了繁重的工作量以及諾大的民族責任,與家人暢談之時的歡快模樣還是比較少見。即使人到中年,魯迅在面帶面對社會黑暗狀態,其實還是充滿少年的熱血與不平。

在祥林嫂遭遇魑魅魍魎,閏土失去少年心性,以及阿Q和孔乙己的苦難,讓魯迅在這個更加艱難的社會難以前行。棄醫學文為民請命,埋頭苦幹,以一人肩挑民族大義,都讓魯迅在這個黑暗的社會萬丈光芒。

就是這樣以擔負民族危難為己任的人,某些學者卻認為,魯迅所處的時代離我們更為遙遠,且文章晦澀難懂,不適合今日少年的健康成長,請願在今日的教育之中去魯迅化。專家們所提出的每一條理由,確實是足夠抨擊魯迅,似乎也減輕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但魯迅能夠在教育界佔有百年的地位,並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去除的。

莫言和余華兩位學者也關於去魯迅化發表了自己的言論,兩位都是文學界的大咖,對於文學作品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在面對魯迅這一位文壇鼻祖之時,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莫言表示自己從小便接受魯迅的教育,受到魯迅的影響,通過一言一行試圖超越魯迅。但魯迅的思想過於高深,莫言從未在他的模式之中跳出來。而且莫言也曾經表示,希望能用自己所有的作品換得魯迅的一個中篇小說,可見魯迅地位之高,就算是昔日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難以超越。

同樣敬佩魯迅的還有餘華,但少年之時的余華對魯迅的文章是充滿了厭惡,直至成年之後,不經意拜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想法大為改變。而其中余華的作品活著中,主人公福貴也像極了昔日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兩者的性格特點非常相似,都是自甘墮落。可魯迅去世之後,余華也成為了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而且在余華不興不經意間讀了《狂人日記》之後,重新翻閱了魯迅的多部作品,余華表示,魯迅先生的文字思想飽滿、饒有意味,尤其是在壓力激增的情況之下,閱讀魯迅的作品可以使人倍感親切。

僅僅從這兩位文學大咖的評論,便可知道去魯迅化並不適合於現代的教育。相反,在文學聖壇上,魯迅的文章多次被評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優秀文章,而且魯迅先生用詞優美,乃是中小學生可以學習漢語言的範本。

在堅持去魯迅化的人,認為他們確實是可以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但是卻不能教育中小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與承擔感,因此去魯迅化並不適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把20歲的愛女嫁給40歲的充軍犯人,生的外孫女才氣轟動民國
上海灘有名的「女流氓」,14歲懷孕逼男友成婚,一生經歷三任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