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抵制中國產品,中國經驗會告訴印度:沒什麼用,損失還是自己

印度抵制中國產品,中國經驗會告訴印度:沒什麼用,損失還是自己

隨著印軍恥辱性的失敗,印度社會表現出強烈的憤怒,雖然他們忘了印軍才是率先越界的一方,而且印軍的傷亡本質上就是印軍軍官瞎指揮導致的。當然,對於印度輿論而言,這些不重要,印度出現了要抵制中國產品的聲音,這其實也很正常,也不令人意外。

不過說到抵制某國產品,中國怕才是祖師爺級別的。民國時期就有抵制日貨的運動,而從釣魚島問題和中日貿易往來發展以來,每當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候,抵制日貨的說法會出現,少數情況下還出現了更大範圍的抗議活動。

不過坦率地說,當年的抵制日貨在結果上並沒有任何進展。一方面中日的產業鏈是相互促進和補充的,另一方面,抵制日貨本身根本堅持不了太久。在中國市場上成功立足的日本產品都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這些都至少是當時國貨無法媲美的,故而也逃不過消費者「真香定律」。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事實上導致了根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某國產品」,抵制的目標不明確,對方也不會有太大損失,而抵制的持續動力更是不足。

最終我們什麼時候不抵制日貨了?是這幾年我們才意識到,中國已經發展成一個日本無法比較的大國,我們的產品不比日本差、體系比日本健全、經濟規模也比日本大。這樣的時候,抵制日貨?無所謂了。這種變化也自然而然地影響我們被抵制時的看法,我們總算是知道當年日本人是怎麼看我們的了。

印度要抵制中國貨,看上去很容易,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中國產品比日本產品更成體系,更為多樣和龐大,而且近年來也開始入股一些印度本土公司。你說抵制,怎麼抵制?成功的抵制唯一的結果就是,印度市場上大量的日常工業消費品出現短缺,剩下的產品價格水漲船高,質量還很可能下降。更糟糕的是,印度連中國這種製造業體系都沒有,本土產品根本沒法與中國製造相提並論,連有競爭力的產品都很難拿得出來,印度憑什麼抵製成功?

所以實體商品的廠商不必太過憂慮,苟過印度不正常的時候,需求仍然會在,他們沒有理由抵制太久。去年,中印貿易總額大約為925億美元,而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就有570億美元。印度市場上大約50%的電子產品是中國產的,而2/3的製造原料也來自於中國。說抵制,怎麼抵制?時不時來這麼一下還是令人頭疼,但大方向不會變。

不過令人不安的是印度政府下場了,一上來就禁用了59款app,這當然會影響中國數字技術公司在南亞市場上的擴張。相對於實體產品,對於非壟斷性的應用軟體可替代性比較強,而壟斷性的則很難替代。如果印度政府下場封殺,那麼除了抖音以外,其他軟體確實可能失去印度市場,這些會造成不小損失。當然,這些公司可以尋找其他國家發行,這是一個對衝風險的方法。印度政府禁用這些app應該是基於一定的可替代性邏輯來實施的,對於一些用入股形式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來說,影響則微乎其微。而且能禁用多久還是個未知數。

未來中印貿易仍然會繼續,我們可以預計中國製造進一步發展,但我們看不到印度製造崛起的那天,因此中印貿易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高度互補性,印度人終究逃不過真香定律。對於企業而言,用入股、銷售本地化、生產局部本土化等方式就可以較大程度上避免被政治關係衝擊。但做不到也沒關係,印度的抵制終究會是短暫的,影響還不如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需求萎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這一機制並不引人注意,但意義非常重大,是解放軍戰鬥力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