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你骨子裡的自卑,很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四種行為

心理學:你骨子裡的自卑,很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四種行為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Adler)提出,自卑指的是個體認為自身及所處環境不如他人,所產生的、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慾望和情感,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狀態。

個體心理學便是圍繞著「自卑」心理所展開的,重點強調原生家庭與個體自我創造性之間的緊密關係。

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感與安全感都依託於自己的父母身上,因此,父母往往是最能影響孩子心理狀態的。而父母的這四種行為,都有可能是導致你感到自卑的根本原因。

1、指責過度

在孩子犯錯後,許多父母會對其進行十分嚴厲的指責,更有父母會體罰或者動手打孩子。

在他們看來,孩子應該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而這些做法能夠促進和加深他們對自我錯誤的認知,從而有所改進。

實際上,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心理學家提出,自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過分內疚與其原生家庭指責過度,有著直接的聯繫。

因此,在孩子犯錯之後,身為父母應當先對他們充滿耐心,用良性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樣孩子們才能夠更快的理解和接受。

2、家庭關係不穩定

孩子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的前提,就是家庭關係的穩定和諧。原生家庭的關係狀況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形成,若父母非常甜蜜,家庭關係和諧,那麼孩子也會熱愛生活。

若是父母之間十分疏遠,也缺乏對孩子的陪伴,並沒有盡心盡責,那麼孩子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便會逐漸變得封閉、孤僻,最終導致自卑的形成。

甚至有些家庭,還會出現家暴、打小孩等現象。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的刺激十分巨大,一般出身於這種家庭的孩子,分為兩種。

一是在結婚之後,建立了自己新的小家庭,從受害的一方轉變為施暴的一方。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積怨已久,便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充當起這樣的角色。

二是變得十分自卑,在人際交往中也十分戰戰兢兢。不敢在公共場合中展現自己,因為在他們看來,一旦犯錯,身體和心靈都將受到折磨。

3、過多插手孩子的成長過程

相信每個人,都曾聽自己的父母說過:「我們都是為你好,你太小了,應該聽大人的……」諸如此類的話語,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決定,也讓他們能夠更少的遇見挫折。

畢竟,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社會經歷十分不足,可那些期盼著他們有所作為的父母,總是會做出一些行為,卻通常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正因如此,漸漸地,孩子們也就習慣了有人主導自己行為、替自己做出決定的生活,主見性越來越差,更何談魄力。

他們會變得害怕失敗,開始自卑,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替他們保留適當的自主性,不要過多插手他們的生活,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4、生活方式太過節儉

最近,在網路上有一句話十分流行:「我很懂事,但是我很痛苦」。

有很多家庭都處於經濟狀況較為一般的情況,因此,許多家長都會為孩子灌輸「家裡窮,必須要節省,爸爸媽媽賺錢非常不容易」等思想,希望他們能夠學會過日子。

然而,這對於尚未成年的孩子們而言,是難以理解且十分苦痛的:「為什麼其他小夥伴都能擁有新衣服、新玩具,而我一張口問父母索取,就會被冠上不聽話、不懂事的頭銜?」

久而久之,這種經濟條件所帶來的心理壓迫,就會使孩子變得自卑,因為在他們心中,認定了自己是不如其他人的。

長期的落差感,讓他們很難融入群體之中,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和謹慎,對於經濟物質條件等方面的話題,也更為敏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這五種能力,只有真正厲害的才有,你是其中之一嗎?
心理學:看起來很厲害,卻沒有什麼真本事的人,普遍具有2點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