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1924年,林可勝(Robert K. S. Lim)回到戰火頻燃的中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和系主任,成為協和第一位華裔系主任。

近百年後,林可勝博士的名字逐漸為世人淡忘,但提起他的研究內容,卻幾乎無人不知,時至今日我們仍在從中受益。

林可勝博士的早期工作重點是胃腸道生理,後期轉向神經生理學。他有一項非常經典的研究,就是設計和進行了第一個有效區分外周和中樞鎮痛的實驗。通過該實驗,林可勝博士證明了嗎啡在中樞神經系統發揮作用,而阿斯匹林在外周發揮鎮痛作用。

後續的故事是,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藥理學家約翰·范恩(Sir John Robert Vane)將林可勝博士的這些實驗稱為鎮痛研究的經典工作。而范恩因證實了阿司匹林會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和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m)、本格特·薩米爾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共同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了研究工作上的重要貢獻,林可勝對中國早期科技教育界也起到了示範作用,直接和間接培養了中國最好的一批醫生、醫學科學家和生命科學家。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評價他為「對中國近代科學(特別對是中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發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不同於百年前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如今的中國處於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研究最好的時代。研究支持和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神經科學研究,僅從神經科學領域論文數量一項上看,從2012年起,中國成為發表論文數排名第二的國家,且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各國神經科學論文數量比較,來源:iDATA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便是應時而生。

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旨在承接「國家腦計劃」項目,並以此為依託培養面向國家腦科學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研究員為中心的共同主任,負責中心的日常事務。

北京腦中心主要集中於腦科學(神經生物學)類腦智能技術(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重點圍繞腦認知原理解析、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共性技術平台和資源庫建設五方面開展研究。

北京腦中心目前已建成14個實驗室和8個技術輔助中心,其中包括4位非華裔外籍PI的實驗室。北京腦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了穩定支持、國際同行評估、人才國際化、高比例博士後等一些列的創新科研體系。

北京腦中心的五年建設目標計劃包括建設55000平米的研究大樓、50個內部實驗室和100個雙聘實驗室、11個技術輔助平台和頂尖的實驗儀器設備、三萬籠位實驗動物飼養空間、八家共建單位的儀器設備共享資源、創新性研究型醫院。

那麼問題來了:加入神經科學研究最專業的機構(之一)的北京腦中心,共有幾種方式?

一、讀博士

北京腦中心目前正在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國內高校開展學生聯合培養項目。

通過聯合招生,三年來北京腦中心已經招錄了50多名學生,也正在同清華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內國際一流高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為培養學生的廣闊的科研視野,北京腦中心鼓勵研究生與中心內外神經科學實驗室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並提供廣泛的國際交流參會機會以及豐厚的獎助學金和課外科學書籍補助

這些學生很多都參加過北京腦中心舉辦的「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和「認知與神經科學暑期培訓班」,那是他們第一次走進北京腦中心,北京腦中心和奇妙的神經科學也走進了他們的心裡。

二、做PI

北京腦中心正在全球招聘包括研究員、高級研究員、特聘研究員等各層次獨立研究員?(PI),申請人不限年齡、性別、國籍和種族,篩選主要依據其科研水平和素質,申請人可從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相關任何方向的研究。

入圍的候選人可獲得豐厚的啟動經費、六年穩定的經費支持,通過國際同行評估後可獲得長期的支持;參照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相應職位,為入選者提供有國際競爭力的、能夠使其安心學術的協議薪酬和福利待遇。CIBR將建立高水平的輔助中心,搭建強大的行政服務團隊,提供優秀的研究生資源和博士後項目,為研究人員自由探索提供有力保障。

三、做青年學者

北京腦中心正在招募青年學者領導獨立實驗室開展研究。申請人應具有博士學位,已發表高水平文章、博士畢業不超過兩年;申請人不限年齡、性別、國籍和種族,篩選主要依據其科研水平和素質。

北京腦中心為入選的青年學者提供特別科研經費資助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最多可資助5年。青年學者獨立開展課題、獲得共享實驗室、發表通訊作者論文,同時可以聘請導師。北京腦中心建立的技術輔助平台提供頂尖的技術支持,強大的行政團隊提供科研、生活相關的各項保障。

FENS Virtual Forum

北京腦中心將會在2020年歐洲神經科學年會雲端論壇(FENS Virtual Forum)布展和諮詢,歡迎有志之士前來交流!

論壇官網:https://forum2020.fens.org/

註冊者可在登錄首頁(FENS Exhibition Lobby)直接點擊進入北京腦中心展位,或通過搜索Chinese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CIBR找到我們。

請將個人簡歷、研究興趣陳述和未來研究計劃以及三封專家推薦信發送到CIBR人才招聘郵箱:PI_recruit@cibr.ac.cn,郵件主題請標明「姓名 應聘類型」。

聯繫人:譚祿彬博士(中心主任助理)

聯繫電話: 188 0101 3744 ? 86 10 81912600

聯繫地址: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科學園路26號

網站:www.cibr.ac.cn

我們將及時解答應聘問題和相關政策諮詢。

參考文獻:

1.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 饒毅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T4y1g7c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加州伯克利科學家:血液稀釋一倍,就能逆轉衰老?
北斗收官!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