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實驗結果表明,針對動物,「一夫一妻」或更容易導致滅絕

實驗結果表明,針對動物,「一夫一妻」或更容易導致滅絕

所有物種最本質根本的追求就是兩個字「活著」,如果可以加一個期限的話,當然是期望著永久。但是生物個體無法實現永生,這是所有物種都會面臨的問題。因為環境不斷的在改變,那麼生物體也需要不斷的進化,這樣才能得以更好地適應環境。

個體既然無法實現永生,那麼就可以把這個目標放在生物群體上,只要這個物種可以一直發展不滅絕,那麼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永生,因為我們的基因一直存在並且遺傳下去了。所以說為了得到永生,繁殖後代又成為了大部分生物個體追求的目標。

但繁殖後代和養育後代的方式就多種多樣了,不同物種有著不同的形式,有的物種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忠貞不渝互守終身,即使一方不幸死去,另外一方只會孤獨終老。例如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忠貞不二的鴛鴦,但是有研究發現它們也會出現「離婚」和「二婚」的情況。

有些物種沒有所謂的愛情,它們只在發情期才會相互吸引到一起,完成交配任務後雄性就甩手離開了,剩下來的養育工作都靠雌來完成。例如螳螂就是這樣的生物,雄性螳螂在交配期會儘可能的和不同雌性螳螂進行交配,這樣留下後代的概率就會更高。因為螳螂的交配是一項危險的行為,很容易就會被雌性螳螂抓到吃掉。

還有一種名為黃胸織布鳥的鳥類,它們也在這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雄性黃胸織布鳥負責搭建鳥窩,當鳥窩搭建到一半的時候等待雌鳥的到來,之後共同完成家園的建造。當交配完成之後雄性黃胸織布鳥就會離家出走了,它們會去到新的地方搭建鳥窩,在整個繁殖期內儘可能的得到更多雌性,目的是有更多的後代。

而雌性黃胸織布鳥會守在鳥窩裡等待產款、孵化和養育後代。

無論是何種「合作方式」,最終都是為了得到後代同時讓後代更好地長大,但是科學家通過對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的交配模式實驗發現,動物的一夫一妻與一夫多妻對於種群數量影響極大,對於動物來說一夫一妻制可能更容易導致它們的滅絕。

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赤擬谷盜(一種昆蟲)進行實驗,其中「一妻一夫制」模擬下種群數量回持續性的下降,最終實驗結束實驗種群滅絕。而通過「一夫多妻制」下,實驗種群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是速度非常緩慢,實驗結束後依然有60%個體存活。

這是非常好理解的,對於動物來說無論是一妻多夫還是一夫多妻的模式,在整個過程中都存在性選擇,這樣的過程更加有利於淘汰掉那些缺陷的個體,不讓它們的基因得以遺傳下去。例如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獅,如果體格弱小根本就沒有獲得交配權的機會。也就是說加強交配模式中的競爭機制,是非常有利於種群發展和繁衍的。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8億年之久,目前已知在發展過程中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人類一直都擔憂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到來,而根據科學家研究最近百年間昆蟲的物種數量在悄無聲息的下降,也意味著有很多昆蟲滅絕了,並且數量還不少。目前無法得知產生這樣結果的機制是什麼,但是至少可以猜測到跟環境的變化有著絕對的關係。歸根結底,還是人類的發展影響到了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從而影響了其他物種的生存。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黑洞SciBLH 的精彩文章:

霍金的「時間晚宴」,沒有未來人赴約,人類在未來已經滅絕了嗎?
不明飛行物來了像草帽在飛,現今科學技術難識別,為40年來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