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潛能開發:禪吃之道

潛能開發:禪吃之道

之前聊了很多道家文化中關於「元神」的開發技巧。實際上,真正入手便是針對潛意識,即直指人心的,是佛學中的禪學。

本無意引起觀者的分別心,但不說又不行。拋開慧根和緣分的問題先不提,我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想開篇受益,恨不得照著文章比劃幾下,自己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若學禪,這種心態首先要不得。心裡裝滿「無明」,卻想見到本性,呵呵……不過,維摩詰居士曾說過: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曾經有當代的一位大學問家(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我就不提了),他吃飯很有意思。開飯了,家人喊他來,他就來了,坐在一貫的位置上,拿著筷子低頭吃,而且永遠只吃他面前最近的一盤菜。

如果是白菜類的素菜,他吃一碗飯就走了。如果是他愛吃的雞肉,他就會把一盤雞肉都吃光。

他是活在當下的,他吃飯也是修行。但可惜,他有分別心。

大家都知道,所謂修禪的三大境界,什麼看山不是山那句話。他現在看雞是雞,看菜是菜,所以他還沒入門。如果他吃起來不知其味,只是一口咽下而已,才是看雞不是雞,看菜不是菜。當然,這只是入門。只有吃起來,知道在吃雞,也知道在吃菜,但沒有分別心,夾來入口,吃飽撂筷,這才是看雞還是雞,看菜還是菜。

說繞了。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過禪吃之道,順手拿來做為補充講解。然後再說,修禪和開發潛意識之間的關係,而我又為什麼似是前後矛盾地把很多內容混為一談。

電影有台詞云: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做為一個修行者,恐怕是真實生活狀態的寫照。衣食住行本來都是修行之道。在現代社會,即使不能百衲衣、糞掃袍、穿草鞋、住茅房,總是可以追求環保,或者有機生活方式的。

惟獨這吃,大有講究。

有人說,修行者於吃,需要素食。這個,恐怕不是真諦,也肯定得不到所有人的贊同。素食固然好,好處之多已經不用我在這兒羅嗦。

肉食呢?極端的素食主義者呼籲廢棄肉食,可是,您讓草原的人怎麼辦?雪域的人怎麼辦?常年辟穀?小乘佛教還講究可以吃三凈肉呢!

那時,我的飲食規律有些混亂。主要是午餐,可能昨天還正常吃呢,今天就只想吃米飯鹹菜,明天又想喝茶吃饅頭,後天恐怕盯到肉上。到底是順其自然,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呢,還是放棄慾望,下樓碰到什麼就買什麼入口?

煩惱了幾天,忽然釋然了。無所謂順其自然,無所謂放棄慾望,什麼食物啦,口味啦,其實都不重要。一切都不過是當下一口。

關鍵是做到心無所住。

只是,「飲食」乃至「男女」是動物本能,如果能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雙重活動下,仍然能夠心無所住,那便是真正的「明心見性」了。

禪吃者也,當下一口,心無所住。

想真正找到禪的真諦,關鍵在於「心無所住」。據說,當年中國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了《金剛經》中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

什麼是開悟,以後再說。我的潛能開發系列文章,洋洋洒洒,諸多文字。其實我只說了一個詞:心如太極。

我多次,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書卷中,都讀到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起初並沒有什麼感覺。只是我在學習了「心如太極」法門之後,再一次聽到這句話時,猛然開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什麼狀態?就是:心如太極的狀態。

心如太極,若有,若無;非有,非無。無所住,但不是住於「無」,追求「無」,便是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連無都不住,才是「本來無一物」。若無、非無,無所住;非有、若有,生其心。

懂了嗎?不要去思索,只需將上面一段再讀一遍。記住,不要去思考,從你潛意識中自然流過的那些內容,才是真諦。

好了,我們就這樣開發潛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弗道苑 的精彩文章:

奇門遁甲:幫人占卜「辦事成功與否」占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