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工情緣 小軍迷的成長史

軍工情緣 小軍迷的成長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子,哪個不是小軍迷?坦克、飛機、大炮及各種兵器誰個不津津樂道?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和遊戲。《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上甘嶺》等戰爭題材的老電影百看不厭,革命英雄主義情懷激蕩在每一個孩子心中。《兵器知識》《艦船知識》《航空知識》等雜誌是軍迷小夥伴們的最愛。每天放學後不是擠在一堆交換雜誌看,就是迷著三五成群的玩打仗:頭上戴著自己編的柳條草帽,背上背著各種各樣的玩具武器,手裡拿著泥巴捏的地雷和手榴彈,在沙堆、在山上,在河邊一直「戰鬥」到天黑,直到父母來喊吃飯才回家。

可是,對於我們家這兩個小軍迷來說, 一直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關注點——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4月24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多年後我們才知道:父親和許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們一起,隱姓埋名就是為了這一國家重點工程。當時他在河南新鄉的衛星地面接收站,負責監測衛星運行狀況,並接收衛星從太空中傳回來的遙感信號。一接到任務後就把我交給湖北的爺爺奶奶照看,而母親獨自在東北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家人天各一方。後來父親接到新任務被調到航空部610研究所(今天的航空工業航宇)。報到後他先去接了母親和弟弟,再去接我,全家人這才得以團聚。讓他感到尷尬的是:弟弟從未見過他,抱上就哭;而我在老家因水土不服總鬧病,小命都差點沒了。

在單位里,父親針對各種不同型號、不同彈射方式的座椅實驗,負責設計出不同類型的接收天線,保證全部實驗數據的遙測工作。所里上上下下當時都親切地喊他「王天線」。母親則負責各種火箭滑車底部與滑軌直接接觸部位的非常關鍵的抗磨剎車材料,確保火箭車在滑軌上高速運行平穩並實現安全剎車。當時我們這裡還沒有現在的亞洲第一大試驗場,他們每年都有好幾個月要隨隊去河南蘭考做實驗,以掌握第一手的各種實驗數據。時常無法照顧家庭,不是把我們託付給鄰居就是喊老人從老家趕來幫忙。我也曾因此去蘭考一中借讀過。因單位師資力量太薄弱,他們還經常去所里高中和電大支教。父親大學時學的俄語,後來為了及時了解國外最新科技動態,又業餘時間先後自學了英語和日語,回家不是邊幹家務邊繼續考慮工作上的事就是抓緊時間學外語,以至於當母親出差不在家的大部分時間裡經常把米飯燒糊,再趕緊讓我剝幾根蔥插到飯里去除糊味,我們總是翹首期盼母親早一點回來,不單是因為每次都給我們帶回當地買不到的軍迷書籍,關鍵是還可以不用總吃糊飯……他們在生活上簡簡單單,工作中卻嚴格認真,將拳拳愛國心全部奉獻給自己新的事業。父親更是把自己對衛星特殊的一世情緣,轉化作後來航空工業崗位科研工作中平凡普通的點點滴滴,默默無聞地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理念。

從小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耳濡目染。我們不單從小就開始留意父母每一次談論單位的彈射座椅實驗成功與否。父母和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們一樣,是我們心中的大英雄。長大後的我們,毫無懸念地追隨父母的腳步,成了新一代航空人。弟弟參與了多種型號彈射座椅動力部分的設計及改進工作,多次立功受獎,證書一大摞。我則負責所有座椅零件生產設備的維修保障,有幸成為公司最早從事進口數控設備維修之人。不少工作論文獲得公司「創新、創效」「講、評、比」「QC」成果、「EVA」獎項。全家人都以各自的綿薄之力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力量。在父母言傳身教之下,我們倆早已在航空戰線將年少時懵懂的軍迷夢跟新時代偉大的強軍夢和強國夢緊密地結合起來。

我愛我的家,更愛我的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航空工業新航孫師傅的「韌」字功
烏克蘭陸續恢復國內國際客運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