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永遠不要低估那些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原因有三點

心理學:永遠不要低估那些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原因有三點

人們都喜歡外向的人,認為外向的人活潑、聰明、友好、真誠,我們的社會文化也鼓勵我們積極地進行人際交往,因此那些不喜說話的內向者通常會受到一些漠視甚至嘲諷。

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內向者給人的感覺通常是木訥、呆板、少言寡語、不好相處,因此人們都不喜歡跟內向者交朋友。

但其實很多內向者根本就不是這樣。

他們或許並不像外向者一樣健談,但也會與人為善、真誠待人,甚至很多時候比外向者朋友更多。

內向並不是膽小

由於很多內向者並不擅長與人交往,以至於在人前的許多言行在其他人看來不太自然。

這種時候有些人就會覺得是他們膽小,認為他們連與人交往都不敢,心裡便看扁了對方。

其實,內向者不擅長與人交往,與很多外向者不擅長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是一樣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格類型不同,擅長的領域自然便有可能不同。

而且,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總是受到歡迎的人其實有很多並不是外向者。

他們可能只是掌握了一些為人處事的技巧,所以能夠體察人的情緒,移情能力比較好,自然就能交到很多的朋友。

很多人在公共場合「內向」,回到家可能與朋友把酒言歡、豪情萬丈,顯露出不同的模樣來。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不擅長人際交往,並不能說明這個人內向,看到他們手足無措,也並不能說明他們膽小,因為情境的力量不可忽視。

在公眾場合,人們往往會因為可能受到別人的評價而畏手畏腳,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對於內向者來說就更是如此。

因此,內向其實並非膽小,只是因為內向者一般不擅長人際交往。

他們的心理活動更多指向內部,他們是思考者,對於很多事情他們都有著比外向者更為深刻、細緻的領悟。

內向者更能體察自己的內心

由於內向者的心理活動指向個人內部,因此他們總是傾向於感受自己內心的變化。

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事物,在外向者看來或許只會驚嘆它的美麗與神奇,可在內向者看來,他們可能會陷入沉思,他們希望看透事物的本質,因此在腦海中設想、模擬各種可能的情境。

他們希望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經驗,而這恰恰是科學研究者的必備素質。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光具備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很多時候需要他們去觀察、思考生活中一切很平常、普通的東西,這有利於激發他們的研究靈感。

而很多內向者就具有這種特點。

他們整天都在思考,大腦一刻都不停歇,不論是生活經驗,還是人生的終極哲理,他們都傾向於進行深加工,試圖找出一般性的能夠指導他們的行為的規律。

因此我們說內向者更能體察自己的內心,就像歷史上無數的偉人一樣,他們專心於自己的思考,最終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果。

內向者往往有著更好的移情能力

外向者經常與粗枝大葉、大大咧咧、神經大條等詞語聯繫在一起,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外向者心理活動指向外部,傾向於從外部世界獲取經驗,而內向者喜歡體察個體內部。

因此很多內向者形成了察言觀色的能力。

內向者之所以內向,其中一個原因便在於專制型的家庭環境,由於父母蠻橫暴力的教養方式,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自卑、退縮等特點,形成了內向型的人格。

又因為他們經常受委屈,並且需要觀察父母的臉色來避免父母的責罵,因此久而久之他們便掌握了察言觀色的能力。

當與父母的人際關係推廣到社會交往之後,他們察言觀色的能力逐漸被社會化為了移情的能力,因此很多內向者能夠對別人的感情感同身受。

很多溫柔、善解人意的人就是如此,當別人開心時,他們由衷地感到開心,當別人傷心時,他們也會潸然淚下,哭著安慰他人。

因此很多內向者能夠擁有自己一兩個真心朋友,原因便在於此。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因為人格類型並無高低之分,關鍵在於以怎樣的行為表現出來,而內向者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著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語文考試為什麼不能寫負能量作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你為什麼會被蠢話所欺騙?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