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玄理獵奇:我們的心靈原來是這樣的……

玄理獵奇:我們的心靈原來是這樣的……

按:現代心理學、佛學、儒道文化……都對我們的心靈(意識)組成有過深邃的探索,三家學說都是怎樣認為的?彼此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在哪裡?請看本文深入淺出地為您揭秘。

○?關於「意識」的結構

☆ 現代心理學基礎——精神分析理論,將心理過程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無意識又稱潛意識。我們通常說的潛意識,實際上包涵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面。

☆ 佛教文化認為,在第六識(意識)之外,還有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

☆ 道家文化中,人的意識由先天之神——元神和後天之神——識神構成。識神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元神不受識神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動。

○?木龍先生的闡述

一:現代心理學部分

如果說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那麼意識只是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見的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潛意識層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無意識層,它象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和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掌管著儲存記憶信息、血液循環、呼吸等本能活動和大部分疾病的生滅過程……二是前意識,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層面,潛意識中的信息,比如飢餓,先浮升至前意識,然後意識中才有吃東西的想法。

上段關於意識和潛意識關係的說法源自弗洛伊德。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有兩大潮流——實驗心理學和診療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起源於學院研究,以馮特為主要開創者,目的在於解決基礎理論問題;診療心理學是從精神病研究和心理治療中產生的,首先由弗洛伊德形成系統的理論,傾向於研究人格的發展,以期不斷擴大社會應用的範圍。

意識和潛意識本身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和社會生活的關係的體系,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始的,弗洛伊德的學生阿德勒和榮格進行了修正。榮格對後世的影響比阿德勒要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要點。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使他在很長時間裡被人與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大人物並列,視為對20世紀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之一。無意識(即潛意識)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思想的核心,他本人也說過,精神分析學說「是一種關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科學」。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分結構」說非常著名,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是最原始的,按照快樂原則,而積極追求滿足;自我,代表理性與機智,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適當滿足;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按照至善原則知道自我,限制本我,達到自我典範。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即可正常發揮;如果三者失調,就會導致種種心理疾病。

榮格則是弗洛伊德最器重的學生,並推薦榮格擔任過「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會長。但後來因為觀念和學說上的差異,榮格與老師分道揚鑣。榮格與弗洛伊德觀點主要有三個分歧:首先,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力比多是使人的心理得以活動的動力,參見註解)是性能量,而榮格認為「力比多」是一種廣泛的生命能量,不僅僅局限於性;其次,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童年經驗塑造的,但榮格反對這一說法;再次,弗洛伊德堅持自然主義立場,而榮格更強調人的主觀的力量。另外,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非常有影響。

榮格認為人格結構包含三個基本範疇: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和作為心靈意識面的「自我」。個體無意識即我們所說的潛意識;集體無意識是由一些原始印象——即我們祖先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構成的;心靈意識面的「自我」指我們意識中的全部記憶、印象、思想和情感。榮格的人格結構中以集體無意識作為人格的基礎,並把個體的「自我」和原始印象中的「自我」區分開。

註解:弗洛伊德認為,所謂力比多是身體的一種本能衝動,潛藏在心靈深處,來自潛意識,它有強大的衝力,也成為人的一切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這種本能衝動通常表現為慾望,追求快感是其第一原則。力比多的能量,和中醫學所說的「氣」非常相似。比如力比多受阻,從心理學上分析,如果輕度受阻,人可能壓仰自己,如果嚴重受阻,人可能就會生病,成為神經症方式,如焦慮症、強迫症就是神經症方式;而力比多受阻從中醫學分析,就是氣不暢,氣不通。氣與血相表理,氣不通,血就不暢,氣血不暢,百病生焉。

二:佛教的意識觀點

佛教文化認為:眼、耳、鼻、舌、身體這五種感官(形成五種感識),連接著第六識(意識),此外還有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佛教有一俗語:「弟兄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消息。」「五個門前做買賣」的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負責應對外境,應付事宜;「其中一個最伶俐」就是第六識——意識,其勢力最強,一切事情都靠這個第六識來分別取捨。往來傳消息的就是這個第七識——末那識,義為「我執」,負責傳導輸送信息;其中「一個痴」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不問好與壞,只要由第七識傳來,就都儲藏在裡面了。

註解:關於「阿賴耶識」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的腳上、手上甚至耳朵上都擁有對應全身的穴位,其實不止這些地方,我們身體上的任何一個細胞都攜帶著全身的信息(DN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類的個體作為宇宙的一個「細胞」,同樣蘊藏著全宇宙的信息,那些信息就深藏在我們意識的深處……

三:道家文化之元神

元神,也稱元性,受先天遺傳而來,由先天之精化生、先天元氣充養。元神不是思維之神(即不主宰意念活動),故表現如胎兒不識不知卻又具備感覺,處於靈動的狀態。一般認為,元神由三部分組成:來自於母親的陰神、來自於父親的陽神,還有一部分來自大宇宙,即由道所化生的本性。《性命圭旨全書》中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後天之神是識神,又稱欲神、識性,即由腦神經細胞、中樞神經組織和感覺器官等形成的感覺、知覺和思維之神,包括聽覺、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知覺、意識(包括情感、思維、意志)等。正如北宋道教南宗的宗祖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所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欲神者,氣稟之性也。」

而「魂魄」之說法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指的是元神和識神。呂洞賓所著《太乙金華宗旨》中說:「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就是說,魂為陽,是元神,為輕清之氣;魄為陰,是識神,為沉濁之氣。魂好生,魄望死。因識神好色好動,所制約並消耗元神。《金華》上段文字中的「天心」位於雙目與印堂之間,是修鍊元神的一個訣竅。這與中醫所說「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並不衝突,《金華》中還有文字說:「……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

中醫所說的五臟皆藏神,都是在「心神」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的。人的臟腑之所以有功能,是因為各有其「神」在其中主宰。比如,心與神共為一物,其靜謂之心,其動謂之神。其實不只五臟,人的周身百節皆有神,而元神為諸神之宗。在道書上,凡一身頭面臟腑骨節,都有神名,如肺神名「白元」。

「魂魄」又有「三魂七魄」之說。道藏選集《雲笈七籤》卷五十四說:「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又云:「人身有七魄:一名屍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陰,四名容賊,五名非毒,六名除穢,七名臭肺。此七魄,身中之濁鬼也」。「魄」必須依附在肉體上才會發生作用,一旦肉體死亡時,「魄」也就隨著肉體的腐爛而自然的消散於無形,所以古人才會有「形魄歸於地」的說法。而「魂」則「自元始而來」,是不生不滅的。其實說「元神」也好,說「魂」也罷,就如同榮格所說,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

在道家文化看來,意識(元神和識神)誕生的過程如下:

如《靈樞?本神》所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經脈》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即指先天(胚胎階段)之時,這種「原生無意識」伴隨父母之精媾合相搏、陰陽交感所生之神為元神,藏於胎腦,主宰胚胎(特別是五臟)發育;《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等到內臟成形,體內氣血的運行形成規律(真氣中給周身提供營養的營氣、保護自己的衛氣已暢行無阻),元神居於心脈的部分由於後天心氣搏動,向外發露開始形成識神,思維感應開始了認知過程,這時才形成了完整的人。

後天(特別是出生以後),元神藏於大腦深處,由「腎」(中醫所說的腎不是解剖學上的腎臟,而是一種功能系統)主宰的元精、元氣轉化,受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主宰一切生命活動,表現為生命運動的自身規律和無意識的(潛意識)活動;識神依賴於「心」的活動,靠血氣濡養,感應認識外界,表現為有意識的思維過程和精神情感變化。

「元神陰涵為本,藏於腦本於腎;識神陽用為標,舍於脈發於心」,二者即對立又統一。故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說:「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

此外,有道家學者引用「三神」之說:「三神者:元神、識神、真神也。元神者,無知無識,識神者,多知多識,真神者,圓知圓識。」並將人的意識加以發揮闡述;還有學者將識神和欲神分開對待……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找資料並辨證研究。

註解:《道鄉集》云:「何為真神,即生人之情種耳,人何由而生,父精母血之合成,而後始成造化。」

四:三家學說辯異

精神分析理論和佛教的學說較為類似,都將意識分成了三個部分,根據所執行的功能的不同來劃分。但兩種學說劃分的意識結構並不完全重合,佛教學說的潛意識涵擴的範圍更寬廣。榮格的「集體無意識」雖然包含了我們祖先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但佛教的「生命經歷無數次輪迴轉世」的學說認為,人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含有全部的宇宙真理(佛性)。注意,劃分方式只是一種研究手段,人的意識其實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看待。

道家文化與上面所述不同,道家只論「陰陽」,認為天地間萬物皆由陰陽兩種物質交感生化而成,只是不同物質中所含陰陽兩種秉性的多少不同而已。故道家通常只講元神和識神:元神為隱性,主生機,藏於腦本於腎,乃坎水化生,為陰中之陽;識神為顯性,主情志,舍於脈發於心,乃離火為用,為陽中之陰。對於意識結構的劃分類似「天干、地支」的思路,先天之元神按照結構組成劃分,有如「天干」,後天之識神(欲神)按照其「象」(呈現出來的狀態和發展趨勢)來劃分,類似「地支」。道家用研究宇宙(天地)的方式來劃分意識結構,可以更好地令修行者做到「天人合一」。

嚴格地說,道家的元神屬於更深層次的潛意識,而道家所說的識神不僅包括意識,也包括部分潛意識的功能,比如現代心理學所說的「前意識」和佛教學說中的「莫那識」,都屬於識神的範圍。

註解1:中醫認為,心屬火,主情志。情志指人的心理活動。元神主生機,即主宰生命的機樞、機能。《周易·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易》以乾坤定天地之位,取坎離以象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的上下往來和交錯變易。離是一陰入乾,坎是一陽入坤,二者皆為陰陽交錯而成。以人體言之,人生天地間,首為乾,腹為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呼吸者,呼為出,出為辟,闢為陽,陽為日,日中有烏,為陽中之陰,在卦為離,離外陽而內陰,其內一陰為真陰,在人,離為心火,生髮、主宰識神的運動;吸為入,入為闔,闔為陰,陰為月,月中有兔,為陰中之陽,在卦為坎,坎外陰而內陽,其內一陽為真陽,在人,坎為腎水,生化滋養元神。

註解2:天干即天體的主幹之意。在約4500—8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天干」用以表現天體結構布局和宇宙形成的原理,如甲為天盤,乙表示氣的運動,丙象徵輕氣上升為天,丁意為混濁下降為地,戊為天軸即北極五星,己為天心即北斗七星,庚意為萬物生長,辛象徵人類出現,壬為天地人三才相通,癸為乾坤震蕩天地定位。在天體的運動中,地的運動為支幹,故稱地支。地支既表現天體運動的周天十二律,又象徵陰陽變化的十二種「象」。如地支中「陰極一陽生」之「象」為「子」,在每天為半夜零點,在每年則為冬至,依此類推。另註:天干地支之含義,歷來眾說紛紜,此段文字為筆者的理解,僅供參考。

附錄:魂魄說

古代學者多以一家之言著書,所以魂魄之說無法統一。當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在其《黃庭經講義》中論魂魄說:

自來言魂魄者,理論至賾,不可畢陳,摯其大綱,約有十說:

(一)以陰陽論魂魄者:陳氏《禮記》注曰:魂者陽之靈而氣之英,魄者陰之靈而體之精。高誘《淮南子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

(二)以五行論魂魄者:《朱子全書》曰「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

(三)以五藏論魂魄者:《內經》云: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肺藏魄。又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此言魂與神為一家,魄與精為一家。正合丹道東三南二,木火為侶,西四北一,金水同宮之說。

(四)以鬼神論魂魄者:《禮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氣即魂意,魂與氣,古人常合為一談。如延陵季子骨肉歸於土,魂氣無不知之語可見。

(五)以動靜論魂魄者:《性理大全》引宋儒說云:動者,魂也;靜者,魄也。動靜二字,括盡魂魄。凡能運用作為,皆魂使之爾,魄則不能也。

(六)以升降論魂魄者:《朱子全書》曰:人將死時,熱氣上出,所謂魂升也;下體漸冷,所謂魄降也。

(七)以志氣論魂魄者:《朱子全書》引蘇氏《易解》曰:眾人氣勝志而為魄,志勝氣而為魂。

(八)以思量與記憶論魂魄者:宋儒黃勉齊曰:人只有個魂與魄,人記事自然記得底是魄,如會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經營,魄主受納。

(九)以知覺與形體論魂魄者:《禮祭義》陳氏注曰:人之知覺屬魂,形體屬魄。如口鼻呼吸是氣,那靈處便屬魂;視聽是體,那聰明處便屬魄。

(十)以生成之先後論魂魄者:《春秋左氏傳》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後儒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時,人初間才受得氣,便結成個胚胎模樣是魄。既成魄,便漸漸會動,屬陽曰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弗道苑 的精彩文章:

散文隨筆:禪茶一味……我與自心的一次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