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亂世佳人李麗華:打入好萊塢的首位中國姐姐,成龍叫了她50年媽媽

亂世佳人李麗華:打入好萊塢的首位中國姐姐,成龍叫了她50年媽媽

打入好萊塢和世界影壇的中國第一人,她的一生,就是一部華語電影史。

2015年,台灣第52屆金馬獎。

星月爭輝,群雄逐鹿。

當若干大獎各歸其主後,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李麗華,坐在輪椅上,由助理推上台。

那年,她已91歲,特意從美國飛過來,她一現身,全場嘉賓立即紛紛起身,熱烈鼓掌。

1964年,曾在電影《秦香蓮》中飾演李麗華兒子的成龍單膝跪下給她頒獎:「這個媽媽一叫就叫了超過50年」,並將她稱作「永遠的巨星,也是永遠的女神。」

很多人坐在台下仰望她,那是一種超越了時空和精神的仰望:作為影壇的常青樹,被稱為亞洲的伊麗莎白.泰勒的她,創造了華語影壇一個無法複製的輝煌時代。

有人說,李麗華的人生就是一部華語電影史。

李麗華16歲跨入影壇,從藝40多年,拍了140多部電影,橫跨兩岸三地,紅遍華人世界,見證了中國電影近百年的歷史。

2016年,李麗華又榮膺香港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一年後,李麗華辭世。因此,這兩個大獎更像是對她長達93年的傳奇人生的最後總結。

李麗華有個很俏皮的小名:小咪。

1924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的她,自小就受到作為梨園名角的父母的耳濡目染。

她的父親是京劇著名小生李桂芳,母親是專攻老旦的張少泉。

因為母親在懷她時,仍時常登台演出,需要勒緊肚子,李麗華在娘胎里就受了不少苦。她出生時只有可憐的四磅重,就像一隻瘦小伶仃的病貓,於是家人給她取小名「小咪」。

成名之後,圈內人仍樂於叫她一聲「小咪姐」,她不以為忤,欣欣然笑納。

李麗華的啟蒙老師粉菊花,是當時上海灘大名鼎鼎的著名武旦。她教李麗華唱戲,也教她武功。

1993年,一名台灣記者去新加坡採訪李麗華,曾親眼看到她不費吹灰之力就躍過一條深溝,遲暮的影后不無驕傲:「這是我幾十年學戲練出來的。」當時,李麗華已近古稀之年。

12歲時,李麗華又拜到京劇名家章遏雲、穆鐵芬門下。嚴師出高徒,加之李麗華又苦心研磨,這讓她的基本功——唱念坐打——無一不精,延展到她後來的電影形象上,肢體和眼神都婉轉靈動,令觀者無不沉醉流連。

1940年,16歲的李麗華進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

當時淪陷的上海已成為一座孤島,但藝華影業公司「螺螄殼裡做道場」,仍堅持拍戲。他們在籌拍《三笑》時,啟用了新人李麗華飾演主角秋香。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女明星們的競爭程度之激烈,並不比現在的娛樂圈遜色多少,雖然作為杜月笙的乾女兒,但和當時大紅大紫的周璇、陳雲裳、王人美們相比,李麗華只是初出茅廬的無名小卒。

▲ 《三笑》劇照

為了趕進度,李麗華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差不多是通宵達旦連軸轉,每天都用咖啡提神,結果只用了7天就完成了拍攝任務,比當時周璇版的《三笑》提前了一周上映,上映後好評如潮。

之後她在藝華主演了《千里送京娘》等十七部電影。1942年後轉戰去中聯、華影,在《春江遺恨》等影片中亦獨挑大樑。

▲ 《春江遺恨》劇照

四年後,李麗華又在文華影業公司的喜劇片《假鳳虛凰》中大放異彩。

影片上映後,在原本只放好萊塢電影的大光明連映兩個多月,盛況空前,成為抗戰勝利後中國最賣座的影片之一,並遠銷英美。

70多年過去了,如今,《假鳳虛凰》在豆瓣上還有影迷的如此評語:「李麗華當時才23歲,真是艷光四射!旗袍腰掐得一寸都不能再緊,漂亮到撲出來。拍到背影,她大概因為從小唱戲練功,腰背尤其挺拔,好像練過芭蕾舞。想來當時很多人是為了看美人進電影院的吧。」

▲ 《假鳳虛凰》劇照

1948年,已在上海灘名聲大噪的李麗華前往香港發展。

在當時的香港影壇,有林黛、夏夢這樣的絕代佳人。李麗華雖然談不上是國色天香,但勝在外形美艷,韻味十足,玲瓏有致的身材,加上明眸善睞的眼神,同時因為有戲曲功底,演起武俠片也不在話下。

李麗華遂在香港大展身手,成為50年代華人電影圈當之無愧的「一姐」。

她的可塑性極強,戲路非常廣:喜劇、悲劇、正劇,沒有演不了的,而且面對什麼樣的角色她都遊刃有餘:可青衣,可花旦;可純情,可妖冶;可俏麗多姿,可威風八面:從一代名妓《小鳳仙》,到「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從鑒湖女俠《秋瑾》,到霸氣女皇《武則天》,人物形象參差各異,但李麗華都能駕輕就熟,以「一人千面」的爐火純青的演技創造了無數經典角色。

她飾演的小鳳仙,使得高領旗袍在華語時尚界風靡一時。

而她在《秋瑾》中細膩入微的表演,據說連蔣中正都看得淚流滿面,稱她演活了秋瑾,並親自為她授勛。

難怪已故著名導演李翰祥說:

「女明星中論風采、演技,無人能及她。」

1958年,李麗華在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的力邀之下,赴美參演了由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弗蘭克·鮑沙其執導的《飛虎嬌娃》,成為第一位主演好萊塢電影的華人明星。

▲ 《飛虎嬌娃》劇照

當時李麗華祭出民族氣節大旗,拒絕與好萊塢男演員拍吻戲,理由是「我們中國人,不需要多巴結地拍外國片。」為此引起了軒然大波,連蔣介石都發聲力挺她。

進入六十年代,李麗華風頭更勁,她的兩部代表作《武則天》與《楊貴妃》在當年的香港及台灣地區斬獲了年度票房冠軍,邵氏的古裝片自此稱霸影壇。

▲ 《武則天》劇照

「前者不怒自威,曠代無傳人;後者呈朱唇,緩歌妖麗,侍兒扶起無力,李麗華演來得心應手。」

1962年,由李麗華主演、李翰祥導演的《楊貴妃》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獲得評委會大獎,成為首部在戛納電影節獲獎的華語片。

▲ 《楊貴妃》海報

李麗華當年隨邵逸夫征戰戛納,東方美人的千嬌百媚、儀態萬方,讓她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被媒體盛讚為「亞洲的伊麗莎白·泰勒」。

當時連電影藝術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都慕名前往,只為一睹她的芳容。

▲ 李麗華與好萊塢影星克拉克·蓋博同游

在香港20多年間,李麗華演出了80餘部影片,一度成為中國片酬最高的影星,那時香港一棟房子才幾千塊,她一部戲就能賺到八萬,足足買得下半條彌敦道。

▲ 《故都春夢》劇照

1965年,李麗華憑藉改編自張恨水小說《啼笑因緣》的電影《故都春夢》中歌女沈鳳仙一角,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四年後,她又因在懸疑間諜片《揚子江風雲》中不落俗套的表演,二度獲封金馬影后。

▲ 《揚子江風雲》劇照

直到快息影前的1973年,李麗華還能在胡金銓導演的《迎春閣之風波》里,扮演風情萬種的老闆娘,一笑一顰,風流雲轉,眼角眉梢儘是嫵媚潑辣。

後來張曼玉在《新龍門客棧》里演繹的金鑲玉,就是脫胎於此。

李麗華於80年代息影赴美隱居。

香江美人自此成為一個遙遠的傳說。

除了擅演戲,李麗華的會做人也是有口皆碑。

1955年,電影《雪裡紅》由影星邵音音的父親投資,這位國民黨高官非常傾慕李麗華,任由她出價,於是她開出了八萬的高價,但錢出了,邵爸爸卻跑路了,結果成全了李翰祥。

在當時香港的娛樂圈,拜高踩低是常態,李麗華卻力排眾議,「欽點」這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黑小子當導演。

《雪裡紅》是李翰祥首次獨立執導的處女作,它成為李翰祥導演生涯的里程碑。多年後他被尊為「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

▲ 李麗華飾演雪裡紅

「小咪姐是前輩,能導她的戲是我畢生榮幸。」

李翰祥每每提到李麗華總是恭敬有加,他對於其他與之合作的女演員總是諸多挑剔,但惟有對這位提攜他出道,幫他渡過難關的巨星姐姐,充滿了感激之情。

在李麗華去世後,香港作家沈西城充滿懷念地寫了一片悼念文章,其中提到:「50多年前,翁靈文伯伯帶我看《雪裡紅》,有感而說:『關琦!這是翰祥的傑作,可若沒小咪,成績難顯!』」

上個世紀80年代,早已成為知名大導演的李翰祥籌拍《垂簾聽政》,欲找李麗華出演慈禧而未果,因為當時的李麗華已淡出影壇,後來角色落入劉曉慶之手。

▲ 李麗華與李翰祥

在李翰祥爆料影壇內幕的《三十年細說從頭》里,盛讚李麗華一直都是行業模範:

「小咪姐尤其特別,一早進廠,就把服裝穿戴整齊,坐在片場一角,輕輕地和同仁們說說笑笑,氣溫35℃的天氣,片場里起碼超過40℃,她仍然披掛整齊,全副裝備安然穩坐,最令人佩服的是滴汗不出,有道是心靜自然涼也。」

儘管五六十年代的李麗華如日中天,經常拿天價片酬,收入不菲,但她絕不是揮金如土、暴殄天物之人,相反,她吃苦耐勞,居安思危。

「兄弟,你放心,叫我們60歲以前動老本,絕對不幹!活一天就干一天,有手有腿的不勤快,多悶得慌。」

雖然在生活中克勤克儉,但李麗華頗有仗義疏財的俠義之氣。

有一次,片廠的燈匠從天橋上摔下來,李麗華馬上出錢,叫製片把他送到醫院,並且叮囑他安心靜養,醫藥費全由她一人支出。

在波詭雲譎的娛樂圈謀生,自是不易,但眾人極少見她愁眉不展,李麗華在生活中呈現出來的樂天做派總是能輕易就感染到周圍的人。

作家黃彤彤曾如此形容金馬影后蕭芳芳的母親成家和:「有一種女人叫女王,簡單地說,就是生命力極其強悍,把她丟到沙漠里她能騎上駱駝,把她丟到黃土坡上她也要當壓寨夫人。」

這個評價用在李麗華身上也毫不為過,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讓她做人通透,做事洒脫。

年輕時,她曾和末婚夫鬧矛盾,馬上開宴席慶祝分手,半年之後兩人又複合宣布結婚,至情至性,有著大開大合的瀟洒。

及至晚年,到了美國之後,她教導同去的晚輩要丟下明星光環「我們在這裡不做明星。」

深諳國畫者,皆知:「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鈍,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因此講究「曲行如弓,直行如尺。」

運筆如人生,曲直有道,才會收放自如。李麗華便是如此。

愛情與婚姻會成為很多女人的坎兒,但到了李麗華這裡,卻並未成為她人生的劫難。

1947年,李麗華在上海與泰豐百貨「太子爺」張緒譜相識,婚後生下女兒,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一直當張家少奶奶,順遂美滿到老,誰知局勢翻天覆地,4年之後她遷居香港,在長期與丈夫分隔異地的情況下,兩人無奈以離婚收場。

▲ 李麗華與女兒

在舉目無親的香港,她成了單親媽媽,上要服侍母親,下要養育幼女。

當時,多少人覬覦她的美色,但她火眼金睛,能識得哪些人不過是登徒子,並無為她遮風擋雨之心,也有各種利誘,兼信誓旦旦,裹著蜜糖的「炮彈」與一顆真心永遠無法相提並論,於是,她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讓各路人馬紛紛散去。

她的二婚之夫是相識16年的老友嚴俊,當年的嚴俊有「千面小生」之稱,兼做導演,才情卓然。

▲ 李麗華與嚴俊

兩個人幾經波折才走到一起,婚後甚是恩愛,她與丈夫攜手合作了一系列電影,讓李麗華再攀事業的高峰。當時的報紙用了羨煞人的八個字描摹二人的生活:「感情甚篤,出入皆雙」。

他們的幸福卻在23年後戛然而止。1980年,嚴俊去世。這讓李麗華悲慟欲絕,傷心之餘離開台灣,卻在晚年時開啟了她的一段「黃昏戀」。

吳中一是李麗華的影迷,暗戀她多年。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 李麗華與吳中一

導演楊凡的書中曾提到吳先生陪李麗華去影樓拍照,李麗華當時雖然上了年紀,但身材、樣貌都保養得宜。她當時備了兩套雲紋綉錦的旗袍,愈發襯托得曾經的一代名伶雍容華貴。

吳先生毫不吝惜對自己太太的欣賞:「沒有中國女人可以把紅色穿得像小咪!」

2006年吳先生過世後,李麗華從此深居簡出,與外界甚少聯繫。

我一直都認為,驚人的美貌,若沒有智慧加持,便很可能演化為一場災難。

恃靚「行兇」,以色侍君,都無疑是將美貌當做唯一的籌碼,當這唯一的籌碼隨歲月損耗殆盡,便可能意味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結局。

生逢亂世,便更多幾分險惡。但「紅顏薄命」,有時也並不能全部歸於時代與社會,歸於際遇與他人。當一個人的內心不夠強大,生存的身段不夠柔韌,便禁不起起美貌所帶給她的誘惑與考驗,刁難與摧折。

說到底,一個女人駕馭美貌的智慧,也大概等同於她主宰人生的智慧。

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知盛極而衰之理,便無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

與她同時期的一些影星,有的比她更貌美,有的比她更天資聰穎,有的比她更得幸運眷顧,但最終,有的過早失去了藝術和人生的華彩,有的以自殺為人生划下遺憾的句點......

我們的靈魂盛載在皮囊之中,但最終支撐起皮囊的,還是靈魂。

這顆靈魂是否知人情冷暖,是否懂進退自如,是否有山之堅毅,抵世間疾風惡浪;是否有水之大氣,容世情百態。

▲ 《世界》雜誌封面

做事勤力,為人仗義,能屈能伸,方趨吉避凶,遇難成祥。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則趣事: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有一日去游鐘山開善寺。見寺廟中的金剛與菩薩各有殊相,便問小僧:金剛何為怒目?菩薩何為低眉?

小僧答曰:「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薛道衡遂大悟而返。

李麗華一生歷經動蕩不安的時局變化,從抗戰時期的「孤島」上海,到五六十年代鼎盛時期的香港,後又輾轉檯灣,息影后隱居美國,後又去了新加坡。

在時代的巨浪中顛簸,遊走在紛繁複雜、甚至險象環生的社會環境中,李麗華始終處於不敗之地,除了機緣運氣,更得益於她的處世哲學:逆境時,不見心灰意冷;順境時,也沒有得志便狷狂。挺得起腰桿,也能俯得下身段。

富貴險中求,凡人亦逆流。難御八方風雨,又如何挺立潮頭?最終,福壽祿三全,成就了她人生的圓滿。

作者:薺麥青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