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六字名號具足願行,念佛人不修而修!

六字名號具足願行,念佛人不修而修!

六字名號具足願行

念佛人不修而修

作者:凈宗法師

朗讀:佛化居士

從古到今,對「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解釋,以善導大師的「六字釋」最為經典: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把這六個字分為「南無」與「阿彌陀佛」兩節解釋,得出的結論是:「必得往生。」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結論就是「必得往生」。

這段文的來歷是這樣的: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很多人對《觀經》的下品下生有誤解。

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只是念了十句佛號,居然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樣一種教理教義,一般人很難接受。他們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場上認為要圓滿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樣才能了生死。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就能往生,這怎麼可能呢?他們不能接受。

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講的,於是,他們就站在通途法門的立場,給出自己的解釋,叫作「別時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什麼修行都沒有,佛說他往生極樂世界,但這不是真的,是一種鼓勵、安慰的話,其實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種了一個善因,來生來生來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積夠了才能往生。

他們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願無行」,他被地獄之苦逼迫,願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沒有修行。他只不過用嘴巴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已,無論如何這個算不上修行。既然唯願無行,就不能往生,因為任何修行都必須「願行具足」,願與行都要具備才能成就。

比如想到北京,卻不動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這叫「唯願無行」。只有願,沒有行,就是空願,不能往生。

什麼時候往生呢?等到未來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積得足夠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錢給一個人做本錢:你有這一枚錢,就可以發大財,可以賺一千枚錢;但不是現在就能得一千枚錢,是慢慢積累,最後賺一千枚。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這十句,現在不能往生,慢慢積累,等到行持圓滿,才可以往生。

這樣的解釋,當時對凈土法門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很多人看見這種解釋就不念佛了。

善導大師說,這種解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還誤導了眾生,危害很大。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撰寫《觀經疏》就是要糾正錯解、誤解,所謂「楷定古今」,這就是善導大師楷定的內容之一。

這段「六字釋」,就是破斥「別時意」的,說明往生凈土是「當生成就」;不僅是「當生成就」,而且是「當念成就」。

「別時意」的核心、要點是說:念佛的當下,願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須累積到某種程度,願行具足,那時才能往生。累積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是下一念達成,因為當念沒有達成,也判為「別時」,因為有了延擱,不在「即時」。

所以,要究竟破除「別時意」,不僅要說明念佛今生能夠往生,更要說明念佛當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雖然認為念佛今生能夠往生,但不是當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長時間積累很多遍數,最後才能具足,這也是一種「別時意」。

善導大師的解釋正是讓我們明了:我們念佛,念念之間具足願行。聲聲念念,每一聲名號的當下、本體,具足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

「六字釋」之前還有幾句話: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像「別時意」所講的,是只有空願、沒有行持的「唯願無行」呢?不是!「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首先善導大師就把答案給出來:念十句佛號,就有「十願十行」。

當然,這並不是數量上的積累,好比說念八聲只有八願八行,念七聲只有七願七行,而是說每一聲佛號都具足願行,十聲就有十願十行,不會空掉一聲。既不是最後命終的一聲才具足願行,也不是中間哪一聲念得比較好、比較清凈才具足願行,而是聲聲不空,聲聲念念都是當下具足願行。

每一日念三萬聲佛號,念一輩子,也都這樣,聲聲念念都具足願行,不是說唯有臨終那一念才具足願行。

云何具足?

為什麼說稱名具足願行呢?善導大師的回答直徹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夠稱名的眾生這一邊來說明,而是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眾生所稱念的這句名號本身來說明:六字名號當中具足了願和行。

摘自《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時光由此倒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彌陀帶你回家 的精彩文章:

人人有權贊佛
彌陀如何為我 我便如何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