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人跨越「漢字鴻溝」,人類才能進入文明的全新歷史階段

中國人跨越「漢字鴻溝」,人類才能進入文明的全新歷史階段

我們現在習慣於用比較落後的牛頓時代的「西方科學」的視角,來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假設前提下的「西方科學」,所認識的事物的發展變化,必定是「進化」式的,從「落後」到「先進」,從「弱」到「強」,從「數量的積累」到「性質的變化」,從「蒙昧」到「文明」……

因此,在這種視角的觀察下,「過去的」一定比「現在的」落後,「現代文明」一定比「古代文明」先進。

「西方科學」這種與「人的感官感覺」有著緊密聯繫的認知方法,在一定小尺度的範圍內,包括時間小尺度、空間小尺度下,所認知的結果是成立的。就好比牛頓的《經典力學》,在「人的感官感覺」的小尺度下,是成立的,但是,到了極小或極大的時空尺度下,就無法成立。

所以,用「西方科學」的視角,來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一定是原始的、蒙昧的、落後的。

即使是承載著「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安陽甲骨文」被發現了,但只用「西方科學」的思路對「安陽甲骨文」進行研究,這些甲骨文也僅僅是現代漢字的源頭。

在這樣的研究思路下,甲骨文研究的目的,就只是去認識那些甲骨文作為常規漢字的字義。

如果只用這種思路研究甲骨文,那麼,甲骨文的辨識研究,差不多已經快完成了,幾乎所有已發現的甲骨文,都差不多已被辨識了出來。那麼,甲骨文的研究,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

其實,真正的甲骨文研究才剛剛開始

因為中華文明不是按照「西方科學」的觀點進行「進化」式發展的,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是一種在「重疊結構世界(重疊宇宙)」模型下,才會產生的「突顯式」的文明。

在「突顯式」的發展模型下,文明不是由「弱」到「強」的發展,而是反過來由「強」變「弱」的發展。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的最高點,並不在現在,而是在中華文明的起點,也就是軒轅黃帝時代

換言之,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原汁原味的中華文明不斷在揮發中,並堆積了五千年的塵埃。

如果「倉頡造字」的傳說是真實的,那麼倉頡所造的字,並不是為了讓人類用於記錄日常事件與交流的文字,而是一種專門用於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特種圖示

軒轅黃帝所創立的音樂、禮制、服飾,其實都是為了讓人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用的。

再結合軒轅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統一了中華各部落的傳說,以及中國歷史上,禮、樂制度的強大,軒轅黃帝必定在中華大地上,全面推廣過倉頡所造的那種特種圖示,以及社會化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所以,倉頡所造的特種圖示,具有極高的地位。他的造字原理以及文法,又被各部落借鑒,用來記載部落的事件,於是,常規字義的漢字才出現了。而且,這種文字的用法是「文、言」分離的。

說到根子上,這種文字不是從語言上發展而來的。

當我們今天用「西方科學」的視角,去研究甲骨文的時候,在甲骨文的背後,存在著一條「漢字鴻溝」

在「漢字鴻溝」的這邊,這些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只是常規漢字的源頭,其價值僅僅是文化歷史意義上的,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入全新歷史階段,一點作用都沒有。

而在「漢字鴻溝」的那邊,甲骨文所包含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卻是把人類文明推進到一個全新歷史階段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任何一種舊科學體系本身,並不能讓人類文明進入新文明階段,只能為新文明打好基礎。就好比「地心說」舊文明,不能帶領人類進入「日心說」的新文明,卻能為「日心說」新文明打好基礎一樣。

現代科學本身,也無法帶領人類進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新文明,但是,現代科學已經為人類認識「重疊結構世界」,搭建好了足夠的「知識背景」「體驗手段」

暗物質四維空間平行宇宙,都是幫助我們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知識背景」,而「虛擬現實(VR)」技術,是幫助我們感受「重疊結構世界」的「體驗手段」。

人類文明已經站到了從「單一結構世界」跨入「重疊結構世界」的臨界點上,現在就需要有一套很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應用方法,幫助人類文明跨過臨界點。

這套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應用方法,就保存在甲骨文的字形中。

現代中國人真的很幸運,不但看到了甲骨文,而且還看到了用「源頭甲骨文」(倉頡特種圖示,以下簡稱「源頭甲骨文」)字形與字義寫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和馬王堆的《帛書·老子(甲)》

我們以往一直認為上述這二本《老子》是同一本書,前者是殘本,後者是完本,其實不然。我們用「源頭甲骨文」字義進行解讀以後,發現這是成書於不同時代的二本書。

前者更古遠,在竹簡上所書寫的「楚文」字形,全是甲骨文字形,可以直接從字形上進行「源頭甲骨文」字義的解讀;而後者則成書較晚,用「篆書」寫成,需要從「篆書」字形轉換到甲骨文字形以後,才能進行「源頭甲骨文」字義的解讀,所以,二本書的作者,也不太可能是同一位作者。

但是,這二本書的共同之處是,都很詳細地論述了,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生活在現代的中國人,是很幸運的,被人類文明賦予了重大責任:學習「源頭甲骨文」,跨越「漢字鴻溝」

我們中國人不但能戰勝新冠病毒,更能在這個時代,帶領人類進入全新的文明階段。

今天我們將在這篇中,分享二個「源頭甲骨文」:

《帛書·老子(甲)》第二章第二句中「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其中的「將恐」二字。在常規的解讀中,「將恐」二字,都被當作常規漢字字義來解讀,那麼,這二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會是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智玩家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