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部硬核太空片,比《流浪地球》更激勵人心

這部硬核太空片,比《流浪地球》更激勵人心

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王小Sa

相信未來。

25年前,由朗·霍華德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阿波羅13號》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號、6號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影響,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

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侵擾全人類之時,《阿波羅13號》的故事能夠啟發、鼓舞我們如何正確面對當下的境況。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人類的各項活動大大受到限制,不少人年初立下的工作、生活、旅行或成長計劃,也因此被擱置。

大家紛紛感慨,2020年上半年簡直是「失去的半年」。

湯姆·漢克斯和吉姆·洛威爾

阿波羅13號事件也發生在一個「失去」的背景下。

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正是根據吉姆·洛威爾——阿波羅13號飛船指令長——所著紀實小說《失去的月球》(Lost Moon)改編。

《阿波羅13號》劇場版預告

阿波羅13號的原定目標是登陸月球,這是飛船上三名宇航員畢生的夢想,也是參與這一計劃的成千上萬名工作人員奮鬥的目標。

飛行到第三天,始料未及的故障發生了,氧氣罐爆炸,他們不可能登陸月球,任務更新為:如何讓3名宇航員活著回到地球?

聯想起當下的生活,原本計劃好的春節檔沒了,奧運會推遲了,音樂會改線上了,全人類在2020年的首要任務變為:如何與新冠病毒抗爭,減少傳染和死亡率,讓更多人活下來?

「失敗不是一個選項」

阿波羅13號從一次失敗的登月計劃,變成了太空探索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13號事故被稱為「成功的失敗」,一方面它為飛船安全缺陷改進提供了案例,為後續的登月成功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在極端條件下,它最大程度體現了人類理性、意志力和創造性的力量。

阿波羅13號之所以能成功返航,得益於宇航員們和地面控制人員,在發射前的反覆練習,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相當了解。

他們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又能夠互相配合,在短時間內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

正如影片中美國宇航局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說出的著名台詞:「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對於當下的人類來說,失敗也不是一個選項。

你我正在書寫歷史,讓我們共同努力將失去的2020年,變成人類抗疫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紀實」電影

與其他很多太空電影不同,《阿波羅13號》的定位是一部「紀實電影」。

從故事到布景,影片都儘可能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且不直接使用任何歷史影像資料。

現實「阿波羅13號」的三位宇航員

片中的太空船內景,由堪薩斯宇宙及太空中心的太空工程部門建造而成,該部門曾修復真正的阿波羅13號指揮艙。

雖說拍攝中使用的兩個指揮艙和登月艙都是複製品,但也使用了當年的飛船零件,而且很多部分都可以移動,以便攝影機在局促的空間內取景拍攝。

作為該部門的又一傑作,演員在片中穿著的宇航服不但外形與實物別無二致,而且連密閉性都毫不遜色。

當演員戴上頭盔之後,用於降溫和保障呼吸順暢的氧氣會迅速進入內部,與真正宇航服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大力協助

導演朗·霍華德為了儘可能準確地還原真實情況,與NASA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協作。

為了保證影片中飛船內部的失重效果足夠逼真,在13天的時間裡,攝製組使用了一架貨真價實的NASA零重力飛機;並沒有選擇用彈力繩吊著演員,模擬失重效果。

這台KC-135飛機以拋物線的方式反覆飛行,每一次飛行可以幫攝製組獲得23秒(一說25秒)的零重力效果。

可能是因為起降幅度過大,這架飛機的昵稱是「嘔吐彗星」

在影片開拍前,主演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和凱文·貝肯參加了位於漢斯維爾的太空訓練營,宇航員吉姆·洛維爾和阿波羅15號的指揮官大衛·斯科特,指導幾位演員,在模擬指揮艙和登月艙中接受了專業訓練。

《阿波羅13號》幕後製作特輯

在掌握太空船的操作要領之後,三人立即前往約翰遜航天中心,在波音KC-135失重飛機中嘗試適應失重狀態。

由於每次失重只能持續25秒,所以拍攝工作必須爭分奪秒,劇組最終共進行了612次拋物線飛行,累計失重時間長達234分鐘。

大部分的特寫鏡頭則是在地面上拍攝的,演員們坐在輕緩移動的蹺蹺板上,模擬失重狀態下的感覺。

然後,這些鏡頭與失重的全身鏡頭交織在一起,通過天衣無縫的剪輯,達到自然逼真的效果。

不著痕迹的特效

《阿波羅13號》的紀實性還體現在,裡面的特效都做到了不著痕迹的程度。

它的特效不是那種讓你驚呼「哇,好厲害的特效」,而是讓你覺察不出來特效在哪裡。

《阿波羅13號》中土星Ⅴ運載火箭發射場面

比如,片中土星Ⅴ運載火箭的畫面由數字王國特效公司完成。

在發射場地卡納維拉爾角,土星Ⅴ火箭在日出的琥珀色光線的籠罩下升起。而火箭實際上是一個5英尺高的塑料模型,通過電腦合成進畫面。

據說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看完電影后,問朗·霍華德,自己從未看過這段影像,他們是如何從NASA得到的,連真正的宇航員都對特效信以為真了。

影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地方:比如湯姆·漢克斯帶領政客參觀運載工具組裝大樓的內部場景,這也是特效,實際上是演員們在藍屏前拍攝完成。

票房口碑雙豐收

即使影片走嚴肅的紀實風格,且充斥著高深的專業術語,但由於有巨星湯姆·漢克斯領銜的卡司陣容,再加上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將緊張感保持到最後一刻的敘事效果,《阿波羅13號》在當年還是獲得了票房成功。

吉姆·洛威爾客串出演航母艦長,片尾他向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自己致敬,其實這是劇組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影片1995年首周末獲得2540萬美元票房,是當年開畫票房第6高的電影;在原創電影開畫成績中,僅次於迪士尼動畫《風中奇緣》。

最終《阿波羅13號》在北美拿下1.721億美元票房,全球席捲3.532億美元票房,在北美和全球範圍內來看,都位列當年票房的第三位。

全球票房僅次於《虎膽龍威3》(北美1億美元/ 全球3.66億美元),和《玩具總動員》(北美1.918億美元/ 全球3.63億美元);北美票房僅次於《玩具總動員》和《永遠的蝙蝠俠》(北美1.84億美元/ 全球3.365億美元)。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拿下最佳剪輯和混音兩座小金人。

戲劇化處理

儘管《阿波羅13號》總體上是一部準確反映真實情況的電影,影片仍多多少少做了藝術化的處理。

史料照片,3名宇航員成功返航後,從直升機中走出

根據湯姆·漢克斯角色原型、宇航員吉姆·洛威爾回憶:當時他們三人都很平靜,並未像影片中那樣慌亂,也沒有發生口角。

他們按照流程,開始檢查事故,同時等待NASA的指令。

在過去8年的訓練中,NASA已經考慮過幾乎所有可能的意外,宇航員們也做過各種極端情況下的訓練。

比如這次的飛船爆炸後只能用登月艙逃生,這種極小概率事件,宇航員們在這次出發不久前,還訓練過兩次。

電影誕生了一句最著名的台詞,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吉姆·洛威爾說,「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向NASA地面指揮人員報告飛船的突發情況。

簡短的詞句,醞釀著巨大的危機。

實上,這句話與現實情況有一點差別,原話是「休斯頓,我們碰上了麻煩」(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且當時三位宇航員都在和地面溝通,弗萊德·海斯、傑克·斯威格特和吉姆·洛威爾先後說了同樣的話。

現實中的吉恩·克蘭茲

而另外一句著名台詞、艾德·哈里斯飾演的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所說的,「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吉恩·克蘭茲本人表示他並未說過。

不過由於這句台詞太紅了,後來吉恩·克蘭茲出了一本回憶錄,就是以這句話為標題。

影片中還有一個很戲劇化的情節,阿波羅13號發射前,吉姆·洛威爾的妻子充滿了不詳的預感,洗澡時結婚戒指滑落,從下水道中沖走了——這是確實發生了的。

在當下回看這部電影,你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END-

往期精選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time時光網 的精彩文章:

布拉德皮特騎摩托去看望自己的孩子們
《機械畫皮》曝「奪命迷局」海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