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圖片來源: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

01

「媽媽,對不起,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今年5月6日晚6點,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

當天老師要求所有同學完成一篇一頁半的作文,下午5點上交。到了4點半左右的時候,小女孩給出門工作的媽媽發語音,說自己只寫了一頁零一行,害怕5點鐘無法完成作業。

當時這位母親並沒有太在意,只是在語音里勸女兒儘快完成。

等到晚上6點,爺爺從樓下倒垃圾上來,推開孫女卧室門發現裡面沒有人,隨即看到了留在桌子上的遺書,才驚覺孫女跳了樓。

女孩的「遺書」只有寥寥幾字,她寫道: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圖片來源自網路

而就在前幾天的4月13日,江蘇無錫也有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

短短的一兩個月時間,小學生跳樓事件一起接著一起,幼小生命接連逝去的背後,中小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

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

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

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為什麼這些年幼的孩子,會決絕地選擇以自殺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02

「自殺高發」的青春期,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網路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對於中小學生們來說,「自殺」並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2017年的時候,鎮江市公安局網警支隊網上巡查發現,有人組織了「藍鯨自殺遊戲」QQ群,群成員多達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群主通過聊天內容,打著遊戲的旗號,煽動群成員進行各種各樣自殘任務,直至自殺。

比如:遠離人群,極力營造孤獨的氛圍,增加對世界的不理解感;要求參與者長時間熬夜不睡覺,讓心理變得脆弱,更加容易被感染和影響;在自己的手臂、腿上用刀片自殘,並拍照或拍攝視頻發送給上級管理者,以此進入下一個關卡.....

由於每天浸染在大量的悲觀厭世的負面信息中,很多孩子在加入群聊之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成員的自殺行為也有可能出現傳導效應。

圖片來源自網路

這款遊戲來源自俄羅斯,專門煽動青少年自殺,後蔓延全球,僅僅2017年一年,俄羅斯就有130個青少年因此自殺死亡。

而通過網路,這樣的誘導犯罪行動悄無聲息地進入中國,侵害著一個個原本無辜鮮活的生命。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生」和「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甚至輕信死亡帶來的結局是新生,那裡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更沒有壓力,於是對他們而言,死亡就變成了逃避父母教導的絕佳去處,而不是恐怖的逝去。

圖片來源自網路

除了外界的誘導,孩子們選擇自殺,往往與學業壓力、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脫不開關係。

《教育藍皮書》曾根據媒體報道,對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問題作出調查。

在收集到的79個自殺案例中,有27個孩子留下了遺書。根據公布的遺書內容,調查人員發現大多數的孩子都對生命和親情表現出了諸多眷戀,並對未知的死亡表現出恐懼和遲疑。僅有1例表示自己對生沒有眷念,決然要死。

圖片來源:《教育藍皮書》

種種信息表明大多數的中小學生對於自殺的選擇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很可能是由一時的強壓或是受挫,比如師生衝突、考試失利、家長批評導致的,很大程度上出於逆反和負氣心理。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生活的煩惱可能來自於緊張的學業壓力,也可能來源自父母的嚴厲和不理解,但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於是死亡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如果自己離開了,死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煩惱?

此外,根據統計結果表明,學習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因素,這種壓力主導型自殺在中國中小學生的自殺中占絕大多數。

在8例報道了疑似原因的案件中,有5例與學習壓力相關。而在有明確自殺起因的57例中,這個數字躍升為43例。也就是說,無論明確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高達近75%的案例與學業壓力相關。

圖片來源:《教育藍皮書》

在應試教育下,只有考取好分數的孩子才能被接納,而這種由分數制霸的競爭體系一直要從幼兒園蔓延到大學,甚至更久。在這唯一標尺的壓迫下,許多成績下降明顯的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質疑,甚至對生活產生無意義感,以致於喪失生存意志。

而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其中58%的自殺案例為跳樓,20%為服毒。由此可見,大多數中小學生自殺具有突發性,情緒激動,過程短暫,不會提前做太多準備,自殺的導火索可能就是在某個時間點上突然的意志力崩潰或一時衝動。

圖片來源自網路

處於人生認知階段的孩子們,很多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對自己產生許多期待,「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追求轟轟烈烈」,變成了標榜自己的獨立意識的標誌。

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並不足夠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現讓別人失望,就會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時突遇一點挫折、打擊,他們內心的擔憂就會被無限放大,而當這種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排遣時,就會把自己壓垮。

比如上文中我們提到的西安小女孩,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缺少對自我的肯定,缺乏自信,在學習中沒有找到成就感,同時缺少外界的指導和幫助。當這些壓力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她選擇以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03

不容忽視的「惡魔」:

兒童抑鬱症

上文分析了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外界誘導原因和突發因素的影響。其實,在此處徘徊不去的,還有一個吞噬人生命的惡魔,那就是兒童抑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每年百萬人因抑鬱而死。

這種精神類疾病,以其越來越高的殺傷力、致死率,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被認為是「全球第4大疾患」、「21世紀人類天敵」。然而不少人覺得,抑鬱症是成人的疾病,跟兒童沒有什麼關係,或者說很難將兒童與抑鬱症這樣的疾病扯上關係。

圖片來源自網路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兒童和青少年正飽受抑鬱症的煎熬,有苦難言。

兒童時期是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抑鬱症是兒童期發病率較高的心理疾病。根據報道,精神科門診兒童患抑鬱症占兒童心理疾病總數的28%,在精神科住院的兒童患者中抑鬱症所佔比例為59%。

2013年,福建《東南晚報》曾刊登一則新聞:泉州曾出現的年紀最小的抑鬱症患者是3歲!經診治,小患者抑鬱原因為家庭環境影響。

2014年,《成都晚報》曾報道: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在成都市中小學的調查發現,2%學生有抑鬱焦慮情緒,在另一項對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 23%學生想到自殺,其中女生多於男生,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嚴重時可能有自傷和自殺行為。

2016年,18歲天才少年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作為一個已經出了兩本專著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他患上抑鬱症半年之久,卻沒有被及時發現。

由此可見,把抑鬱症列為兒童心理健康「第一殺手」並不為過。

我國學齡期兒童抑鬱症往往是通過與其年齡有關的各種行為問題表現出來,這使基本抑鬱癥狀態更加複雜化,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學校老師常忽視孩子的抑鬱表現,進而延誤了病情。

很多家長會有疑問,兒童本是天真爛漫、純真無邪的人生階段,沒有太多心思和憂慮,為何也會抑鬱?兒童抑鬱症的發生也不外乎與生物、心理、社會等諸多因素相關:

首先,要考慮遺傳因素。

抑鬱症患者體內缺乏一種叫「塞洛托寧」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多少又與遺傳基因關聯。雖然抑鬱症不是遺傳病,但是有一定的遺傳度,個體抑鬱的發生髮展依賴於基因與環境以及基因與基因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抑鬱,女孩比男孩抑鬱更易受遺傳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親屬患上抑鬱症的概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而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概率越高。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為14%,叔伯姑姨舅、祖父母等患病的概率為4.8%,堂兄妹、表兄妹患病的概率為3.6%。

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認為,抑鬱症與童年情感創傷有關。也就是說,如果在小時候行為養成的關鍵階段,受到太多外界影響,包括負面的思想和情緒、意識上的包裹與綁架,就像是埋下抑鬱的種子,會在成長中發芽,終有一天會爆發。

圖片來源自網路

其次,要考慮個性認知心理因素。

抑鬱的兒童多是敏感內向的抑鬱氣質類型,而且對他人評價比較在乎,自我評價低,孤僻不合群、適應人際環境能力差,對挫折耐受性差,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容易在遇到挫折時產生抑鬱。

兒童的認知因素也是抑鬱發作的重要原因,與抑鬱有關的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消極的歸因方式、消極的自我評價、功能失調的態度以及思維反芻。

如下圖所致,消極的歸因方式可能導致絕望感、思維反芻(冗思),消極的自我認知可能導致功能失調的態度,而思維反芻、功能失調的態度及絕望感導致抑鬱情緒的發生。

圖片來源自網路

脫離現實的思維模式也是導致抑鬱的重要心理因素。經常幻想或擔憂害怕未來,不能區分想法與事實,把想法當真,迴避挑戰或學習壓力,不知道自己學習為了什麼,經常衝動激惹等,這些心理因素會導致兒童不能適應環境變化,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導致惡性循環。

第三,需要考慮家庭教養因素。

家庭教養因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鬱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抑鬱症發生。有研究表明,兒童抑鬱症與母親有密切關係,特別是早年喪母的創傷事件對兒童抑鬱有重要影響。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抑鬱症就來自他的家庭。他1歲喪父,2歲失母,7歲祖母身亡,這些給他幼年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陰影,導致他不願上學,也不願與人交往。

當他被告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時,他竟然對妻子說:「到什麼地方藏起來吧!」,他的晚年一如他的童年一樣,一直縈繞著無法排解的憂鬱,這讓他一生都深受抑鬱症的困擾。

父母的婚姻質量也與兒童抑鬱症相關,特別是離異、分居過程中,出現的情感衝突、家庭矛盾影響更大。兒童青少年抑鬱症與父母婚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係,女孩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鬱。

關於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也將導致或加重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癥狀。此外,經常批評孩子成績下降,父親對孩子的成長疏於管理,很少陪伴等都是促因。

圖片來源自網路

此外,家庭經濟狀況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家境貧寒的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的概率更高。

第四,要考慮夥伴關係及社會支持因素。

人類心理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強大的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幫助人們緩衝各種壓力,對於兒童發展來講,親密的夥伴關係如同空氣一般重要,但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或者過分保護和溺愛,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善於與他人建立夥伴關係。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與抑鬱有較高的負相關。有研究表明,同伴關係差的小學生與具有良好同伴關係的小學生相比,更易患抑鬱症。

圖片來源自網路

最後,要考慮如前文所述的重大應激性生活事件 。

兒童抑鬱的促發因素往往源自於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壓力,即各種應激性生活事件。

有研究表明寄養的學齡兒童在抑鬱量表上的得分高於非寄養兒童,其原因是兒童因突然離開了原來的家庭、朋友、學校及對他們熟悉的一切而感到壓力,導致情緒抑鬱,這在住校兒童群體里比較常見,。

因此,小學生過早住校對孩子是影響很大的事件,父母需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圖片來源自網路

另外,有些兒童由於軀體疾病住院也容易引發抑鬱,原因可能是住院擾亂了兒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加上患兒感受到挫折或限制、與熟悉環境分離,使兒童產生自卑感、變得不知所措,焦慮不安。

還有,學齡兒童在學校的夥伴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往往是導致小學生抑鬱的重要誘因,國內關於小學生自殺的研究表明,師生關係特別是教師言行不當是導致小學生自殺的重要促發因素。

04

預防兒童抑鬱症,

避免極端化的自殺行為,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作為家長,生活中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孩子有事情要告訴爸爸媽媽,更要密切觀察孩子的變化,那麼,兒童抑鬱症有哪些常見表現呢?

圖片來源自網路

1、拒絕吃飯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不吃飯只是習慣不好,但如果長期厭食,很可能是孩子們的情緒出了問題,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節律紊亂。

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而是改變溝通方式,與孩子進行合理溝通,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2、情緒低落

常表現為愁眉不展,心煩意亂,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對前途悲觀失望,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3、失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

4、語言動作減少與遲緩

語言少、聲音低,經常獨坐一處不與他人交往,愛好和生活樂趣喪失,精力減退、疲乏,走路時行動緩慢,嚴重時可以達到不吃不喝、不言不動的抑鬱性呆僵的程度。

5、反抗父母

孩子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脾氣暴躁。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圖片來源自網路

如果發現孩子有抑鬱的傾向,家長也不要過度擔心緊張,最好立刻尋求學校的諮詢老師或是心理專家的幫助,正確面對孩子的心理「感冒」。要直面抑鬱,千萬不要引以為恥或「諱疾忌醫」,要儘早帶孩子去專業機構,予以積極治療。

另外,為了預防兒童抑鬱症的發生,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慾。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一定要讓他(她)堅信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他(她)注重調整心理狀態,使其迅速恢復快樂的心情。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在一起玩耍,讓他(她)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美國《兒科》期刊網路版曾刊登了加拿大學者的最新研究,該研究調查了約9萬名8-19歲的健康兒童,研究發現,經常鍛煉的兒童——特別是經常從事跳舞或捉迷藏等劇烈運動的兒童,較少出現抑鬱症癥狀。

圖片來源自網路

還有一點就是要努力提高家庭關係的親密度,多組織家庭活動,無論是戶外遊玩還是親子遊戲,都能讓孩子的幸福感倍增。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除了抑鬱症的直接影響,兒童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性在於,他們對於死亡的認知並不成熟,甚至沒有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完整的理解和認知。當他們尚且不能與世界正常地建立聯繫時,一件在大人眼中可有可無的小事,都可能成為「死亡」的導火索。誘發兒童青少年的自殺行為的,往往是各種應激性生活事件。

層出不窮的自殺事件,所映射的不僅僅是青少年脆弱的心理防線,更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一種幫助孩子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提升學生的精神生命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認知自我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最終教會孩子體會到生命的幸福感,並發自內心地感恩和珍惜一切的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父母該不該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一個小實驗,彰顯孩子背後的心理
孩子的「脾氣」是否遺傳自父母?看心理學家解釋,培養好脾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