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能碰上這麼多「百年一遇」的洪水?

為什麼我們能碰上這麼多「百年一遇」的洪水?


  來源:科學大院


  近期多地遭受到暴雨洪水災害,讓我們為受災群眾牽掛不已,也不禁讓人產生了一些疑惑:「為什麼號稱『20年一遇』的大洪水,似乎每年都會聽說?」


  看完本文你會發現,如果「20年一遇」的洪水不是每年都出現,那才是怪事呢。

  此「N年一遇」非彼「N年一遇」


  很多時候,公眾會對科學名詞產生望文生義的誤解,「N年一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很容易將這個詞理解為「N年才會出現一次」。我們可以類比一下漢語中的另外一個詞「千載難逢」,這個詞的意思是「一千年也難見到一次,形容事情的罕見程度」。很明顯它使用到了誇張的手法,所形容的事件也並非是真的每1000年才會出現一次。也就是說,無論是「千載難逢」還是「N年一遇」,其實說的都是某一事件的罕見程度。


  以「100年一遇」為代表的「N年一遇」類辭彙,是一組科學術語。簡單地說,它們意味著對於某事件來說,在觀察以往數據的基礎上,該事件在一年裡發生的概率。


  例如對於某地域來說,我們觀測了該地100年的夏季降水數據,發現只有1次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對該地來說,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量就是「100年一遇」。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一年來說,該地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的概率都是1%,而兩次1000毫米降水的「平均」間隔是100年。因此,100年一遇的意思不是「100年才出一次」,而是「每一年出現的概率都是1%」。

  因此,未來10年,該地至少出現一次100年一遇降水的概率是



  更有意思的是,100年一遇降水在未來100年內一次都不出現的概率,其實也很大。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大家看一幅圖:

(圖片來源:waterwatch.usgs.gov)

(圖片來源:waterwatch.usgs.gov)


  該圖描繪了美國某條河流每年的洪水峰值,中部的黑線表示的是10年一遇的標準。雖然超過該線的洪水平均間隔10年才會來一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9次發生洪水的間隔中只有3次超過了10年。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10年一遇的洪水往往不到10年就會發生一次」。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還有一類使用 「N年一遇」的說法的現象,例如我們常說「哈雷彗星的出現是76年一遇的天文現象」,這是因為哈雷彗星圍繞太陽運行的周期是固定的76年,並不是概率事件。所以我們2020年看到哈雷彗星的概率並不是76分之一,而是零。大家一定要注意區分開這兩種不同的「N年一遇」的用法。


  「N年一遇」為何每年都會遇到?

  有兩個原因導致了我們現在會頻繁地遇到「N年一遇」的自然災害。


  首先,通過上文我們知道,確定「N年一遇」的標準時,需要依賴以前的觀測數據。雖然通過精確的觀察和計算,工程人員可以確定一個合理的標準,但是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不知道這些數據是不是真的與未來的數據相符。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所以那些根據以前的數據制定出來的「N年一遇」的標準,可能就變得不準確了,這是我們現在頻繁遇到N年一遇的災害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描述N年一遇時,是有地域概念的。我國幅員遼闊,有30多個一級行政區,各自的100年一遇的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只要有其中一個發生了100年一遇的災害,我們就會在媒體上讀到信息,從而了解到「中國今年發生了100年一遇的災害」。


  根據概率計算可以知道,34個一級行政區中,每年至少有一個行政區遭遇100年一遇災害的概率大約是


  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如果我們考慮50年一遇的話,那麼結果是,



  這就意味著,每年我國至少有一個行政區遭遇50年一遇災害的概率是50%左右,這就已經很可觀了。如果回到我們標題中所說的20年一遇,我們會發現這個概率是,



  也就是說,每年我國發生至少一次20年一遇災害的概率高於80%。這樣看來,20年一遇的洪水,似乎每年都發生也很正常。


  那麼為什麼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沒有過這麼多的20年一遇呢?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我們的媒體和網路都很發達,無論什麼地方發生災害我們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所以會造成一種「以前沒有這麼多災害」的假象。另外,正如前文所說的,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歷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在逐漸增加。


  科學界的「歷史遺留問題」


  「N年一遇」的歧義很早之前就被人們詬病了,這套術語能夠沿用至今,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上,經常會出現一些新的概念或術語,經過後人的發展研究之後,發現原來那些術語是錯的,但是原來的術語由於已經被很多人使用開了,就不好糾正了,所以只能放任了。


  和「N年一遇」相似的例子還有「光柵」,雖然字典里講這個字在這裡讀作「shan」,但一看光柵的樣子我們就知道這個「柵」在這裡應該是「柵欄」的意思,所以讀作「zha」才是正確的讀音,只不過最早被引入我國的時候被人訛讀成了「shan」,所以大家就都跟讀「shan」了,還被收進了字典,成了標準音。


一個衍射光柵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明顯的柵欄狀結構。

一個衍射光柵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明顯的柵欄狀結構。


  再比如曾經化學家們認為「吸收氧氣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但是後來人們發現,「氧化」這一詞不夠本質,物質被「氧化」的本質是該物質失去了電子。但是「氧化反應」這個詞作為歷史名詞保留了下來,很多沒有氧氣參與的反應也是氧化反應,因為在這些反應中,物質失去了電子。


  生物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例如我們熟知的「進化」一詞,對應於英文的evolution一詞。「進化」總給人以「生物變得越來越先進」的錯覺,事實上,進化指的是物種隨著時間而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進化並不意味著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先進」。但是「進化」這個詞由於被廣泛應用,所以成為了標準的科學術語。


  科學是嚴謹的,但是語言承載了交流的功能,需要考慮交流的方便性。如果非要嚴謹,強行把「20年一遇的洪水」改為「每年發生概率是5%,兩次之間的平均間隔是20年的洪水」,那麼就大大影響了語言的交流功能了。因此我們也不必要求大家非得把語言調整到滴水不漏,很多廣為流傳的「錯誤」術語也會成為約定俗成的「正確」說法,這也正是探索科學過程中的樂趣之一,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研究揭盲
江西:建成統一「區塊鏈+政務服務」基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