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

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

用「版圖」這個詞其實並不準確,因為版圖包括了陸地疆域,領空和領海,中國古代社會一般並不會把領空和領海算在國家疆域之內,所以討論明朝的控制領土面積,用「疆域」這個詞比較合適。

疆域一般指某一政權或國家進行有效管轄的地域範圍,而要討論疆域,就涉及到「疆域觀」這個名詞,所謂疆域觀則是指疆域範圍內的人對其政權或國家管轄範圍的主觀認知。

然而,國家疆域觀是一個很現代的概念,嚴格意義上講,古代中國沒有「疆域觀「,而是以」大一統「的天下觀和」興滅繼絶「的天下秩序觀為主。

譚其驤先生認為:「我們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重化工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

因此,對歷史上的國家疆域和國家疆域觀,就要以歷史的視角,把眼光放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在明朝的疆域為什麼會出現變化。

朱元璋起於東南,在元末反元的軍事鬥爭中逐漸嶄露頭角,其緩稱王、終稱帝,漸次「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對整個國家和國家疆域有了清晰的認識。

早在起兵之初,朱元璋就曾對部下說:「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據有中國,混一海內。建國之初,輔弼之臣率皆賢達,進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觀。

此時,朱元璋已認識到,元雖為「胡人」「起自沙漠」,然其「據有中國」「混一海內」的功績是值得肯定的。可見朱元璋對元朝實現大一統的肯定,也表明朱元璋在在起兵之初,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天下一統」的國家疆域觀。稱帝之後,依然不忘實現「大一統」的最高政治追求,也因此,朱元璋在政治上認可了元朝的「正統」歷史地位,進而承續元朝「正統,煥然之,也就必須繼承元朝的疆域。

朱元璋在給元朝末代皇帝書中說:「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內外,殊方異類,盡為土疆,亘古所無。」

朱元璋認為元朝對我國歷史疆域發展的最大貢獻在於極大地擴大了統一國家疆域範圍,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面積上大大超過了它們,而且在控制上也有更大的進步。

明朝代元而立,必然以「復我中國之舊疆」,底定中國封疆為平定海內和進行統一的目標。明朝所謂」中國封疆「、」中國之舊疆「,直接指稱的是元朝建立的廣大疆域,這便是明朝的中國疆域觀。

因此,朱元璋建明之後,致力於恢復元朝的疆域,這主要體現在對西南的開發的行政體系的建設上,這是之前漢人王朝所沒有做過的事情,緊接著,又遣使往烏斯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西藏大部分地區強宣稱。

只是北元未滅,回到了草原與明朝繼續對抗,受制於游牧民族的「行國」特性,而使得明朝的疆域無法抵達蒙古高原之上。

及至永樂,向東北的開拓,從遼東都司的基礎上,建立奴兒干都司,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建立起了行政機構,也算實現了對這一區域少數民族的統治。向南,永樂又致力於恢復漢唐時對交趾舊地的控制,最終成功交趾布政使司。

永樂時期,大抵上明朝疆域全盛的時代,設立奴兒干都司,復建交趾,數次北征蒙古諸部,試圖削弱蒙古這個敵人的同時,也算是致力於實踐朱元璋時代的中國疆域觀。

但古代的測繪技術有限,很難釐定國界,特別是興安嶺內外實際控制的範圍。畢竟奴兒干都司雖然是獨立的行政機構,但彼時這一區域的少數民族大多還處於落後的部落時代,分散在廣袤的森林胡泊之間。

奴兒干都司對這一區域實現控制的主要手段,也只能明政府不斷地砸錢,派遣使者前往尋找各個部落進行領土宣稱而已。所以,奴兒干都司從永樂之後,在無產出賦稅的情況下,基本停止了這種耗費巨大的招撫活動,奴兒干都司遂「名存實亡」。

進入仁宣之後,明朝對外擴張的政策徹底終止,帝國趨於保守,對奴兒干都司的投入逐年遞減,因交趾叛亂頻繁而最終主動放棄,帝國統治者的疆域觀,再不是朱元璋時代的繼元疆域的「中國疆域觀」「。

與蒙古勢力的對抗,也從積極削弱打擊轉變成了被動防禦為主,帝國疆域收縮至傳統漢地,曾經對烏斯藏的宣稱也變得毫無意義。

綜上,如果以現代版圖的意義來衡量明朝領土面積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再大的數字其實也存在極大的水分,明朝在邊疆地區,特別是與蒙古諸部對抗的北部區域,其國界相對是模糊的,難以釐定。而隨著帝國國力的下降,國家疆域也在不斷的收縮,某一些區域也只是名義上的統屬,再難以控制,隨著蒙古瓦剌、韃靼的興起,乃至後來滿清的崛起,帝國疆域也逐步被壓縮到了關內。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皇帝真的很差嗎?
明朝太子繼承皇位後,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死因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