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著日語,卻以中國為故鄉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著日語,卻以中國為故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作者:令狐空,日本通經授權發布。

為什麼他們說著日本話,卻對中國飽含感情?

這次新冠疫情,不知不覺間已經持續到了年中。

最讓人擔憂的地方,莫過於老人們聚集的養老院。

而在日本兵庫縣,有家特殊的護理機構。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一方面,伙食費每天才200日元,合13元人民幣,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會長為了服務老人,堅持經營下去。

另一方面,這裡的日本老人竟然都說中國話,吃中國菜,打中國麻將,唱中文歌。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比如一位奶奶就唱起了黃梅戲:「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另一位奶奶則說道:「還是中國話好呀,隨隨便便就講出來了。日本話我講出來,對不對實際上不知道。」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為什麼這群日本老人講不清日本話,卻對中國飽含感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日本遺孤。而他們的背後,是一段血和淚的記憶。

01

1930年,為了徹底地佔領東北,日本制訂了20年內向東北移民100萬戶的入侵計劃。

100萬戶,大約500萬人。這些傢伙並非普通的農民,許多接受過嚴格訓練,被稱為日本開拓團,來這兒的任務就是武裝殖民。

現在回想這段往事,仍不由得暗自心驚。

▲?「九·一八」事變舊照

好在後來日本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蘇聯紅軍橫掃了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

那時殘留在東北的日本人多達155萬,一些關東軍因戰敗更加喪心病狂,竟下令所有將士和家屬自殺,包括年幼的孩子。

比如在1945年8月12日,偽雞寧縣(今黑龍江省雞西市)哈達河開拓團被蘇軍阻截,團長貝沼洋二見走投走路,高喊「天皇萬歲」後自殺。

▲ 自殺的日本人。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團長自殺也就算了,成員們也被洗腦到了瘋癲。男性竟然向團中的婦女兒童開槍,500多名婦女和兒童被殺害,只有7名孤兒僥倖生還。

當時的東北有大量日本孤兒,不少是日本軍人的兒女,還有許多是開拓團的後代。

▲ 日本遺孤桂川君子6歲時與家人合影

想起14年來日本的所作所為,沒有人不義憤填膺。但一些中國的父母竟然放下了國讎家恨,選擇收養孤兒。

「有罪的是侵略者,孩子是無罪的。」

「看著這孩子很可憐,不收養過來很可能會死掉。」

據統計,中國的父母至少收養了4000多名日本孤兒。這些孤兒因此避免了死亡,成為了歷史的證明。

02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惡行,東北三省又是日寇最猖獗的地方,普通百姓對於日本孤兒的態度可想而知。

但養父母普遍將孤兒視如己出,完全不亞於自己的親生骨肉。

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父母通常隱瞞孩子的身世。但世界上沒有不通風的牆,街坊鄰居們往往知道孤兒的身世。

於是,絕大多數的日本遺孤,小時候都經受過同齡人的言辭侮辱,但他們在父母的關懷下堅信自己是中國人。

於德水就是這4000多名日本孤兒中的一員。

他出生於1945年的長春,半歲時被中國父母收養。在父母的呵護下,他性格乖巧溫和,從不惹是生非。

▲ 於德水

有一次在學校,同學沖他做鬼臉,還罵他「小日本」。

於德水從小看《地道戰》《平原游擊隊》,深知日本鬼子的罪惡。

堂堂「中國人」,聽到了這種侮辱誰能受得了。一向懂事的他發瘋似的撲向了同學,由於個頭矮小反被揍得鼻青臉腫。

▲ 年輕時的於德水

後來在玩耍的時候,不時有同學嘲笑他是日本人,但於德水壓根不相信,因為父母一直對他疼愛有加。

打消了心理的掛礙,他平安健康地長大,轉眼到了不惑的年齡。卻不料,命運突然把真相推送到了他面前。

有次和廠長聊天時,廠長問:「你是日本人,難道你不回日本探親嗎?」因為當時的中日關係和睦友好,已經有許多遺孤返回日本尋親。

於德水聽完一笑,表示自己的親人就在中國啊。不料廠長說道:「我真沒騙你,都問過你爸啦!」

▲ 於德水養母

聯想起小時候經常被喊小日本,於德水不由得害怕起來。他回到家鼓起勇氣詢問自己的身世,母親平靜地告訴了他真相。

那一刻,他感覺天塌了下來。他經常在深夜感嘆:「幾十億人都是大禹的後代,為什麼我這根小草就不是一個中國人?」

1986年,於德水已經41歲,在母親的建議下,他跟隨探親團前往日本。

他並沒有在日本找到親人,隨後拒絕了定居日本的挽留,回到了中國照顧年邁的父母。

直到父母去世後,他才遵從家人的意見東渡日本。但他過得並不快樂,每天意興闌珊,只學了一些簡單的日語。

滿目櫻花催淚綻,此心難以屬東瀛。時間越長,他越懷念中國。當孩子成家之後,他立即帶著妻子返回中國的家鄉,辦了一個小機械廠,臉上重新煥發了容光。

「我說的祖國就是指中國,我從來沒把日本當過祖國。」

03

自從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後,遺孤們陸續返回故國尋親。他們的年齡大約在40歲上下,普遍不適應日本的生活。

有些人索性離開日本繼續回到中國,還有些人則永久定居在了日本。但他們多數人的心,仍然時刻牽掛著中國。

▲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有位叫池田澄江的奶奶,中文名字叫徐明。年少時居住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著和於德水相似的經歷。

7歲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里觀看抗戰影片。電影里,日本鬼子騎著馬燒殺搶掠。不知是誰喊了句「小日本」,一些頑皮的學生開始推搡徐明,甚至朝她吐口水。

女孩子哪有不愛乾淨的,更何況平白受了屈辱,她委屈地哭了起來。等到電影散場老師點名時,她仍然在電影院里哭。

▲ 池田澄江

老師把那些同學批評了一頓,並教育他們不能欺負弱者。徐明大受感動,從此將人生志向定為教師。

和於德水不同的是,她在8歲時就知曉了自己的身份。當時她在門外偷聽到了民警詢問媽媽的話,看到媽媽哭後,她也衝到裡面抱著媽媽哭。

徐明的養父母原本頗有資產,但後來父親生意失敗,門外經常有討債的人。

過年時沒錢買新衣,母親就從箱子里找出一件黑緞夾襖,改成了一件短的衣服。每當她長大一些,母親就把衣服加長一點。

饒是困窘如此,母親也沒有放棄她的學業,不識字的她每天盯著孩子做作業。徐明也不負期望,考上了牡丹江師範學院,在一家山溝學校里教了10年書。

1972年,由於日本友人的身份,當地民警詢問徐明有什麼需求。徐明只說了一條:調回牡丹江工作,照顧年邁的二老。

▲ 圖片來源:北青網

在照顧父母近10年之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在1981年7月帶著3個孩子前往日本尋親。

由於沒有找到親屬,她的錢很快花光,在日本非常窘迫,一度想要自殺,好在找到了中國駐日領事館。

在領事館的幫助下,她和孩子終於有了住處。後來在日本媒體的報道下,「徐明事件」成了熱點新聞。

她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未找到親屬就獲得日本籍的遺孤。

後來,她把丈夫和父母都接到了日本,但父母極不適應,又返回了中國。

由於不會講日語,她的工作並不順利。但不管掙多少,她都堅持給父母寄生活費:每個月5萬日元(約3300元人民幣)。

不得不感嘆:雖然並非親生骨肉,但徐明比很多兒女更懂得孝道。

她對中國也飽含熱愛,無論走到哪裡,都聲稱「日本是祖國,中國是故鄉」。

04

在收養孤兒的父母中,絕大多數都選擇隱瞞孩子的出身。但也有部分家長開誠布公,在孩子懂事後就告訴了他們真相。

前文所講的「500多名婦女兒童」被殺事件,只有7名孤兒倖存。其中有一個叫席靜波,他被中國軍人發現,交給了張克山夫婦養育。

後來,由於看到好友席家只有一個女兒且無法再生育,張家把4歲的席靜波轉給了席家。從此,席靜波有了兩位母親。媽媽們毫無隱瞞,總給他講過去的故事。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每當回憶起童年時,席靜波都滿臉幸福。「他們對待我就像是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睡覺時把我放在中間,左親一口右親一口。」

1955年,席靜波考上了林口中學,但因為家境貧窮,上學費用成了難題。席靜波左右思想,對父親說:「爸爸,別為難了,我不讀中學了,幫你幹活。」

但父親一聽惱火了,母親也不同意。他們賣掉了一間半房子,得到了150元,讓兒子繼續上學。窮人的孩子早自立,刻苦的他被保送到了勃利中等師範學校。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畢業之後,他如願參加了工作,原想好好孝敬父母。卻不料父親去世,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1986年,他跟隨團隊去日本尋親,出發之前,母親的臉上沒有了笑容。她已經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兒子。

席靜波看出了母親的擔心,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忘恩負義。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他在日本並沒有找到親人,面對著日本永久居留權的誘惑,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絕對不扔下母親、家人,還有中國的教育事業。

「中國有我70多歲的老母親,把我看成她的精神支柱,我要是不回去,她會倒下的。她養我小,我養她老。」

從1992年開始,日本政府每年邀請不願回國的遺孤到日本旅行,但席靜波沒有去過一次。一方面怕母親擔心,另一方面怕自己外出時母親出意外。

正所謂:父母在,不遠遊。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母親去世後,他依然沒有返回日本定居,而是決定在中國終老。

「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中國化了,我已經70歲了,我完全能夠體會到當年母親對孩子的依戀,對生活了幾十年故土的依戀,我完全懂了……」

05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遺孤都如此孝順,但絕大多數的遺孤在返回日本後仍然心繫中國和養父母,把中國當成家鄉,對養父母充滿了感激。

孝道,從來與國籍無關,只和教育相關。懂得越多知識,越明白父母的不易,越能培養出感恩的心。

根據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志坤的統計:日本孤兒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同期的中國孩子高,大專及以上程度的達5%,高中以上的達20%,初中達40%。

▲ 日本遺孤樹立的中國人養父母感謝之碑

這些開明的中國養父母,在教育上平均傾注的心血遠超當時其他的家長。而這些孩子,也大多數沒有讓父母失望。

《天龍八部》中,頂天立地的喬峰,經常帶著丐幫的兄弟們出沒於宋遼邊境,伏擊企圖侵擾宋境的遼兵。

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鄙視契丹的他竟然是一個契丹人。當他得知真正身份的那一刻,無異於天崩地陷。

▲ 97版《天龍八部》喬峰

身份的變化,一連串人生的變故,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國之盛衰無常,戰之勝敗頻變。宋人遼人都是人,何必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

我們沒有喬大俠的經歷,但可以通過他的人生,窺見一些傾瀉的天光。

曾經的恥辱,當然不能遺忘,但也要從過去和現在間把握好平衡,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手時放手。

正如作家索爾仁尼琴所說,忘卻歷史,你會雙目失明。但總盯著過去,也會瞎掉一隻眼。

這些被收養的遺孤,回到日本後普遍成為了中國代言人,規勸日本政府正視歷史,努力搭建中日友好的橋樑。

▲?長春「中日友好樓」

他們成立「扶桑同心會」「中國歸國者聯絡會「中國養父母謝恩會」等組織,在長春建造「中日友好樓」。

回想那些曾經收養遺孤的父母,他們並不懂人道主義援助這樣的大道理,只知道如果不管,這些孩子可能會死。

「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往往藏在最樸素的話里。燦爛星空下,平凡的人們帶來最多感動。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參考資料

1.?大家.「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2. 微博@鳳凰李淼.思念中國的日本遺孤

3. 人民網.池田澄江:日本遺孤的悲喜人生

4. 北京青年報.日本遺孤:很高興中國還惦念著我們

5. 華商晨報.「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中國了」

6. 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完 -

小通薦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通 的精彩文章:

你永遠猜不到,貓貓狗狗的黑歷史能有多黑
日本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