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29軍全盛時兵力10萬人,全面抗戰後,這支部隊去向如何?

29軍全盛時兵力10萬人,全面抗戰後,這支部隊去向如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自此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而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便是著名的29軍部隊。

說起29軍來,大家除了盧溝橋事變外,還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大刀隊。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大刀隊聲名顯赫,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也讓29軍這支部隊聞名全國。

那麼29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在盧溝橋事變後,這支部隊去向如何?本文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29軍是西北軍部隊,其前身各部一直在馮玉祥的指揮下作戰,為西北軍的中堅力量。

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後,其麾下的西北軍一部潰散,一部投靠蔣介石,其餘部隊在宋哲元的帶領下退入了山西。

當時整個華北地區是由率軍入關的張學良所掌控的,張受蔣介石之命,整理閻錫山的晉綏軍和退入山西的西北軍余部。最終給了晉綏軍第32軍到35軍的番號,而宋哲元所率的這部分西北軍被改編為了29軍。

最初的29軍下轄37師馮治安部和38師張自忠部,每個師各有3個旅,後以37師一部擴編出了暫編第2師,而38師張自忠部則掌控不了本師的張人傑旅,因此該軍雖然規模不大,但人事編製是很複雜的。

1933年長城抗戰時,29軍全軍一共有22000餘人,其中一部留守山西陽泉,開赴前線的共計有15000餘人。

據29軍將領何基灃回憶:

全軍三分之一步槍是漢陽造和三八式(民國前期軍閥曾進口了一部分);三分之一是老毛瑟槍;還有三分之一是29軍在自己的修械所和自孫殿英處買來的土造槍。由於造不了刺刀,步槍大多是裸槍,按照西北軍的習慣,打了大量大刀配發給士兵。

在重武器方面有老式的山炮、野炮10多門,重機槍不到百挺,輕機槍極缺,在北平領到一批後,給每個步兵連配備了2挺。

儘管29軍的裝備一般,軍餉也領不足,但該軍為西北軍嫡系演變而來,部隊官兵軍事素質較好,且抗日熱情極高,甚至在1932年淞滬抗戰時還曾派出考察團前往上海,研究對日作戰。

在1933年長城抗戰中,29軍在喜峰口、羅文峪抗敵,曾以民間所稱的大刀隊夜襲重創日軍,成為當時表現最好的中國軍隊之一。

這裡需要強調下,因為29軍戰士大多有大刀,故而當時在宣傳中多用大刀隊之語。實際上這並不是個正式編製,當時夜襲部隊以手槍營/連為先鋒,其除背大刀外,還裝備有駁殼槍或衝鋒槍,並不是單純的冷兵器部隊。而且這樣的部隊比較少,夜襲的主體仍是普通的步兵部隊。

另外實事求是地說,日軍並非軟柿子,在遭到夜襲前,29軍在日軍的立體攻勢下已經損失很大。

109旅趙登禹旅長曾說:我全軍共有10個團,現僅與強敵對戰兩日夜,就被敵機敵炮轟炸損失兩個團的精華,照此打下去,只能與敵對戰十日。

而在夜襲戰中,僅王長海的217團就陣亡營長蘇東元、玉鳳芝,團附胡重魯等軍官十餘員,傷營長王子亮等軍官三十餘員,士兵傷亡六百餘名。

據日軍統計,其在遭到29軍夜襲後消耗彈藥有步槍彈21960發、輕機槍彈12180發、重機槍彈8880發、步兵炮彈120發、手榴彈163枚、擲彈筒彈319枚、山炮彈106枚。

在遭到突然襲擊後,還能打出如此多的彈藥,足見此戰並非是單純的白刃戰。而在火力絕對劣勢下,29軍傷亡不小也是必然。

在整個長城抗戰中29軍全軍傷亡達5000餘人,占參戰兵力數的三分之一。當時全線中國軍隊中傷亡比29軍大的還有很多,但戰果比29軍大的卻幾乎沒有。

正因如此,戰後29軍威名傳遍了全國,各地民眾紛紛向該部捐錢捐物捐武器,29軍窘迫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

隨後,29軍又抓住華北的特殊局勢進駐北平,並實際掌控了平津地區的軍政。有了財稅及兵員基地後,29軍的規模也迅速擴充。

到全面抗戰爆發前,29軍總兵力共計10萬人,下屬的師級部隊有37師、38師、132師、143師、騎兵第9師,每個師下屬除正規番號旅外,還有獨立旅,另外還有被當做正規部隊使用的保安旅。

以旅級部隊來計,當時29軍約有20個步兵旅,其中半數為正規番號的步兵旅,半數為獨立/保安旅。

在武器裝備方面,29軍通過收編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得到了幾萬支步槍,從國民政府領到了2000支漢陽造,扣押日軍輸送給偽蒙軍的2000支步槍,另外還採購了10000支捷克造Vz.24步槍。

重武器方面,29軍還自湯玉麟潰軍處得到了30多門山炮、扣押日軍給偽蒙軍的8門野炮、自國民政府處領到8門炮,還自購了12門高射炮,再加上原有的10多門炮,由此組建了多支炮兵部隊,實力遠非往日可比。

七七事變發生時,29軍各部的駐紮概況為:

37師馮治安部,師部駐西苑,109旅駐河北保定、大名等地;110旅駐西苑、盧溝橋、長辛店等地;111旅駐北平城內。

38師張自忠部,駐天津附近韓柳墅、小站、廊坊、馬廠和大沽,並以一部駐南苑。

132師趙登禹部,駐河北任丘、河間等地。

143師劉汝明部,駐察哈爾省及平綏鐵路沿線。

29軍特務旅駐南苑,並以一個團團駐城內。

騎兵第9師鄭大章部師部和一個團駐南苑,另兩個團分別駐固安、易縣等地。

石友三和阮玄武的2個保安旅分別駐黃寺和北苑。

也就是說,29軍實際上分散在北平、天津、察哈爾省及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地區,實際上並沒有全部部署在北平和天津。

1937年7月7日,首先與日軍交手的是37師110旅219團,時任旅長何基灃、團長吉星文。

日軍沒想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這麼堅決,而且其在戰場上也不佔優勢。鑒於當時日軍手中兵力遠少於29軍,故而以停戰談判為名,施緩兵之計,大規模增兵。

但可惜的是29軍高級將領對停戰抱有幻想,在日軍增兵之際,自己卻沒有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各部依然分散,且缺乏應付複雜局面的預案。

到7月下旬日軍援軍到位,此時29軍優勢不再,在日軍猛攻下,平津迅速陷落。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132師師長趙登禹將軍及部分將士血灑疆場,29軍主力則撤離平津向南轉移。

在平津地區作戰中,29軍未能收攏全軍與日軍決戰,其部分部隊雖然損失很大,但大多數部隊實際未與日軍交手,故而主力部隊仍在。

很多朋友可能會問了,既然主力部隊仍在,那麼為什麼在之後的全面抗戰中,再沒聽說過29軍的抗戰事迹呢?這支部隊就此「消失」了嗎?

實際上,29軍的番號在全面抗戰中還是有的,但不是西北軍29軍,而是1938年7月成立的29軍,該軍番號在1940年被撤銷;1941年初,新編第2軍又改番號為29軍,到抗戰勝利前,該軍番號也被撤銷。

那麼西北軍29軍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部隊的去向如何呢?

全面抗戰開始後,部分原本獨立或半獨立的軍隊都被統一到了一個指揮體系下,很多部隊的番號進行了調整。

1937年8月,原29軍被升格為了第1集團軍,宋哲元任總司令,部隊屬第一戰區管轄。29軍升格為集團軍後,原下屬部隊則改編為了3個軍。

其中張自忠將軍的38師及2個獨立旅被改編為了第59軍,下轄38師及2個獨立旅合編的180師;馮治安將軍的37師和132師等部合編為了第77軍,下屬37師和132師;劉汝明的第143師擴編為了第68軍,下屬第143師和獨立40旅擴編的119師。

請注意這三個軍的番號,合起來都是14,寓意「七七」之意。

1938年初,宋哲元辭去第1集團軍總司令職務,就此失去了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隨後第1集團軍番號被撤銷。

1938年10月,第33集團軍成立,下屬第59軍和77軍,此後這兩個軍一直在33集團軍編成內;而68軍原本就是29軍中的旁系,其脫離原29軍系統後,歸入第2集團軍編成內。

第2集團軍和第33集團軍都是第5戰區作戰序列,原29軍發展而來的3個軍倒也是長期並肩作戰。

這些部隊在臨沂保衛戰、隨棗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均有不錯的表現。

不過29軍發展而來的這3個軍由於是雜牌軍的底子,並不能得到充分的補充,要不是這幾支部隊的名聲比較大,可能早就被裁撤了。

在1940年棗宜會戰中,身為第5戰區右翼兵團司令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實際僅能指揮本集團軍內的幾個軍,而其中自己能有效指揮的59軍竟只有1萬餘人的兵力。將軍曾憂慮地說:責任加重,兵員減少,械彈不整,戰鬥力薄弱,將來非丟人不可。

而在張自忠將軍的最後一戰中,自己所率的74師2個團和特務營總計才3000人,在兵力火力的全面劣勢下,將軍最後犧牲在抗戰的戰場上。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馮治安接任第33集團軍司令,但是張將軍的犧牲並不能換來雜牌軍兵員武器補給的改善,其下屬的2個軍實力一直未能恢復。此後在抗日戰場上,再也不能像戰爭初期那樣縱橫馳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並非只有灰軍裝?抗戰時八路軍軍裝顏色,影視劇可拍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