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90後爸爸帶4歲女兒騎行拉薩:為什麼帶娃旅行?因為陪伴無法代替

90後爸爸帶4歲女兒騎行拉薩:為什麼帶娃旅行?因為陪伴無法代替

騎行去拉薩是什麼體驗?

路途一定很美,但是勞累程度……真的也就是想想了。

帶娃騎行呢?

打擾了,求放過。

帶娃騎行去拉薩,想想也是很不現實的操作。一路上的勞累,孩子吃飯睡覺生病,這些困難想都不敢想。

可是,一位90後單親爸爸卻身體力行的實踐了,4月2日他們從東莞出發,途經廣西、雲南,歷經71天終於到達拉薩。

這位爸爸說,恰逢疫情期間生意慘淡,加上自己的精神支柱科比意外身亡,讓他意識到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他只想珍惜當下。

於是,借著女兒四歲生日來臨之際,做好萬全的準備後,他用一輛特殊的自行車,和女兒走走停停到了拉薩。

就是這輛自行車,女兒坐在後面的小小車裡,爸爸在前面一下一下地蹬,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到達了拉薩。

在玉龍雪山的腳下,爸爸希望小女孩明白自然的偉大,人類的渺小,我們應該敬畏自然,擁抱自然。

在楚雄的麥田裡,聽稻草人唱歌,體味粒粒皆辛苦的成長。

在撫仙湖邊,認識一下什麼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旅途帶給孩子的體驗,遠比課堂里教授的感受要真實。

由於帶著孩子,考慮到孩子的作息和身體情況。他們不是「苦游」,而是每到一處都歇下腳步,體味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色美食。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要帶孩子旅行,最好的答案。

爸爸問兜兜:騎不動了怎麼辦?

兜兜說:堅持呀,一隻腳踩了之後再另一隻腳踩呀。

女孩從4歲就身體力行地明白了這個道理,真的太幸運了。

可能她長大後早就忘了玉龍雪山的樣子,模糊了撫仙湖的印象,但是沿途的體驗,對待困難的態度,會永遠記在她的骨子裡。


孩子的放鬆和體驗,任何地方無法替代

暑期來臨,很多家長也開始糾結要不要帶孩子出去玩一玩。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去,不管窮游富游,盡量帶孩子去看看。

不是為了讓孩子寫讀後感,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什麼,而是讓孩子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體驗。

在網上看到過一位網友,談到兒時旅行的體驗,他說:少時旅行的記憶是模糊的,可每一次出行的快樂卻會佔滿小小少年的整個心靈。

在他的印象里,不管是很近的郊區遠足,還是出國旅行,都能給他帶來不同的體驗。只要沒去過的地方,就有新的玩法,新的天地。

有了經常旅行的體驗後,他對生活都充滿了熱愛。他覺得他的媽媽很會享受生活,經常研發不同的菜譜,日子過得像詩一般。

帶孩子出去旅行,最實實在在的目的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讓家長和孩子都能放鬆一下,換個環境換種心情。

工作了半年,學習了一學期,都挺辛苦的。一次旅行,就是對自己的犒勞。

在行走的路上,父母可以和孩子拉近距離,聊一聊心裡話,在特殊的儀式感中,說說平時不能說出口的那些話。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盡量不要帶著作業去旅行,也不要強迫孩子寫什麼觀後感,那真的挺煞風景的。

給孩子一次輕鬆愉悅的旅行,也給自己一次放鬆的機會,不是挺好的嗎?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小孩子都有玩的天性,你帶他去遊樂場,他自然開心,但是當他見過更多比遊樂場還有意思的東西,那他就是在成長了。


不同的風土民情,不同的生活體驗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你認為是否應該帶孩子去旅行?

有一個高贊回答@程序員奶爸 提到了幾次帶孩子旅行的經歷,其中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

在柬埔寨的時候,他們去了神廟星羅棋布吳哥窟,每一個神廟外,都會有像大人兜售物品的小朋友。

那些孩子們會用很標準的中文說:冰箱貼1美金兩個,很便宜,買一些吧。你們買了,我們才有錢去上學。

晚上回來後,兒子問他,這些孩子很可憐,你為什麼從來都不買呢?

他給兒子講,我和這些孩子講過中文,他們幾乎聽不懂,只會說固定的一兩句,一看就是平時父母訓練的。孩子賣東西比大人更容易些,他們更容易調動顧客的同情心。

這些孩子應該回到學校,而不是被父母利用來販賣同情心。景區入口處也有警示,不要給孩子糖果和錢財,這會增加他們的失學率。

說完這些話後,兒子陷入了沉思,也行這樣的世界,與他腦海中的世界是矛盾的。

沉思的那些過程,那些思緒,也許就是孩子旅行的收穫。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看到,人間的不容易,善惡的分界線。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一直都是放在一起說的。

書本上的東西讓人充實,旅途的真實讓人深刻。

跟孩子講述再多人間的不易,也不如讓他們親自體驗,賺錢的艱難,以及讀書機會的難得。


旅行的意義,就是感受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帶孩子旅行這件事,每次去完就後悔。

因為孩子真的很「麻煩」,一會睡覺,一會餓了,在路上還經常不聽話。

可是,如果我們換個視角,以孩子的感受為核心,去體驗旅行呢?

孩子累了,我們就歇歇,反正我們是為了放鬆的;

孩子鬧了,聽聽他們的想法,他們想要的也許很簡單。

上個月,我帶著一家老小去了泰山腳下。本來打算的是,我們有多少精力,就爬多遠,誰有體力就繼續爬,我和女兒不強求。

爬山的前一天,我們來到了當地的一個公園,本來是想看看「亞洲最高的噴泉之一」,誰知女兒卻被一堆沙子吸引了。

在一個塑膠假山上,她跑來跑去,跳來跳去,比什麼噴泉泰山都要珍貴。

開始爬山的時候,她也經常被路上各種普普通通的事物吸引:那塊石頭好大好大,那個老爺爺扛的東西真多,山上竟然有水?

最後,我們沒有爬多遠,更沒有看到山頂「一覽眾山小」的場面。

可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旅途的體驗就已經足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鼓勵她再堅持堅持,爬不動的時候,就歇一歇。實在不行了,爸爸媽媽抱一抱。

雖然她只有三歲,可是這趟旅行她真的很開心。她知道了,原來爬山就是爬樓梯,原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平原,她知道泰山的沙子很好玩。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體驗就足夠了。

麗絲·艾略特博士在《探索0-5歲寶寶腦部發育地圖》一書中寫道:孩子看見、摸到、聽見、感覺、品嘗、思考的每件事物都被轉化為神經元突觸的電波活動。

而不活躍的神經元突觸——不管是沒聽過的語言、音樂,沒試過的體育活動,還是沒見過的山川,甚至從未得到過的愛,都將會枯萎死去。

感受過的幸福,是最珍貴的體驗。

所以,如果下次再覺得孩子麻煩的時候,不如多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不把旅行當任務,而是當成一種體驗。

旅遊不在乎終點,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還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和景色。

給孩子一場旅行,也給自己一次放鬆,多好的事情。

當然,疫情期間,旅行也不是想走就走的。

張文華建議:只要做好防疫措施,家長在暑假帶孩子在國內旅遊應該沒問題,疫情防控新常態是逐步放開,回歸正常生活是明智的策略。

只要持有國家健康碼,在本地旅遊一點問題都沒有,原則上跨省旅遊也被允許。不過,旅遊的過程中,還是要堅持疫情防控的基本動作,比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必須戴口罩,比如勤洗手,比如在旅遊區域盡量和遊客隔開一定距離。

做好防護,做好保護,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禮物。

帶娃旅行,累並快樂著。

走出家門,給孩子一次最好的陪伴吧!

撰稿:妙黛

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