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漢朝「呼風喚雨」的帶鉤,為何魏晉南北朝數量驟減,「地位」下滑?

漢朝「呼風喚雨」的帶鉤,為何魏晉南北朝數量驟減,「地位」下滑?

帶鉤,就是古代的貴族與士人用來系住腰帶的掛鉤。在古代,帶鉤除了是一件實用品,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形式上多種多樣,而且做工也十分精湛,會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多種工藝方式,製作出來的成品多姿多彩,十分精緻。

據記載,帶鉤起源於西周末期,但是這段時期玉帶鉤的形態並未完全形成,還只是一個初始狀態,直到戰國時,玉鉤帶的器型才基本確立。隨著歷史的演變,玉鉤帶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西漢時期。

這一時期玉鉤帶的做作方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比如鉤面開始出現了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可以說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觀賞性。然而,本應按照軌跡,繼續發展下去的帶鉤,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驟減,類型也變得十分單調,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從帶鉤本身說起。

一、帶鉤自身有著功能上的不足之處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服飾中有著一件不可或缺的東西,那就是腰帶。有了腰帶,就需要用帶鉤進行繫結,以便固定。所謂「帶約其腰(腰),鉤掛於帶」,就是形容此事。可是帶鉤本身,也有著不足之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大幅減少。

1.帶鉤不便於連接衣帶和馬具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著重大變化的時期。因為這時戰爭頻起,分裂割據十分嚴重,人們各自為政。其中不僅有漢人之間的內部戰爭,還包含了胡人和漢人之間的戰爭。著名的「五胡亂華」,就是出現在在西晉。

這一時期,大量北方的胡人湧入中原,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這就導致了原先在中原地區生活的農民、商人、士人等紛紛逃亡去長江以南的地方,可見胡人作戰的兇猛。胡人擅騎馬,所穿著的服飾也都是為了方便騎馬,那麼此時的帶鉤就顯得並不實用了。

帶鉤

因為帶鉤不僅不能很好地將腰帶和馬具連接在一起,也無法進行長度上的調節,可以說並不利於胡人這種游牧民族的日常使用。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帶鉤根本無法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2.更加便利的帶扣取代了帶鉤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夠在這一時期發揮自己自身優勢的帶扣,逐漸取代了帶鉤的存在。帶扣作為胡人的服飾,不僅能夠更好地固定和調節皮帶,將衣物和馬具緊密連接,還擁有更好的穩固性,可以承擔胡人由於狩獵和戰爭帶來的高強度運動。

可以說,帶扣憑藉自身穩定的結構和使用上的優勢來取代帶鉤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制度有所不同

帶鉤本身的不實用性是它數量驟減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導致帶鉤數量驟減的更重要原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制度相比以前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使帶鉤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

1.曹操推行薄葬制度

曹操是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奠基者,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在文學、書法上有著相當的造詣。當時天下大亂,曹操便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不僅消滅了多個割據勢力,還降服了北方多個少數民族,使中國北方相對統一。

在經濟上,曹操也同樣做出多種有效的舉措,比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也出現了很大的轉機。

開源的同時,曹操還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不納。」這就是說,衣服沒有採用大量精美鮮艷的絲織品,鞋子也不雕花綉彩,帷帳和屏風壞了就在上面修修補補,床榻和被褥也沒有什麼裝飾。

影視劇中曹操形象

《三國志》中記載,曹操的兒媳——曹植之妻,甚至因為穿了一件繡衣而被曹操賜死。可見這一制度在當時的影響十分深遠。曹操的節儉同樣體現在了殯葬制度上:「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殯U之物,一皆絕之」通過這些記載,可見曹操並不提倡去世後用大量金銀財寶作為陪葬品,而是實行了薄葬制度。

帶鉤雖然是作為日用品出現,但經過發展,它已經逐漸成為一件能夠代表人們身份的物品,材質也多為玉等貴重金屬。因此,在曹操下令薄葬制度後,帶鉤作為貴重之物,便難以再被大量陪葬,所以在這一時期,帶鉤的數量也大大減少。

2.社會生產力大大衰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戰爭頻起的時期,許多大規模的戰亂髮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很多城市都受到了嚴重的迫害。這就造成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北方的經濟狀況大大衰退。由於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胡人就趁亂入主中原,滅掉西晉,建立東晉政權。

而漢民為了躲避胡人的殘暴統治,以免戰火和屠殺,紛紛大量地南遷,進入了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那些沒有南下的漢人則被殘殺掠奪,這場災難使得華夏人數目劇減。於是,在北方漢人被殘忍虐殺,南方又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的狀態下,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

帶鉤

而帶鉤是一件十分考究的裝飾物,一件精美的帶鉤,甚至要用到十幾種工藝才能製成。比如我國出土過一件帶鉤,這件帶鉤的表面鑲滿了松石,而且每片松石直徑還不到一毫米。可以說即使是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想要製作出來這樣的工藝品也是耗時耗力十分困難的。

因此帶鉤要求製作工藝之高可以想見。而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很難做出如精美的工藝品,因此帶鉤數量的銳減與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魏晉時期獨特的文化氛圍影響了帶鉤的發展

不論是帶鉤本身的原因,還是社會制度的影響,這些都只是客觀上的條件。探尋根本,帶鉤之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數量驟減,還存在著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就是當時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意識形態。

1.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戰爭不僅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這些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就導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的變化。

比如晉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導致一些胡人游牧民族的服飾在中原流行開來。而在漢人之間流行的帶鉤,則隨著人們遷徙到南方,在中原地區漸漸失去了地位,被胡人的帶扣所取代。

再說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之間也同樣存在著戰爭,但此時南方戰爭的主將不再是世家大族,而是一些寒門將士,這些將士在作戰時發現,價值不菲的帶鉤實用性遠遠小於帶扣。為了作戰順利,帶鉤也順勢被帶扣所取代了。

2.玄學清談之風盛行

王安石曾經作詩曰:「謝公才業自超群,誤長清談助世紛。」這句詩里的「清談」指的就是魏晉時期崇尚老莊,空談玄理的風氣。這種風氣與傳統的儒家道義背道而馳,它不在意傳統的功利,甚至認為這是「俗事」。

士族名流相遇,不僅不談政事,甚至誰要講到怎麼使得國家富強,就會遭到諷刺,被說成專談俗事。人們不再在意功業、學問,而更重視內在的精神狀態,放浪形骸,飲酒作樂,一切都變得超脫自然。

士族

「清談」在當時可以說是十分流行,尤其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是把它看成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曹操的養子,後又成為曹操女婿的何宴就是當時著名的清談家。由於這些上流社會的普遍參與,「清談」也逐漸成為了當時整個時代的一種時尚。

士人們在思想上崇尚老莊的「道法自然」,他們認為人生應該肆意洒脫,無拘無束。因此在衣物上也追求飄然洒脫的服飾,當時這種流行的寬袍大袖自然也就無需帶鉤的束縛了。

結語

由此可見,帶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驟減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除了帶鉤本身的不實用性不適合這個戰爭頻起的朝代,還有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變化也對它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最重要的還是魏晉時期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與之前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在心理不再像從前那樣認可帶鉤的存在,反而認為它是束縛身體的工具。可見帶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驟減也並不稀奇。

參考文獻:

《十六國春秋》

《謝安》

《論衡》

《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宮欽 的精彩文章:

英國工業革命人口流動、商業繁榮,為何大量女性卻「劍走偏鋒」?
古代游牧民族人口少,為何兵力卻多得「流油」,動輒幾十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