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除邪圖文「碾壓」艾草、雄黃,河東地區端午時節如何「驅邪捉鬼」?

除邪圖文「碾壓」艾草、雄黃,河東地區端午時節如何「驅邪捉鬼」?

粽葉飄香,端午安康。南艾草、龍舟,北銅錢、踏柳,端午辟邪在南北方民眾心中向來是頭等大事。相對於南方的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北方的驅邪更顯得細緻入微——用雄黃酒點小孩耳、口、鼻,用門畫飾件裝點門、窗、卧室、蚊帳和孩子們的穿戴……

其中河東地區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其民俗文化資源如端午除邪圖文——端午節所用的門畫、飾件,因其種類多樣顯得尤為突出。

一、河東端午除邪圖文種類多樣——祛蟲、除病、驅邪、捉鬼,任君挑選

河東地區端午除邪圖文主要有魁頭門畫、鍾馗門畫、張天師門畫、老虎圖文、五毒圖文、雞畫。其圖文含義各不相同,大多以祛蟲、除病、驅邪、捉鬼為主。

(一)魁頭——驅邪

魁頭門畫是一種頭像式門畫。「魁頭」又叫「奎頭」「馗頭」。因畫中人的形象由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演變而來只有一個大腦袋——由字形圓臉,頭戴烏紗,豎發,絡腮鬍,豎眉瞪眼,嘴角下撇,一對虎牙朝上刺出,所以叫它魁頭畫。其形象很具猙獰威武、恐嚇震懾之勢,端午節貼在大門的上方,用以驅邪。

(二)鍾馗——捉鬼

鍾馗門畫興起於唐代。傳說當時的書畫名家吳道子根據唐明皇夢中所見畫了一幅鍾馗捉鬼圖,《太平廣記》上記載著畫中鍾馗的形象:「穿著藍布衫,赤著一隻腳,眯著一隻眼,腰插一笏板,怒發張須,左手抓住一個鬼,右手食指去挖鬼的眼。」

明皇看了畫,覺得就和他夢中見到的一樣,誇他畫得好,就賞了吳道子「百金」。這件事震動了朝野,文人畫師和民間畫工們爭先恐後地畫鍾馗驅邪畫,並互相贈送。至北宋時,鍾馗畫貼到了大門上,被人們尊奉為門神,形式變為木版套色或印後染色的木版畫。

到了清代以後,鍾馗門畫多為朱墨長袍、雞血點睛的木版畫,俗稱「硃砂判」,並在畫中多了一隻蝙蝠——傳說這隻蝙蝠是由鼴鼠變化的,它知道各種鬼怪的住所,變成蝙蝠是為了給鍾馗做嚮導。

(三)張天師——祛蟲、除病

張天師門畫源於清代。身為道教「五斗米道」教派的創始人的張天師張道陵自清代起,在民間畫工們的畫筆下成了一個凶神惡煞:身著道袍,綠臉紅須,豎眉環眼,右手舉著七星寶劍,左手捧著一碗符水,騎猛獸,踏艾枝,殺氣騰騰向前沖,完全是一副民間法師驅鬼魅的架勢。中國古人大多是「見廟就燒香」,於是宗教祖師張道陵通過畫工的筆被封為民間的端午門神。

(四)艾虎——吃蠱蟲、驅邪祟

艾虎驅邪圖文在端午節最是常見:木版彩印艾虎門畫、剪艾虎窗花、小孩帶的老虎帽、虎鞋、老虎肚兜、老虎枕頭、老虎褥、老虎被、布制老虎玩偶等。艾虎圖文中的虎是傳說中少昊的一個子孫,名叫夯奇,長得像一隻白色的猛虎,能聽懂人話,但不辦人事,它肋下長有翅膀,常從天上飛下來抓人吃,十分兇殘。

鬼王方相氏知道後把他抓來命令他跳儺舞驅邪祟,專門吃那禍害人類的蠱蟲。而稱夯奇為艾虎則是因為艾是古人為了健康所崇拜的神草,端午驅邪圖文中常有艾葉、艾枝的存在。

(五)五毒——懾病魔惡鬼,除病為要

五毒驅邪圖文畫的是是帶毒液的五種爬蟲:蛇、蟾蜍、蜈蚣、蠍子和蜘蛛(也有說壁虎)。民間認為端午節畫五毒貼於門上,能辟邪驅祟,是因為它們身體里的毒液能為人治病。民間畫工把它們的形象畫出來的本意是震懾各種病魔惡鬼。

除了貼五毒畫之外,還有在門帘或蚊帳上懸掛五毒香袋串飾的說法——即用碎布縫製成蛇、蛤蟆、蜈蚣、蠍子、蜘蛛的形象,在它們之間各夾一個香包,用線串起來,掛在門帘或蚊帳上方,既有香味又能辟邪祛蟲。

(六)公雞——以陽克陰,祛除邪祟

公雞驅邪圖也是端午節門畫。因為吉、雞同音,所以雞做門畫也被認為吉祥。道家認為雄雞是陽,是太陽的呼喚者,一切邪祟鬼怪為陰。在門上釘一顆公雞頭或貼上公雞畫就是以陽克陰,祛除邪祟。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桃都樹,樹上有天雞。日出照此樹,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一唱雄雞天下白,利用夜色掩護幹壞事的妖魔鬼怪統統無處遁形。將公雞畫在五毒蟲中間就是以五毒驅邪,以迎吉祥的意思。

二、河東端午除邪圖文為何種類多樣?源於辟邪自衛,得益於京畿繁華,勝在源遠流長

(一)「惡月惡日」,圖文的多樣選擇方能滿足人們辟邪自衛的心理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又稱「端陽」,五月初五正值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各種疾病傳播,雷電、水旱、蟲蛇、野獸等自然災害頻發,被人們認為是「惡月惡日」。加上不時發生的人禍如諸侯小國之間的戰爭等,給人們心理上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

崇拜神靈又害怕神靈作怪的古人把這些災禍統歸於妖邪作祟。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掛艾蒲、沐蘭湯、佩香囊、點硃砂、抹雄黃等。

人們的辟邪活動源於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禍患無力抗拒而又渴望能夠抗拒的心理。古人崇拜神靈,往往在遇到危難時就向神靈磕頭燒香祈求,無不深感生存之艱辛,又時時要承受突如其來的巨大災禍。

人們企圖躲避災禍、改變惡運、祈福獲吉,因此端午驅邪圖文應運而生——「鬼怕惡人,不能給鬼好臉色,要以惡降惡,以毒攻毒。」對付邪祟、疾病、疫氣等害人精的辦法就是要找到更兇狠、更惡毒、能降妖邪的神鬼精怪,並對他們的形象進一步誇張,使其更具恐怖性和震懾力。

因此馗首、鍾馗、張天師、白虎、五毒、公雞等惡神惡物受大眾共識被選擇創作出來,用以端午裝飾,使人們心理感到更安全,是古人的心理需要。

(二)政治經濟交流、戰爭征伐共促端午除邪圖文等民俗文化多元發展

《史記》記載「河東殷富,為天下財源」。河東,是一個古老的代稱,一開始直指永濟,後隨歷史發展變成了運城乃至山西地區的泛指。東界莽莽太行,西界滔滔黃河,南界襟帶中條,北界雄闔長城。

《日知錄》中寫到:「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由此可見,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河東地區長期地處京畿,靠近都城,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河東地區長期地處京畿古商業、手工業、文化也相當發達,與河洛、關中同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無論是關中政權走向中原、中原王朝收復關中、防範北方民族沿山西走廊南下,河東都機不可失,歷來是天下易手的關鍵。

政治經濟交流、戰爭征伐,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同時促進了河東地區民俗文化習俗不斷吸取別地因素逐漸豐富。據此而形成的河東端午除邪圖文也在風格色彩、圖形裝飾上也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三)千年河東,端午驅邪圖文是歷代民間畫工連續不斷的共同創造。

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榮的經濟條件和特殊的政治地理條件使河東文化的發展保持了連續性,辟邪文化也不例外。

河東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在華夏文明史前時期,河東是中國原始人類聚居的集中地帶,積澱了極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層,在華夏文化起源及其發展歷程中,河東是華夏先民的活動中心,華夏文明的直接源頭;

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代,河東是新興的封建勢力的策源地,晉與三晉文化的主要載體,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河東文化的發展構成中國封建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股清流。

河東民俗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河東端午驅邪圖文歷經無數民間畫工和藝人們的不斷完善和創造而百花齊放,風格色彩、裝飾等方面各具特色,形象看似醜惡,但丑得很美,很實用,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和喜愛,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多樣化的河東端午驅邪圖文雖形制不同但其辟邪主題不變——進擊、威武、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氣勢是永恆不變的主旨。

三、如何看待端午除邪圖文等這類辟邪文化

馬克思說過:「希臘神話至今仍保持著它的不可企及。」中國辟邪文化是光怪陸離的複合體,歷史悠久,既有根深蒂固的歷史傳統積澱,又有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內含衰榮再生的頑強生命力。

如端午除邪圖文等這類辟邪文化早已廣泛而深刻地流傳在中國大地,積澱成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

科學當道,我們通過歷史現象掌握辟邪規律,科學地看待辟邪現象,魁頭門畫、鍾馗門畫、張天師門畫、老虎圖文、五毒圖文、雞畫等無不體現著心理轉換律、邀寵律、移易律的強大滲透與制衡。拋卻迷信,理智對待,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殷殷期盼和歷史積澱,也不失為一種對待辟邪文化的態度。

參考文獻:

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鍾敬文

山西民俗[M].甘肅人民出版社.張余,曹振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宮欽 的精彩文章:

胡說八道是誰胡說?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四世同堂》:老舍筆下「散發」煙火氣的地道北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