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但不要依賴老師解決

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但不要依賴老師解決

文|凝媽

在學校里,孩子之間起外號的現象司空見慣。外號一般和孩子姓名、身體特徵、行為習慣有關係,大部分沒有惡意,孩子都能接受,有時甚至覺得很可愛。但是如果涉及到生理缺陷,或者有羞辱的成分,孩子們將會無法忍受。

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男孩的名字中有「浩」字,有同學給他起外號「耗子」。

還有一個男孩名字中有「豪」字,人送外號「豪豬」。

他們不喜歡這樣的外號,對此很生氣。當同學叫他們外號時,他們想打人。

有個孩子比較黑,同學們起外號「小黑熊」。有的還長得白,外號就叫「饅頭」。還有的孩子偏胖,外號就是「胖子兒」之類的。孩子聽到這樣的外號真的很生氣,但是生氣也無法改變同學們的言行。

我們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孩子強,所以能正確對待外號,用一些機智的方式化解。但是孩子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會越來越在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孩子被起外號,是遭遇了校園霸凌,對身心大有影響

很多成人在幼年時期也有別起外號的經歷,當時會比較在意,但是成年以後看開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再回憶起那段經歷,就會明白孩子之間只是開玩笑,屬於學習之餘的放鬆,無傷大雅。

但是,如果孩子被起了「侮辱性外號,就屬於心理暴力,可以定性為校園霸凌。

2018年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台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霸凌的定義是: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起外號就是一種語言欺凌,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受到不良影響。

1、孩子會因為帶上外號的標籤而自卑

我們都知道標籤效應,如果孩子身上被貼上某種標籤,孩子就會努力成為標籤那樣的人。

知乎上有個提問:

我是個女生,從小就很胖,上學後被同學起外號叫「肥豬」,「大地雷」或者其他的外號。從小學到高中,同學換了一波又一波,被人喊外號的行為也沒停過。我很傷心,對此耿耿於懷,但是同學和家長認為我小心眼。

上大學了還是很胖,雖然很討厭自己的體型,但是已經沒有瘦的慾望。反正沒人喜歡我,無所謂了。

這個女孩已經對周圍的人絕望,變得異常自卑,不會通過改變自己去制止同學的行為,而是破罐子破摔,任其發展。

2、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

孩子經常被叫外號,會導致情緒不穩,進而引發攻擊性行為。上面提到的幾個孩子,他們表示想打人,已經有了攻擊性苗頭。

台灣省南投縣有兩名初三學生,一個姓劉,一個姓李。他們倆是好朋友,每天放學一起結伴回家。有一天,李姓同學叫劉姓同學外號,引起劉姓同學不滿。劉姓同學竟拿出隨身攜帶的美工刀,劃破了李姓同學的衣服。

李姓同學非常氣憤地說:「拿刀了不起啊!」劉姓同學被激怒,將美工刀丟向李姓同學。不幸的是,李姓同學左頸動脈被美工刀刺中,傷勢過重而身亡。

兩個好朋友反目成仇,竟然是因為一個外號,可見外號會讓孩子心理發生扭曲,出現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3、孩子會出現厭學情緒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因為勢單力薄無法阻止同學的行為,會選擇逃避,不想去上學,從而避免被同學叫外號,讓內心獲得安寧。

在知乎上有個匿名網友說到:

從幼兒園起,因為長相被同學嘲笑起外號。自己抗爭理論,但是一張嘴抵不過全班同學,只能默默忍受。後來老師居然也說外號起的沒錯,同學更是肆無忌憚,自己淪為笑柄。開始出現厭學情緒,但是無法改變現實,只能忍耐和壓抑。

到5年級的時候,因為氣血瘀堵,長了腫瘤。醫生說是因為受了氣,鬱結難消引起的。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被起了外號。

被叫外號的同學,可以說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內心的壓抑可想而知,卻沒有人從孩子角度去考慮,只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孩子。孩子厭學甚至導致身體疾病也是極有可能的。

可見,孩子被起外號,背負了多大的心理壓力,是從根本上遭遇了「校園霸凌」,不能姑息。


孩子被起外號,最好的辦法並非是老師和家長介入

當孩子起外號時,會向老師和家長求助,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老師的處理方式是把同學們批評一頓,告訴他們不要隨便給人起外號。家長的處理方式是告訴老師,或者找到一些孩子家長,讓家長管管孩子。

但是這樣孩子們就會停止起外號的行為嗎?不會的,同學也許會消停幾天,過幾天又會重蹈覆轍。另一種情況是,同學會變本加厲,讓孩子更加難以忍受。這裡有兩方面原因。

1、錯誤的認知

在年齡小的時候,孩子們喜歡把自己接觸到的知識進行發散聯想,把一些特別的形象安插在某個同學身上。

他們還喜歡把孩子的一些特徵具象化,並賦予一個特定的稱呼,從而突出對方的特點,為自己的形容總結能力而驕傲。

給別人起外號時,他們滿足了自己思維拓展的內心需求,卻因為錯誤的認知、缺乏同理心,不會考慮到對別人有不良影響。當被老師批評時,當時有所悔改,但是自制力有限,過幾天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報復心理

老師批評孩子時,肯定會把事情講的非常具體,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不要再欺負另一個孩子。但是,孩子可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倒認為被「打了小報告」,很可能會產生報復心理。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需要一個可以預料的世界,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確定性會使他們產生恐懼和焦慮。「打小報告」的孩子很容易被唾棄和孤立,因為他們影響了周圍人的安全感,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

給人起外號的孩子原本就有戲虐別人的思想,有一種超越別人的優越感,被批評時自然感到不舒服,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變本加厲的實施報復。


鼓勵孩子自我化解起外號問題

老師和家長解決問題的範圍有限,只能幫助孩子小範圍解決階段性問題,不能隨時跟著孩子,也不能陪孩子一輩子。

班內的問題解決了,學校的問題、升學後的問題、步入社會的問題,都不能一一幫助解決,還需要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面對。

所以,只有孩子內心強大,能夠承受挫折和壓力,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才能一勞永逸。

1、認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能說出自己被起外號的事情,是本著對家長和老師的信任,不期望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最期望的是得到認同和理解。

我們不要對孩子說「小事一樁,同學是在開玩笑」,「誰叫你吃那麼多,又不愛運動,人家給你起外號也是理所應當」。我們說出這裡的話,無疑成為別人的幫凶,也是在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孩子的心理很脆弱,需要我們去呵護。

我們要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小時候也被起過外號,理解你的感受!」就像杜江聽到嗯哼被叫外號「肚臍眼」時,也立即說自己小時候也別叫做「肚臍眼」,因為姓杜。

2、鼓勵孩子把特點變成力量

《權力的遊戲》中有一句話:「永遠不要忘了你是誰。因為這個世界不會忘記。把你的特點變成你的力量,它就永遠不會成為你的弱點。用它武裝自己,它就永遠不能傷害你。願軟肋長成盔甲。哪怕深淵萬丈,也有前程萬里。

這句話特別有道理,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強大,打造別人無法攻擊的銅牆鐵壁。

幫助孩子培養一項遠高於同齡人的能力,讓孩子更加自信。陪伴孩子一起去改善自己的劣勢,讓人無懈可擊。在我們的悉心呵護和陪伴下,孩子一定會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3、教孩子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尷尬

當被起外號時,你越是在意、越是表現激烈,越是讓人更加瘋狂,讓孩子學習一些化解尷尬的方法,用一種機智幽默的方式去解決,讓對方失去戲虐的興趣。

莎士比亞說,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讓孩子刻意看一些幽默風趣的書籍和節目,慢慢學會如何回擊別人又不傷害別人,取得一箭雙鵰的效果。

比如有人說你黑,可以回擊「這是健康的小麥膚色,很多人還專門到海灘曬還曬不出來呢!

比如有人說你胖,可以像知乎上的高贊回答一樣回擊:

  • 「我這不是胖,是智慧(可愛)在膨脹」
  • 「不胖點怎麼顯得你瘦了」
  • 「我胖了才能顯得你瘦,免得我瘦了顯得你丑」
  • 「我還小,這是嬰兒肥」
  • 「一般情況下,體型跟心胸成正比」

4、用名人的案例教孩子自身強大

很多世界著名的偉人也曾經被嘲笑和負面評價過,但他們後來正視這些評價,樂觀地看待自己的未來,不懈奮鬥,最終贏得尊重。把這些耳熟能詳的偉人案例告訴孩子,孩子會更容易釋然,明白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戰勝一切。

  • 貝多芬被評價為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 愛因斯坦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
  •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獃子」。


結語

起外號的現象很普遍,但不代表是正常的,如果孩子被起了侮辱性外號,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就是遭遇了「校園霸凌」。但是不要依賴老師幫忙解決,因為老師的管轄範圍有限,收效甚微,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把特點變成力量,學會使用幽默,武裝好自己,堅不可摧。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