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先民吃飯原本是分餐制,如今的聚餐制是如何興起的?

先民吃飯原本是分餐制,如今的聚餐制是如何興起的?

作者:未定君

是否使用公筷,在某種程度上是飲食制度的差異體現。中國人向來鍾愛聚餐制,這種飲食制度可謂是由來已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毫不客氣的說,這正是我們中國人重視血親關係以及家族觀念在飲食上的直觀反映。逢年過節,全家的老少爺們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們團團圍坐,共享一道豐盛的晚宴,火鍋餃子冷拼熱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個闔家歡樂賓主盡興,講究的是親朋好友們吃得好玩的好。

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的飲食制度,則是在西方廣為流傳的分餐制度。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我們中國本身,其實原本也是分餐制度的忠實使用者。

上圖_ 東漢銅箸,長沙仰天湖八號漢墓出土

上圖_ 唐代箸,長沙赤崗沖二號唐墓出土

一、 遠古時代的分餐

在5000年前的原始時代,實行的餐制就是分餐制,在那個時候,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往往結為聚落,形成群體。而群體能得到的糧食其實也非常少,狩獵和採集野果所得,根本不能讓每個人都敞開肚皮去吃。

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順利活下去,只能把食物平均的分成若干份,分別分給每一位成員。大家拿到食物之後,就自己找個地方把自己的這一份吃完,這就是最早的分餐制。

上圖_ 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一種飪食器

二、 封建時期的分餐制

等到封建時代來臨,生產力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有了剩餘的食物,而且也有了精緻餐具。比如說鼎,就是用來煮肉的鍋,但在那個時代,這種餐具被賦予了禮儀上的特殊意義。「天子九鼎,王食七鼎,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擊鐘列鼎而食者必屬貴族。」

這就是東西周之際廣泛使用的「列鼎制」,很明顯的,這依舊是一種分餐的食制。

戰國時期的孟嘗君宴請門客,都無論貴賤一視同仁的食用同樣的食物,在一次宴會上,一位俠客認為孟嘗君的食物和他不同,於是孟嘗君親自起身展示,這位俠客隨後羞愧難當,遂拔劍自刎。很明顯,戰國時期,老古人們依舊採用分餐制,假如孟嘗君所使用的是聚餐制,那很顯然,這位俠客根本不會懷疑孟嘗君所食與他有所不同。

時間繼續推移,來到秦漢時期,研究這一時期的宴會,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還在使用分餐制,譬如說大名鼎鼎的鴻門宴,或者群雄討董時的諸侯宴。在形式上都是大家各有一案,分席而食。

上圖_ 古代的漢字 (紅色箭頭為自己筷子)

三、 分餐的原因

為什麼老古人如此的中意分餐制呢?這之中的原因有三。

  • 其一,平均分配食物的需求。

這是由於在遠古時代食物不足,各個部落面對生存困境,必須遵守食物共有,平均分配的原則。而想要平均分配食物,分餐是最好的選擇。

  • 其二,坐姿與器皿。

在進入的封建社會,生產力進步,有了富餘的食物之後,為什麼還是選擇了分餐制?這可以從當時的坐姿和飲食器皿考慮。《鴻門宴》有句話,樊U入內之後「項王按劍而揖」。這個姿,正是當時所使用的坐姿,這種坐姿要求人們90度直跪於自己的膝蓋之上。這樣規規整整的跪在席上,一方面能夠活動的空間理所當然的受到限制,一方面在大桌子上這種坐姿在夾菜時也容易重心不穩,從而栽倒。

況且,當時的飲食器皿,並沒有我們現在的高腿椅子和大桌子,而是矮席。因此自然就選擇了分餐制。

  • 其三,則是文化禮儀。

聚餐制雖然也有主位等講究,但總的來說,更顯得親近平等。而在強調封建禮制的當時,為了凸顯天子和貴族的威儀,自然會選擇更能體現身份地位差距的分餐制。

上圖_ 東漢宴飲畫像磚,案上置杯、碗、雙箸,左邊的人在飲食,右邊的人拂扇子

四、 聚餐制的興起

那麼,既然分餐在中國曾被如此廣泛的使用過,那為什麼今天我們反而更青睞聚餐制呢?

或者說,聚餐制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並且逐步取代了分餐制呢?

答案是唐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可見,五代的達官貴人們雖然依舊使用分餐制,但其姿勢卻與以往出現了較大變化,由跪坐改為了垂腳而坐,這是因為當時已經有了椅子和配套使用的高腳桌子。

上圖_ 《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

椅子和高腳桌子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是五胡內遷,胡人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方,客觀上就不允許他們採用跪坐的姿勢進食,因此,他們的傢具多是高腳傢具。隨著胡人的內遷,這種傢具也傳入了中原,並且受到一批人的喜愛。比如說《後漢書》就有記載「靈帝好胡床胡椅。」

隋唐之後,更是如此,採用高大的桌椅吃飯,成了這一時期的常態,也為聚餐制的出現,提供了先決的條件。餐飲傢具的變革,是聚餐制出現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上圖_ 宴飲圖,中唐前期,可以清楚看到擺放整齊的筷子,以及置於盆中的曲柄勺

聚餐制的最終形成,還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 其一,食物多樣化。

西餐的上菜方式是一道接著一道,而我們上菜的方式則是一口氣全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餐具的問題。假如有八人分餐,上四道菜,那麼就需要準備32個餐具。既浪費又擠占空間。而我們中國人又尤其熱衷於美食「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宴會中前前後後要上的菜豈止十數道?

  • 其二,分配方式的發展。

遠古時期要求平均分配,是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選擇。但當食物出現富餘,就出現了眾口難調的局面。聚餐制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喜歡的食物,而分餐制則不能滿足這一點。

上圖_ 1898年,五位清朝男子在餐桌上用餐

  • 其三,市井文化的興起帶來的交際需求。

在兩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與以往貴族文化截然不同的市井文化開始漸漸成為主流。有什麼是能比同桌吃飯更促進感情的交際方式呢?

在這種情況下,聚餐制就漸漸取代了分餐制,並且在明清之後,完全的取代了分餐制。這種同桌共食,同盤吃飯,講究座位排次、碗筷的擺放、上菜的次序、夾菜敬酒的禮儀的新的飲食制度,逐漸成為了中國人最為中意的飲食方式。

當然,在現在的特殊時期,這種飲食文化開始受到健康理念的衝擊,每當流行病橫行,呼籲「公筷」的呼聲就會熱烈。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這種以聚餐為主,以分餐為輔的獨有特色的飲食制度。這就是中國飲食制度的發展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