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難道是因為缺乏海神信仰?

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難道是因為缺乏海神信仰?

就世界性的知名度而言,每每提及神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幾乎都是希臘神話《伊利亞特》或《奧德賽》,而非中國神話的開篇之作《山海經》

《山海經》中記載了天神帝俊,地神黃帝軒轅氏,創世神女媧,以及諸多上古神靈,如果和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天后赫拉和戰爭女神雅典娜等十二主神比,都可以有所對應。

但唯獨海王波塞冬,在《山海經》中似乎找不到對應的海神角色。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文明,缺乏海神信仰所致。

這種說法在過去被不少國人不加思辨的予以接受,甚至出現了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就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文明,先天就比海洋文明弱勢所致。

其實,這種農耕文明VS海洋文明的圖景,也不過是照搬18世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那段著名論斷罷了,本不值一提。

而且,即便從孟德斯鳩的後繼者約米尼所提供的分析思路來看,與其說中華文明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文明,不如說是一個半島文明。

中華文明由於領土廣博而帶來的自然條件的複雜性,使我們的某些地區具有農耕文明要素的同時,在某些地區卻具有海洋文明的要素。

故而,其實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不缺乏海神信仰,自然也有各種與海神信仰有關的神邸。

中國本土神話中的海神是誰?

其實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四個海神,分別是東海海神禺虢(guó)南海海神不廷胡余北海海神禺強西海海神弇(yǎn)茲(zī)

北方海神禺強又叫玄冥,身份是黃帝之孫,顓頊的重臣,同時還是上古時期的風神和瘟神,人面魚身,腳踩兩條紅蛇,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

莊子在《逍遙遊》中記述的鯤鵬,其實就是北方海神禺強的演變形象,其中,鯤為海神形象,鵬為風神形象。

東方海神禺猇是黃帝的兒子,北方海神禺強的父親,他的形象是人面鳥身,腳踩兩條赤紅蛇,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

但《山海經》另一處又說,禺猇是儋耳國的國君,姓任,以五穀為主食,由此可以推測,這位北方海神歷史上可能確有其人,曾是上古時期某位部族首領。

西方海神弇茲,乃上古十二祖巫之一,被稱為中華老祖母,是「風」姓始祖。

南方海神不廷胡余,所屬不詳,不過他與其他三個海神的區別是:他長著人面人身,東、西、北海的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故而可以推斷南方海神應該晚於其他三個海神,因為早期的海神由於受原始圖騰崇拜影響,所以其形象多為人獸拼接而成。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人獸拼接體不見了,民間對海神的信仰也趨於人格化。

據《龍魚河圖》記載,漢代的人們為海神取了人名,還為他們搭了姻緣線,配上了夫人。

東海君馮青,夫人為朱隱娥;南海君赤視,夫人為翳逸寥;西海君勾丘百,夫人為靈素簡;北海君是禹帳,夫人為結連翹。

到佛教傳入之後,由於佛經中描述的「那伽」法力無邊,能行雲布雨,同我國的龍的形象相似,於是就直接翻譯成了龍。

龍也就取代了中國原始海神,成為海中之王,龍王同早期的海神一樣居于海的四方,負責掌管雲雨,受到了老百姓的尊崇。

而朝廷為了招安民間信仰,也開始逐漸開始承認民間的龍王信仰,其中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於是就有了我們在《哪吒鬧海》中所看到的四海龍王形象。

不過龍王外貌上雖有龍的特徵,但又有人間帝王般的儀容,還可完全幻化成人形。這也表明海神的進一步人格化。

不過這種人格化的徹底完成,還要等到宋代。

從人到神

進入宋代之後,隨著神文時代的影響逐漸消失,被神格化的對象不再是傳說中的神靈而是那些勇於與變化莫測的海洋抗爭的實在人物

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今日信徒遍布海內外的媽祖

據說媽祖本是一位叫做林氏的普通女性,據南宋廖鵬飛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林氏是生長於莆田湄洲島的女巫,能預知禍福,在死後為當地人奉為神靈。

雖然在宋代林氏的姓名與功績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是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她很可能是因為熟知氣象水文,以巫女的身份為當地民眾出海打漁經商提供很多寶貴意見,因此為當地民眾所愛戴,最終在死後被神格化。

與媽祖類似的,還有出自福建古田,據傳能夠呼風喚雨,降妖除魔的臨水夫人

據《十國春秋》記載,臨水夫人拜道士陳守元為師,能與鬼物交流,驅使五丁,鞭笞百魅,當時有白蛇為禍一方,臨水夫人便率領弟子作丹書符,除掉白蛇保了一方平安。

可見這一時期被神格化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幾分巫術色彩。

其實,巫師或巫女被神格化,在是人類文明上普遍存在過的一種現象。

比如蘇格蘭學者托馬斯卡萊爾,便認為北歐神話中的眾神之父奧丁的原型,其實就是一位巫師。

還有神話時代的活化石日本天皇,也是被神格化的巫王。

雖然中華文明的知識精英,自商周時代以來,便展開了一場至今也未停息的反巫術戰爭,但是巫的傳統依舊強韌的生存了下來。

特別在福建莆田這樣的南部邊陲之地,巫術甚至經常處於一種比較強勢的地位。

所以才會有林氏巫女及臨水夫人被神格化的情況發生。

但無論媽祖還是臨水夫人,在被神格化之初,也僅僅只是一個偏遠小地的守護神,但為何今日卻會成為一個遍布全球各地的信仰呢?

這要說到自宋元以來,福建的漢人商幫了。

他們在那時候已經開始積極的在東歐亞海域展開跨洋貿易活動,在浩瀚的大洋之上,航行數日也可能不見一片帆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人便會產生一種難以克制的孤獨感,而且航海活動的不確定性,更是使航海者的命運兇險萬分。

突然而來的一陣烈風或是海浪,都可能使船隻偏離既定航向,甚至釀成船毀人亡的慘禍。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為航行者提供心理支持的,只有超自然的神邸所提供的各種保佑。

所以本來作為當地地方神靈而被信仰的媽祖和臨水夫人,恰好又被航行者所熟知,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航行者們的守護神了。

加上他們的後人又是最早的往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遷移的人,所以媽祖和臨水夫人就成了全球華人的信仰,這期間還凝聚著一種對家鄉的眷戀,對祖國的向心力!

總之由海神信仰折射出的中國古代海洋觀念在現實和虛幻兩種軌道上前行,並且隨著涉海生活的深入在歷史時期內越來越趨向現實,人海關係中人的力量不斷增加,並創造出了與西方內涵不同,卻同樣淵源流長的海洋文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