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鐵軍:尋境

李鐵軍:尋境

星空(未脫鈣骨組織磨片×200,明視野 偏振光,2019年)

青狐(牙齒磨片局部的鏡像×100,偏振光,2014年)

花的眼睛(軟骨組織切片×200,明視野 偏振光,2019年)

江山多嬌(骨組織脫鈣切片×100,明視野 偏振光,2019年)

化蝶(牙齦組織切片局部的鏡像×100,偏振光,2014年)

紅蘑菇(脫鈣骨組織切片×12.5,明視野,2012年)

俯瞰鳥島(骨組織脫鈣切片和封片膠×12.5,偏振光,2017年)

寒枝(未脫鈣骨組織磨片×100,偏振光,2013年)

每一個生命都在跋涉中尋找。有的就找到了什麼,比如李鐵軍先生,這位北京大學口腔病理學的知名教授,在顯微鏡下的生命微觀視野里,發現了另一方天地洪荒。它的包羅萬象,與我們置身其中的宏觀宇宙相比,完全不遑多讓。那些景觀令我們每個人驚嘆不已。

其實在很久以前,智慧的光就已先於顯微鏡光束照射進了宏觀與微觀世界。莊子就說過:天下萬物,沒有比兔毛尖更大的東西了,也沒有比泰山更小的東西了。又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所以,當我們將自己的身體放大之後,發現裡面竟然有日月星辰,山嶽海洋,魚蟲鳥獸,神話史詩等等一切時,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李鐵軍教授以醫學專家之身,跨界攝影,在科學與藝術之間作逍遙遊,這提醒了我們重新去打量兩者之間的關係。從器物角度觀之,科學進步無疑助力了藝術的發展。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就是因為與精通顯微鏡的科學家列文虎克交友,才能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技術,捕捉光線和色彩,所以他的那些不朽名畫,就有了一種非常明凈和真實的影像光感;而從精神角度觀之,那些登臨或接近科學之巔的人們,一定也看到了藝術之光。如同愛因斯坦在那個歷史性的早晨,突然魂不守舍時,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就在一陣陣激蕩的琴聲中,相對論誕生了。

因此,科學與藝術,在至高的創造之境之中,是雙向突破,彼此相通的。一如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世紀》中,上帝與亞當各自伸出的手,兩個指尖眼看就要觸碰到了,創造即將發生。那麼,究竟是誰創造了誰,也許是一個言人人殊的問題。如果你遇到叫奧古斯丁和費爾巴哈的兩個人,正在為這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時,你可以勸個架,對他們說,也許是上帝與亞當彼此創造了對方。倘果真如你所言,那麼人性與神性,就共存於你我體內了,如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當人類通過天文望遠鏡,窺探到浩瀚宇宙中,超新星的絢爛爆發時,有人會認為那是神對我們渺小人類投來的一瞥;而當我們打開顯微鏡,去探尋生命世界的微觀景象時,那會不會就是,神把眼睛借給我們,讓我們在上帝視角中去發現宇宙萬物的奧秘?

有哲人言:生命不過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當你看到李鐵軍教授對生命世界的一個個微觀呈現,其中的意象之境有:北國冰原、杏花江南、魚翔淺底、鷗掠浪尖、明月冰川、落霞孤鶩、莊周夢蝶、雪山豹骸……你就會發現,一個醫學家在追尋生命之美的路上前行著的身影。就像研究人體解剖的達·芬奇,期待去發現人體中蘊藏的那個與大宇宙運行規則相同的小宇宙一樣。這些人獨具慧眼的追尋,最終都提升了我們。

也許,尋找的意義往往不在於止境之所得。山一程,水一程,你在跋涉中就一點點完成了自我修鍊。願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善與美的路上,實現人的高貴與尊嚴。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20年·第45期·5版

攝影:李鐵軍

文字:彭志翔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麼訂閱2020年報紙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諮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耿春暉:你好,生活!——做平凡生活的記錄者
乘龍破浪,粽情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