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懂感恩的孩子,幼年時通常會有幾個特殊表現,發現一個就要糾正

不懂感恩的孩子,幼年時通常會有幾個特殊表現,發現一個就要糾正

養兒防老?越來越多年輕人並不這麼認為。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認為「養兒女就能夠防老」,覺得等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後,就會贍養老人,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生活。

可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父母心中的設想,很可能會存在著差異,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滿意老人想的那麼孝順,或者是不孝。

那如何知道一個人長大後孝不孝順呢?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夠通過他們的一些行為習慣看出來。

案例:

李叔和妻子育有一對兒女,但由於受傳統思想的禁錮,就很重男輕女,對待兒子就捧在手心裡,什麼事情都不讓干,而對待女兒就幾乎不管不問,什麼事都想著讓女兒做。

這樣就導致女兒很早就輟學,然後外出打工,由於父母的這種不公平對待,導致娃打工後很少回家。

兒子,由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就沒有干過一點家務活,念書成績也不好,好吃的好用的都先緊著孩子用,最終導致男孩長大了也沒有什麼成就,還什麼都不會幹,眼看到了結婚的年紀,老兩口就將所有的積蓄都給了兒子蓋房和買車。

兒媳婦進門後,不但嫌棄父母的飯菜做得不好吃,還指責公婆不會帶孩子,總之就是找各種理由說不是,兒子很聽媳婦的話,因此在兒媳說自己父母不是時,還在一旁幫襯著,有次甚至是動了手。

老兩口最後無奈之下就搬去了養老院,讓本就拮据的生活變得更加貧困,他們無法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直對兒子這麼好,卻最終卻變成這樣。

幼時有這些行為的孩子,長大了不孝順,不懂感恩

1、 吃獨食

有些父母總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因此家裡有好吃的,也會給娃留著,那麼就容易讓他們養成吃獨食的習慣,甚至覺得所有好吃的都屬於自己,不願意與父母或是其他人分享。

這樣的人內心就很自私自利,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不懂得分享,那麼長大後就很難孝順父母,會覺得爸媽對自己的一切付出和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因此,父母再愛孩子,也不讓他們養成吃獨食的習慣,在生活中也不要以他為中心,幫助娃慢慢改正這一壞習慣。

2、懶惰成性

有些孩子很是懶惰,明明自己已經學會了吃飯,還等著父母喂,自己的房間、衣物從來都不清洗和整理,更別說替父母分擔家務活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一個懶惰成性,只圖享樂,而不懂付出,還什麼不會幹的人,這樣的娃長大後,不僅生活無法自理,在社會上也不願意去辛苦打拚,最終很可能會變成一名「啃老族」,惦記著父母的一點積蓄,就更別說孝順了。

3、要求不被滿足就哭鬧

孩子從小就想要父母能夠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如果不滿足,就會要哭鬧的方式來祈求,直到家長滿足才罷休。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選擇了妥協,久而久之,娃想要東西就會用這種方式,長大後,就很可能會演變成,如果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就會沖父母發脾氣,認為家長就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就別談會孝順的事情了。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讓他們懂得感恩?

1、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活當中

李玫瑾教授指出:"如果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中,那麼他們對於家庭就很難有責任感,將來長大了也就不會懂得孝順。」

因此,作為父母,從小就要教會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除了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收拾房間外,還應當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當中,讓娃明白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例如,孩子尚小時,可以讓他們幫忙擦桌子、收拾碗筷、扔垃圾等,長大點後,就可以讓娃洗碗、掃地等。

2、教會孩子學會分享

父母要從小讓孩子學會分享,那麼作為家長就應該樹立好榜樣,如經常買一些營養品去看望家裡的老人。

另外,家裡有了好吃的,也不要讓孩子先吃,可以讓娃先拿著長輩,長輩這時候一定要接受,不可拒絕。

最後,可以對孩子的這些行為進行表揚,讓孩子體會到分享和孝順老人這種行為帶來的快樂。

同時,還要鼓勵孩子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東西,如果娃太小了不願意分享,家長也不要因此而責怪,慢慢進行引導,在分享時進行讚揚就可以了。

3、勇於承擔責任

家長要學會抓住生活中小細節,只要是孩子所做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就應該鼓勵並引導他們勇於承擔責任。

此外,孩子如果許下了諾言,就應當讓他們竭盡全力去履行,例如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讓他認真對待,並完成,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家長在這方面也應該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參考 的精彩文章:

飯桌上別做這件事,影響孩子個性不說,還破壞親子關係,得不償失
幼兒積食後,身體會顯現這些「異常」,細心家長秒識別、巧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