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遷都北京後,為何還要在南京保留六部,其實是聰明之舉

明朝遷都北京後,為何還要在南京保留六部,其實是聰明之舉

明朝最初的首都是南京,朱棣奪得天下後,將都城遷到了自己原來的封地北京。

根據前朝經驗,按理說皇帝去了新都,應該是核心機構全體搬遷。但整個明朝,卻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以六部為主的備用中樞機構。

北京一套六部,南京一套六部,為何朝廷要養兩套領導班子?

▲靖難之役

其實,南京的六部在明朝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遷都這種大事,可不是隨便找個搬家公司就完了。這涉及到權力中心的轉移,前前後後一共花了十幾年時間。

而且明廷的中樞機構,不是一口氣全部搬到北京,而是一步一步搬過去的。這期間,南京的六部發揮著主導的作用。

▲明初各藩王的封地

中樞機構搬到北京後,朱棣對南京六部進行了精簡,只留下了禮、刑、工三部。但他的大兒子朱高熾繼位,很快發現新都北京的問題:過於邊疆化。

北京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原的農耕文明、北方的游牧文明和東北的漁獵文明的交界,地緣形勢複雜。

之前在北京定都的,都是金國、元帝國這種騎射民族。進可攻入中原,直下江南;退可回歸草原,東山再起。

▲南京城牆

在明朝之前,很少有農耕文明定都於此,因為在北京與草原鐵騎之間,僅有一道薄薄的長城,一旦失守,完全無險可守。

所以,很有必要在中原腹地設立陪都,以便在受到北方和東北威脅時,可以退守陪都,蓄勢休養。此時,南京便成為極好的選擇。

於是,朱高熾全建制地恢復了南京六部。

▲朱棣畫像

事實證明,南京在明朝末年,確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崇禎帝景山上覆面而亡,北京中樞機構癱瘓,南京六部因為是完整的備用班子,迅速地接替了北京六部。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擁立崇禎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為新帝,史稱弘光帝,開啟了弘光政權。要是崇禎帝能早一點退守南京,也許結局會大不同。

▲長城是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防線

除了作為皇帝的退路外,南京在明朝前期還是儲君的"實習基地"。

朱高熾監國時,大部分時間可不是在北京監國,而是在南京。如果朱高熾天天在北京監國的話,在強勢的永樂老爹面前,估計要被罵出殘疾。

同樣,朱高熾給兒子朱瞻基,也安排到南京去監國。有點兩代人因為代溝不願意住在一起的感覺。

▲剛建好的紫禁城復原圖

南京六部也提供了大量的名譽崗位,可以安置退居二線的朝中老臣和權斗失敗的重臣。

比如像海瑞這種"皇帝剋星",殺了全天下反對,不殺折騰死皇帝,安排到南京喝茶看報跳廣場舞,多好。

▲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

與北京相比,南京六部並不是單純的養老之地,日常的工作量也不小。

尤其是南京戶部,忙得很,南直隸(今江蘇 安徽 上海)、浙江、江西、湖廣各省的稅糧,漕運、全國鹽引勘合,都歸他管。這可是明朝最富裕的營生,佔全國收入的半數。甚至北京的口糧,都是南京戶部經手。誰敢說這是閑職?

▲明代南京地圖

其他五部的管轄範圍,基本都在南直隸,比如南京兵部管轄當地衛所;吏部負責京察考功;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禮部更是一度成為入宰北京的鍍金之地。

這些機構代替了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揮司,南京地區沒有設立三司。

▲南京城牆

綜上,南京保留六部,其實是聰明之舉。儘管從成本上來看,略有負擔,但其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明朝盛也因海禁,亡也因海禁?看完這些,大呼真相那麼無恥
萬曆過去想上朝,不讓,到了晚年卻不想去了,學者:跟一個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