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知還是理智?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無知還是理智?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題/無知還是理智?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文/新島,現為在校大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互聯網,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台,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台,我們會嚴肅處理!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本文章參考了復旦大學馮偉老師的著作《日本通史》,參考了多方材料,並結合日本學者池享的部分觀點寫成的。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原因,我這裡舉出了五點:第一點是對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蓄謀已久的覬覦;二、豐臣秀吉對於愛子去世的過激行為;三,緩解國內矛盾;四、中日力量對比的歷史上變化;五、豐臣秀吉個人的野心。本文通俗易懂,史實確鑿,配圖精準,如有不足的地方,還請讀者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豐臣秀吉戎裝圖)

一說到豐臣秀吉,可能就有小夥伴知道了,他是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統一日本的封建領主。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並稱「日本戰國三傑」。

那麼,日本的戰國時代又是怎麼回事呢?說實話,真不賴他們抄襲中國的術語,其特徵的確和中國的戰國時代有幾分相像,因為那時的國家一把手是征夷大將軍,不過此時已經大權旁落,駕馭不了日益崛起的地方領主,而天皇僅僅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也沒有什麼實權。

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武家領主(通常管它叫作「大名」)開始發展自己的武裝,並且不斷地擴張其勢力範圍,和周邊大名搶奪地盤。他們掠奪財富,甚至有的殘害百姓,無惡不作。

最終,結束亂世,重新建立統一政權的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豐臣秀吉。

(元龜元年(1570年)日本戰國大名割據示意圖。當年羽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東征西戰,並且在這一年領導了著名的金崎殿後)

豐臣秀吉原名是木下藤吉郎,投奔了織田信長之後,立下了赫赫戰功,又先後改名為木下秀吉和羽柴秀吉。

1582年,在織田信長即將要統一日本的時候,發生意外,他和他的長子在京都的本能寺被部下明智光秀殺死。正在高松前線和毛利輝元對峙的羽柴秀吉聞訊後,火速趕到京畿地區平叛,為主公報了一箭之仇。

(織田信長,1527-1582)

作為「報酬」,秀吉取代了織田信長的位置,繼續完成日本的統一大業。

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在小田原城下降伏了北條氏,正式統一了日本。

既然「天下」歸於一統,按理說,他應該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停止征戰,鞏固來之不易的江山。卻不料,僅僅兩年後(1592年),他就動員了20多萬兵馬,迫不及待地與朝鮮開戰。

豐臣秀吉前後侵朝兩次,第一次是1592年4月到1593年7月的文祿之役,第二次是1597年2月到1598年12月的慶長之役,在我國歷史上統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其為壬辰倭亂。

(萬曆朝鮮戰爭,明軍血戰倭寇插畫)

蓄謀已久,垂涎大陸

在歷史上,日本的倭寇常常襲擾朝鮮沿海,試圖將朝鮮半島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早在公元七世紀,唐朝和新羅的聯軍就在白江口完勝了日軍。

倭國勢力不得不退回本土,以後近一千年未敢與中國開戰。

不過到了明朝中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倭寇又開始興風作浪,襲擾中國東南沿海和朝鮮。可以說,日本覬覦朝鮮半島,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

(明朝時期的倭患侵擾示意圖)

再說回豐臣秀吉,他對朝鮮和其背後的明朝已經垂涎很久了。甚至在日本尚未統一時,他已經著手準備征朝事宜了。

早在1585年,豐臣秀吉剛剛擔任關白(僅在天皇地位之下的宰相),在給他的家臣一柳未安的朱印狀中,宣稱在他統一日本之後,去征服唐(明)國。

第二年,豐臣秀吉出兵九州島的時候,在朱印狀中也表示「為征服高麗做準備」。甚至在致函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的文件中,也表達了其征服中國,稱霸東亞的野心,並且還指示菲律賓也要前來入貢。

總之,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征服朝鮮,進而去征服明朝,使日本成為亞洲霸主。

(明朝晚期時的李氏朝鮮疆域,北面與明朝隔鴨綠江相接,南邊與日本對馬國隔海相望)

痛失愛子,發泄悲憤

在戰爭打響的頭一年(1590年),豐臣秀吉的愛子鶴松不幸夭折,年僅三歲,這是他失去的第二個兒子。

此時他已經沒有了親生子嗣,而且已年近花甲,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再有親生子嗣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這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精神幾近崩潰,變得喪心病狂,昏庸多疑,不再像早年那樣處事英明,圓滑世故。在失去愛子的第二天,「一氣之下」竟通告諸位大名於明年3月1日出兵朝鮮,並命其做好出兵準備。

(豐臣秀吉,1537-1598)

失去了兒子,他首選的繼承人按道理講應該是他的侄子。可惜的是,他一直很器重的弟弟秀長,不僅先他一步離開人世,而且也沒有留下親生子嗣,這使得他不得不收自己的外甥三好秀次為養子,以他為豐臣家的繼承人,並且在兒子去世後不久,將自己的關白之位讓於他,自己則做了太閣(相當於中國的太傅)。

把「感慨人生之無常,而採取的狂熱行為」作為侵朝動機,是否合理,有待於商榷。

它並不是主要原因,它對侵朝戰爭只是起到了推動作用。要知道,豐臣秀吉從一個足青(小兵)發展成榮獲「天下人」稱號的關白,肯定具備某些常人不具備的素質,比如分析國家形勢上的審時度勢、人事安排上的心思縝密、分封大名領地時的顧全大局。

難道會因為這個問題,把好好的「天下人」逼成瘋子嗎?

(豐臣秀吉戎裝圖)

武士失業,掠奪土地

小田原會戰以後,天下平定,沒仗可打,曾經追隨主公東征西討的武士們,很多也將面臨失業並且淪落為浪人,而這種失業率飆升的現象往往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此外就是功臣和歸降大名的封賞問題,也令秀吉十分頭疼。土地有限造成了分封不均,這又引發了新的矛盾。某些大名懷有領土擴張的鬼胎,準備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企圖給安穩的秩序加點「佐料」。

只有通過對外的戰爭,才能獲取更多的土地。這才是平息武士領主階層不滿的最有效方法。而且通過出兵打仗,不僅能夠暫緩大量武士失業的窘境,還能藉機削弱地方「諸侯」的有生力量。

(文祿、慶長之役(「萬曆朝鮮戰爭」、「壬辰倭亂」),此圖為日軍與明軍交戰)

大明日衰,朝鮮文弱

前面講過,日軍在唐軍面前顯得毫無招架之力,是因為當時兩國實力差距甚大。日本列島尚未開化,處於前封建時期。而中國正值封建時代的最鼎盛期。

此一時,彼一時。

回到豐臣秀吉所處年代,中國正逢明朝後期,朝政腐敗,官員貪污受賄。維持軍隊戰鬥力的軍屯制度也因土地兼并的加重而慘遭破壞,大大削弱了其邊防力量。況且,當時的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帝朱翊鈞。

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帝荒廢朝政,國力日益衰敗。在長城沿線不得不採取守勢,和蒙古瓦剌人求和;在東北,則放任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日益狂妄的領土擴張。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1620)

明朝的小老弟朝鮮更加文弱可欺,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朝廷內忙著黨爭,國家內部也不團結。軍隊腐敗,致使其戰鬥力低下。這一點在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初期,僅用一個月時間攻克其京城,驅逐其國王李昖,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相反,日軍已經過長達一個世紀戰亂的磨鍊,已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優越的戰鬥素養,當時的日本名將輩出,比如善於水戰的九鬼嘉隆,戰功卓著的賤岳七本槍(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都是出類拔萃的領兵高手。

更重要的是,由於西方武器的大量傳入,日本從傳統的冷兵器國家轉變為遠東能夠製造手槍和使用方法的一個特殊國家。

(李昖插畫形象)

個人野望,青史留名

豐臣秀吉作為「天下人」,他缺少望族血統,他的出身,僅僅是東海道尾張國的一戶貧苦農家。自從被織田信長接納後,他平步青雲,成為實實在在的「日本國王」。可以說,他的成功完全是憑他自己爭氣,而不是因為他的起點高。

對於注重大義名分的日本,他的出身便是硬傷。要想擔任關白一職,必須是五卿氏(一條、二條、九條、近衛、鷹司)後代才行。無奈下,秀吉認了僅比他大一歲的近衛前久為義父,並且改姓豐臣,才獲得這一殊榮。

所以說,草根出身的他,要想名正言順地接手日本,必須依靠武力征服,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最終使自己名垂青史,豐臣家族萬世一系。

(明軍出動前,日軍進攻示意圖)

結語

這場戰爭沒有贏家。朝鮮半島因為是戰場,生靈塗炭,民生凋敝。明朝的力量也因征戰而進一步削弱,四十多年後被清王朝取代。而日本的豐臣政權也走向了盡頭。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暫理國政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宣布結束這場毫無意義的征伐。這場戰爭不僅以日本的再次慘敗而告終,而且原本穩固的豐臣政權開始出現裂痕。東國大名德川家康抓住了這次機會,於1615年消滅了豐臣氏,開創了著名的江戶幕府。

(德川家康1543-1616,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

參考文獻:《日本通史》-馮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別忘了明朝第一硬漢楊繼盛所作所為
他本可成為一代英主,為何最後搞得「家家皆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