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喜歡六出祁山不消停的諸葛亮,還是偏安江東少折騰的孫仲謀

你喜歡六出祁山不消停的諸葛亮,還是偏安江東少折騰的孫仲謀

今天看到網上有個朋友發出疑問:

三國里,為什麼孫權的存在感較低?

其實,仔細想想,他這問題,是有問題的。

呀,這話說得比較拗口,但這就是現實啊。

三國的問題,本來就比較糾結。

為何這樣講?

因為在中國的語境里,有兩個三國。

一個是歷史上的,《三國志》里的三國。

一個是小說里的,《三國演義》里的三國。

(三國劇照)

若這位朋友問,《三國演義》里,孫權的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就毫無歧義了。

但為何他又這樣問出來了?

絕非他瞎問,而是他的意識里,跟很多人一樣,把真實的三國時代,與小說里的小國,混到一起了。

正如古代有首情歌是這樣唱的——

和一堆泥巴,造一個妹妹,造一個哥哥。把這泥巴打破,和點水,再造一個妹妹,再造一個哥哥。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說白了,就是扯不斷,理還亂。

在羅貫中的小說里,孫權以及他所代表的吳國,存在感確實是比較低的,因為這本書,就是站在漢朝的立場,以劉備建立的偏安天府之漢——也就是俗稱的蜀國——作為正統。

著力塑造的,是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明君良臣的形象。

為何對他們著墨最多?

乃因,他們代表著仁和義。

曹操呢?

是佞臣。

孫權呢?

是軍閥。

文以載道,別管是孔子刪削出來的《詩三百》還是後來的詩詞曲,如果不摻雜些微言大義在裡面,純粹的那些寫景寫情,是很難流傳下來的。

這不是羅貫中的寫法有問題,也不是主題先行有問題,這根本不是問題。

講義氣,行仁政,劉備帶著百姓一起跑,這是要值得表揚的,是該讓那些國王大臣們效仿的。

這是立了桿旗。

小說就這樣寫,孫權躺槍就躺槍吧,反正,他也看不到。

(孫權 劇照)

那麼,歷史上孫權是否存在感也低呢?

從曹操曾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就可以看出來,他絕非泛泛之輩。

他的吳國,能與魏漢鼎足而三,堅持幾十年,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何況,三國之中,蜀漢最先被滅,之後是曹魏在265年被司馬氏取代,而東吳,則至280年才被一統於晉。

內中原由,難道不與孫權打下的基礎相關?

諸葛亮坐擁成都平原,底子不差,可他總在北上,勞民傷財,搞得五癆七傷,導致蜀國雖處於極險之地,卻是最先消亡。

孫權佔得江東富庶,聯蜀拒魏不當頭。穩定前線,大力發展不折騰。劉備221年稱帝,他只在222年稱吳王,又過7年才稱帝,寧居人下,以避鋒芒。終使東吳得以偏安,百姓吃得飽飯,延遲了戰亂的降臨。

後人看《三國演義》,只對裡面的英雄豪邁傾心不已,又有幾人深究那首主題曲:

(曹操 劇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套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首三觀極正的反戰歌曲啊。

西方俗語,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套在孫權,套在東吳,少些英雄,才有百姓的活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軍隊會有強大戰鬥力?看看他們參軍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