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與茶飲方式的變遷

道家與茶飲方式的變遷

中國的茶飲歷來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

唐代茶飲以烹煎為主,稱之為「烹飲法」。採摘新鮮茶葉先蒸熟,後焙乾碾成粉末,添上油膏、米粉等製成餅茶。飲用時,將茶餅搗碎,放上調味佐料(鹽、姜、蔥、棗、橘皮、薄荷等),烹煮成茶湯。

正好唐代詩人盧仝《茶歌》:「摘鮮焙芳旋封裹,紗帽老頭自煎吃。」

宋代茶飲流行「分茶」,稱之為「點茶法」。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包括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焰盞、點茶等一套程序。但是,飲用時不添加調味配料,追求茶的「真香靈味」(宋徽宗趙佶語)。

先把團茶、餅茶碾成粉末,然後用沸水點沖;飲茶時往往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到了明代,茶飲方式提倡從簡行事。這一變革主要體現為「瀹飲法」,即以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無須經過以往的炙茶、碾茶、羅茶等工序。

最早提倡「瀹飲法」的是明代寧王朱權。朱權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著有《茶譜》一書,對茶品、茶具、飲茶方法等茶事活動有明確具體要求。其認為茶發「自然之性」,飲者要「清心神」、「參造化」、「通仙靈」,追求秉於性靈,回歸自然的境界。

對茶具反對繁複華麗和「雕鏤藻飾」,形成一套「從簡清飲」的茶飲方法。應當說,朱權改革傳統的茶飲方式,「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由於「瀹飲法」對茶湯色、香、味的追求,還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生產發展;同時,促進我國茶葉生產技術的進步,散茶的品種迅速增多。

魯迅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誰又料到,連尋常生活中的茶飲方式變革也與道家有干係。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太玄朗然子進道詩 其十二
夏至:晝暑已雲極,宵漏自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