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死亡質量全球倒數第十?有尊嚴地死去,比什麼都重要

中國死亡質量全球倒數第十?有尊嚴地死去,比什麼都重要

多年來,安樂死是否應該合理化這個問題在我國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安樂死有產生至今備受社會爭議,因為它打破了生命自然結束的規律、撞擊著傳統道德觀念哲學理念。

但同時,這也表明了國人開始對生命質量問題的逐漸重視。

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理念都認為死亡是一個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人們不會輕易地談及死亡,更多的是逃避與緘默。

對死亡教育的缺失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儘力的避開死亡二字,這就造成了大多數的孩子並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無法接受與面對親人的離世。

所以,當身邊的親人不幸遭遇意外事故或深陷疾病時,人們總是想著要傾家蕩產來救治他。即使他是一個植物人,但活著,對身邊的親人就會有莫大的鼓舞。

這樣的做法在社會新聞中也被大肆宣傳。但你有真正的考慮過那些處於痛苦的疾病中的親人嗎?

對於他們來講,疾病所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對生命的留戀,他們並不希望家裡人傾家蕩產來救治自己,即使自己能多活幾年,但也給家裡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他們真的不想再活在世上,而我們卻為了自己的自私,不能接受親人的離去,無論如何都要求他們留在我們身邊。

我國死亡質量低下

根據全球八十多個國家的公民死亡質量報告來看,英國是全世界死亡質量最高的國家,而中國竟然排在全球倒數第十名,這讓很多人不敢相信。

客觀來講,中國的醫療條件並不差,甚至很多地方都領先於其他國家。但也同時表明,很多人是不想再接受那些無意義的治療,而因為親人無法跳出對生死的束縛,所以會盡全力挽救他們的生命

但病人也不會覺得幸福與快樂,他們只想早一點解脫。這份數據的背後也是親情道德的綁架,我們活下來不是因為我們自己,而是因為我們需要為家人活下來。

即便活了下來,很多人卻也不得不面臨高額的醫療費用,久病床前無孝子,長時間,也只落得人財兩空的結局。

臨終關懷的意義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人在臨近人生終點的時候,往往也是這一生中最耀眼的時刻,就像美麗的西洋樂曲的高潮,留給他人的記憶最深刻,最溫暖,也最難忘。」

臨終關懷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人類主體意識覺醒,凸顯主體地位的重要表現。

20世紀80年代,我國臨終關懷本土化開始興起。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經濟水平發展、國民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國臨終關懷產業現狀並不理想。

但是,人類個體渴望得到尊重,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關懷臨終病人的人格、權利、利益,使他們在自己的人生最後階段能夠得到全方面的照料,這也是對他們生命價值的肯定。

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是否堅持活下去,也是人道主義的體現。幾千年來,中國人總是抱著孝道的觀念,道德綁架親友必須活下去。

但是臨終關懷不僅是一種慈善事業,同時擔負著讓人們重新認識生命和接納死亡的重任。

我們應該加強對病患的痛苦關注。疼痛是一種感覺,如果你沒有經歷過癌症晚期,你大概永遠不會理解那種刻骨銘心的疼痛,並且,在癌症晚期,就算能夠多活幾天,也其實毫無意義。

病人必須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他的親友卻自私的要求他為自己活下來。

安樂死 —— 一種有尊嚴的死法

有學者認為尊嚴死就是有尊嚴的死去,於是他們認為尊嚴死與安樂死是目的與手段的關係。那些反對安樂死的人並不是都反對尊嚴死,而贊同尊嚴死的人也不是都贊同安樂死。

研究者更多認為安樂死是一種有尊嚴的死法。但是,安樂死並非像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使用醫療手段,讓病人在沒有痛苦的狀態下快速死去;而是通過停止對疾病的治療,採取一定的關懷措施,讓患者有尊嚴的安然的離世。

安樂死的制度逐漸在我國不斷的被完善,人們也更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用親情綁架他人對他們自身的影響。

我們更應該尊重患者自由意識的選擇,讓他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這也是敬畏生命的體現。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公民死亡質量報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一個「這樣的媽媽」
大多數90後寧願娶80後,也不願意娶95後,原因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