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美國心理學家:出現這兩種情況,說明你已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類人

美國心理學家:出現這兩種情況,說明你已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類人

第一心理 | 個體心理學專欄第七十四講本文選自【第一心理】付費心理課程《個體心理學2:追求優越的自卑者》。以下是本章內容摘要: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是錯誤的嗎?正在變成最不喜歡的人的兩大跡象;人變得越來越從眾的原因。歡迎關注百家號第一心理,購買專欄,尋找屬於你的心理解析。

本專欄將以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為理論體系,對個體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內容涉及:自卑感、補償心理、創造性自我、社會意識……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年齡的長大,我們逐漸變成了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人。

在童年時期,我們都嚮往自由、快樂,希望當一個正直善良的人;而在成年之後,卻被迫成為了世故圓滑的人,不得不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來維持人際關係。

最開始我們追逐著單純的自由與熱愛,到後來背負著沉重的房貸、車貸,但是一切以經濟條件、物質需求看準。

想到這些,你的心情開始沉重起來,彷彿自己做錯了事一般。

但是我們錯了嗎?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變成自己小時候討厭的那種人,是一件壞事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會不會是自己小時候討厭錯了呢?

後來的我們看起來確實與小時候的自己格格不入,甚至站在了那時候自己的對立面。很多人認為這是迷失自我的體現。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是什麼導致我們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針對越來越多人都有這種行為傾向,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兩點看法。

一、要融入社會與群體,我們不得不收起個性

在現實生活中,太過於個性的人很難融入社會與群體。在一群平凡的人中,他們顯得十分的標新立異。

但人類具有社交的屬性,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支持感與接納感。

所以我們周圍都有自己的小群體:在上學的時候,這個群體可能是你寢室的同學或者幾個常常在一起聊天的朋友。

在工作之後,這個群體變為你的同事們,甚至是住在街坊的鄰居們。

在與朋友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想要被接受,害怕被排斥在群體之外,一個人的生活總會感到孤獨寂寞。

我們不得不收起個性去迎合他人,只為融入這個社會群體,增加社會支持感,在人際交往中排除寂寞。為了避免孤獨,我們不得不從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德勒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體驗過愛情,嘗試過婚姻、楊麗萍失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