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玩遊戲總是超時,內外結合培養「時間知覺」,孩子才能變自律

孩子玩遊戲總是超時,內外結合培養「時間知覺」,孩子才能變自律

「我要被你氣炸了!」我怒吼到!

和兒子約定好每次玩遊戲只玩半小時。兒子也痛快的答應了。但是一玩就是很長時間,不喊根本不會停。

「你這孩子,說話不算數,說好半小時,一玩就沒完沒了,以後都不許玩了!」

一聽以後不讓玩遊戲了,這小子一下就急哭了,「我又不知道半小時是多長時間,不玩就不玩,你就會數落我!」

這是以前經常發生在我和大樂樂之間的情況,為此我煩惱了很久,直到我認真查閱了10多本專業的兒童時間管理書籍,並把書本中的原理和方法在大樂樂身上進行了實踐,通過30天時間的反覆嘗試,優化,逐步幫助他建立起自主管理時間和學習的習慣。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孩子為什麼玩遊戲總是超時,為什麼沒有時間觀念。

一、孩子玩遊戲總是超時,不一定就是貪玩

孩子玩遊戲總是超時,家長覺得他們就是貪玩不聽話,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後發現,可能還有這些原因。

原因1.玩遊戲廢寢忘食,孩子是進入了「心流」狀態

心流(英語: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人們在專註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通常在此狀態時,不願被打擾,也稱抗拒中斷。

發明家愛迪生,經常熬夜工作,據說有一次,助手給他送早飯,放到桌邊並提醒他別忘了吃飯。愛迪生應了一聲後就繼續工作了,助手開了個玩笑,把他的早餐也都吃了。當愛迪生完成了工作後,看到桌上的空盤子和麵包渣後,還很高興的告訴別人,自己早上吃了頓大餐呢。

廢寢忘食,這則成語說的就是人對某一件事專心致志,以至於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這就是進入了心流狀態。

現在的遊戲從畫面到內容都十分吸引人,遊戲開發者還會設計提整套的成癮機制,吸引你一玩上就停不下來,對於孩子來說,要抵抗這種誘惑,按時停止確實很難。而當他們進入「心流」狀態而被強行打斷時,就會產生煩躁的情緒,再聽到家長的批評埋怨,態度一定不會好,還有可能發脾氣。

原因2.孩子的「時間知覺」發展要落後於其他感覺

孩子的「時間知覺」的發展落後於空間知覺,孩子對所處的空間會有直觀的感受,所以會比較早的形成空間知覺,而時間無法直接感知,需要藉助其他參照物才能讓孩子來認識時間。

兒童保健學中就提到:5歲兒童的「時間知覺」不準確,往往用事物的空間關係代替時間關係;6歲兒童開始區分時間和空間,但不很完全;7歲兒童開始學習利用時間標尺,但主要是外部標尺(如鐘錶),基本能區分時間和空間關係,掌握相對性的時間概念,如:昨天早上,明天晚上;8歲兒童能主動利用時間標尺,判斷時間直覺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接近成人。

研究認為,人到18歲時,大腦仍在很大變化的成長,到了30歲左右,才達到成熟狀態。其中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的發育也在逐步健全。

前額葉皮層是屬於人類大腦中的高級的器官,它負責制定計劃、規劃未來和注意力集中等高級認知的功能,而海馬體和人類感知時間的能力有這密切相關的聯繫。

所以,8歲以前的孩子,對於時間的認識,和我們成年人會有很大的不同,8歲以後孩子們也在慢慢成長,並不能一下達到大人的要求。在家長看來,他們容易走神,做起事情來總是拖拖拉拉的,沒有時間觀念,實際上是他們的大腦還不能準確的感知時間。

原因3.孩子的「時間知覺」沒有經過訓練,和家長不同步

孩子上了幼兒園或者小學後,老師會開始教孩子們認識鐘錶,但是錶盤上的刻度和數字並不能完全幫孩子感知時間。

而我們大人不但可以通過時鐘把握時間,同時還會用以往的經驗,在大腦中建立一個掌握時間的神經時鐘!

比如:每天坐的這幾站地鐵大概需要半小時,可以看一會兒書。這個報告大概要花半小時左右能寫完。這些我們成年人都不必看錶,就能預估的時間,是靠我們長時間的經驗總結出來的,而孩子們是沒有這些經驗的。

所以,當我們和孩子約定好半小時結束遊戲,而他們超過約定的時間,還在津津有味的玩遊戲時,家長看了會覺得很生氣,認為孩子貪玩,不聽話。孩子被責罵,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心裡很委屈,就會引發親子矛盾。其實,原因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時間知覺」不一樣,不同步。

一旦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時間知覺」,再激發起他們的內驅力,獨立自主管理時間和學習就不是難事了!

二、什麼是時間知覺

「時間感」在心理學上的專業名詞叫「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 )是指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 。人們對較長的時間間隔,往往估計不足;而對較短的時間間隔,則估計偏高。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職業訓練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時間知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心理學家發現,用計時器測量出的時間,與我們自己心中估計的時間長短不完全一致。人類感受時間的長短,和活動內容、情緒、動機、態度以及環境也都有密切的關係。

人的興趣和情緒影響時間知覺。內容豐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內容貧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積極的情緒使人覺得時間短,消極的情緒使人覺得時間長;期待的態度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慢。

我們都會覺得假期很短,而工作或上課的日子總是很漫長!

高興的時候,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所以就有了「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的說法。而沮喪的時候,又會覺得長夜漫漫!

孩子們也是一樣,當他們專註的玩遊戲時,哪裡還記得住,顧得上,是不是已經過了半個小時呢!想清楚這一點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外部工具和內部建立神經感覺經驗,兩方面同時訓練,送給孩子一把能夠量時間的「尺子」,來培養孩子的「時間知覺」,最終幫他們學會管理時間。

三、由外而內,幫孩子建立「時間知覺」

1.先利用外部工具,讓孩子把時間和行動畫上等號

現在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或者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認識時鐘,可是僅僅知道錶盤上的數字代表幾點,並不能完全幫他們對時間有感覺,要把1小時到底是多長,時鐘上的幾點和要做什麼事關聯起來,這就像是給了他們一把能量時間的尺子。

訓練第1步:教會孩子把時鐘上的數字和要做什麼事,畫上「等號」

日常,家長要特彆強調「幾點」等於要做什麼事!

早上7點了,該起床了!

現在是中午12點,該吃飯了。

寶寶,我們下午4點下樓玩啊。

兒子,晚上8點有一節線上課。

除了起床、吃飯、睡覺,每天幾點學習,幾點鍛煉,幾點是可以玩遊戲的時間都要合理安排和明確下來。

早上起床後的3-4個小時是人精力旺盛的時候,把學習任務安排在這個時段,下午2-4點人的精力下沉,可以讓孩子安排做手工,畫畫等輕鬆一些的複課作業,同時在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加餐,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恢復血糖的水平,到了下午5點是孩子們鍛煉的最佳時機,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激活身體,等到晚上7-9點又可以有精神練練圍棋或其他的興趣愛好了。(這部分我們在更重要的孩子精力管理中細講。)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把要具體的時鐘上的樣子和要做的事情直接畫上等號,最近流行一種讓孩子畫一天時間安排的圓形圖表,我覺得這個方法看起來專業,其實不但沒幫到孩子,還增加了家長的負擔。說它沒幫到孩子,是因為看似利用圖形讓孩子直觀的認識時間,實際這個圓形的圖表和日常的鐘錶,電子時鐘都不一樣,等於給孩子們增加了一道需要理解的概念,不如直接用身邊的時鐘直觀。

正確的做法請看下圖,應該通過直觀的鐘錶或電子鐘的數字,直觀的讓孩子和所要做的事情畫上等號,不斷地重複訓練,7:00=起床,12:00=吃飯,16:00=鍛煉。

通過這樣的訓練,逐漸孩子就會對一天的各個時間有了清晰的概念,而且還會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鐘,保持一個良性循環。

訓練第2步:用整點報時功能熟悉1小時的概念

我們小時候,是通過大喊5、4、3、2、1,認識了秒的概念,

通過課間休息,熟悉了10分鐘的長度。

通過中午吃飯掌握半天的概念。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1小時,是一個更常用的時間單位。

我們可以通過教會孩子熟悉一小時的長短,來訓練他們的「時間知覺」!

在這段特殊時間裡,我和大樂樂在家進行了時間管理訓練,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樂樂的進步算是比較明顯的,學會了獨立自主管理學習和時間安排。我也拍了系列的視頻來記錄這個過程和中間一些非常有用的方法。

其中,我特別推薦大家使用一下智能音箱這個工具,在智能音箱的APP上可以設置整點報時,一開始,我和樂樂一起制定了他的全天的時間計劃表,每一個項目基本都是按照1小時作為一個時間單位設置。

初期,當音箱報時的時候,大樂樂還會看一下計劃表,看看接下來要做什麼,有時我也會提醒一下,沒過幾天,他已經完全熟悉了這套規律,只要整點報時一開始,他就開始自己收拾物品,進入下一個執行的項目,完全不用我再提醒了。

有朋友會說,你這是在訓練機器人嗎?

真的不是,我和大樂樂在設計他的每日時間表時,會從興趣,學習,鍛煉,自主遊戲時間等多方面組合,在我另一篇如何設計時間表的文章里會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啰嗦了。

訓練第3步:養成上鬧鐘的好習慣

孩子對一天的時間和1小時的時間有了感覺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如何解決玩遊戲一玩就停不下來的問題上了。

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玩的是什麼遊戲。有的遊戲是建設型,開放式的,能一直玩,那就要藉助鬧鐘這個工具,上個半小時的鬧鐘,鬧鐘響了,就要求孩子停下來。

有的遊戲是回合制的,一個回合大概10分鐘,那麼就和孩子約定好每次只玩3個回合,同時也上個提醒的鬧鐘。

最近,大樂樂在玩遊戲之前都會和智能音箱說一句,「上一個半小時的鬧鐘」這已經成為了他玩遊戲前的固定習慣了。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不可能,我家孩子做不到,鬧鐘響了,他也不會停手,那是因為,在時間管理上我們家長長期包辦,讓孩子沒有建立時間知覺,也並不覺得時間安排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那就用直接後果來強化他們的「時間知覺」。

2.建立內部認知,通過經驗培養「時間知覺」

通過使用外部工具,幫助孩子們建立初步的時間知覺之後,我們還要幫他們建立一個大腦中的時鐘。

大腦中的時鐘時鐘是人類創造用來測量時間的設備。根據社會契約, 我們同意按照時鐘時間來協調自己的活動。然而,我們的大腦並不會根據腕錶上標準的時分刻度來感知時間的持續。我們經歷和記憶中的節拍完全屬於一種不同的時間狀態。

大腦中的時鐘就是人類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時間知覺」。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職業訓練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時間知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些職業的訓練會使人形成精確的「時間感」。比如,有經驗的運動員能準確地掌握動作的時間節奏,有經驗的教師能正確地估計一節課的時間。

a、認識「時間知覺」的尺子

從小,我們都會這樣教孩子:

視覺:寶寶,這是紅色,藍色,黃色

聽覺:寶寶,這是鋼琴聲,這是大汽車的喇叭聲

味覺:寶寶,這是甜的,這個是酸的!

而關於時間,我們通常會說:寶寶該睡覺,寶寶該吃飯了,孩子只是在聽我們的提醒,自己並不認識時間。

發現區別了嗎?我們教孩子其他感覺時,很直觀,這個就是紅色,經過幾次記憶,孩子大腦就把這個顏色和「紅色」畫上等號了。

而時間知覺呢?約定的半小時時間,通常的情況都是家長說:半小時到了,孩子被叫停,但他們一直沒法把時間和一個參照物畫上等號,他們能畫上等號的是爸爸媽媽說「半小時到了」這句話。

所以,當家長們顧不上提醒時,他們自然也就無法停止玩心愛的遊戲了。

b、提問引導法:1小時原來能做這些事

可以多問孩子這些問題:

10分鐘里能做哪些事?

1小時里,能做那些事

現在,哪些事情可以一起做?

在孩子做不同事情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自己做完一件事所用的時間,比如,寫今天的數學用了半個小時,寫一篇作文要1個小時,做手工花了40分鐘等等,這個訓練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用多長時間有了概念,從家走到超市要用15分鐘,穿好衣服,拿上玩具坐電梯下樓需要10分鐘....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樂樂會和我溝通:爸爸,今天我要做一個手工作業,畫一份英語小報,還要寫一篇作文和練圍棋。手工作業和英語小報我大概用一個小時能完成,作文還沒想好怎麼寫,估計要2個小時了,全做完之後,我準備再練一個小時的圍棋。

看,慢慢的,他對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有了清晰的「時間知覺」,在孩子們對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多長時間有了概念後,就可以訓練他們根據事情的緊急,重要等因素來合理的安排時間了,這一點我們下一篇文章詳細介紹。

c、用直接後果,讓孩子強化「時間知覺」

阿爾伯特.班杜拉博士說:懲罰能控制不良行為,但不能教給孩子正確行為。《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書中給到的代替懲罰的方法是:讓孩子去體驗行為的後果。

所以當孩子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做事,用沒收手機,罰站甚至打罵的懲罰方式是無法讓他們對事件有感覺的,我們可以用不守時的直接後果代替懲罰,來鍛煉孩子的「時間知覺」,讓他們感受到,如過不遵守時間會帶來什麼情況,這樣他們就對時間有感覺了。

比如,要帶孩子出去看電影,就告訴他,要提前做完該做的事情,出門前不磨蹭,如果遲到了,電影前面精彩的內容就看不到了。

在日常,也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比如,要在8點前完成學習和作業,如果完成了,就順利進入自主的遊戲時間,如果沒完成,就只好擠掉本來能玩的時間,補做沒做完的事情。

如果鬧鐘響了,還不停止遊戲,那就要取消明天的遊戲時間。(當然,有時候一局遊戲的時間不會正好是30分鐘,可以彈性的放寬政策,結束目前的這一局就停止,要視情況而定。)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到堅定執行,溫和勸導,尊重平等的原則。用直接後果讓孩子明白:管好時間是自己的事,和自己息息相關,他們也就會對獨立掌握時間越來越有感覺了。

「時間知覺」訓練,是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一步。

時間知覺」訓練就像是教會孩子用尺子衡量長度,當我們將這把量時間的「尺子」交給孩子後,孩子就會慢慢和時間做起朋友。

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在不打不罵,不吵不鬧的情況下讓孩子建立「時間知覺」,我們才有可能進入下一步教他們做好時間管理,進一步做好精力管理,最終激發他們的內驅力,達到獨立自主學習和成長的目的。

孩子什麼都會,有時候只需要被家長耐心的喚醒。教育是一場馬拉松,笑到最後的是堅持下來的那些人,而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

在孩子教育上,

我們要有耐心也要有科學實用的方法。

您有什麼好的方法,歡迎和我討論,

我們一起做聰明的爸媽!

關注@靠譜的樂樂爸

國家一級營養師 。

青少兒時間管理實踐創作者。

青少兒體能鍛煉 飲食營養妙招

幫孩子們身心同步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間知覺研究控制器 的精彩文章:

微型傳動系統」走進車間革命 搶抓智能製造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