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答疑解惑|看了很多心理學書籍,為什麼對我沒有幫助?

答疑解惑|看了很多心理學書籍,為什麼對我沒有幫助?

圖/文 心之愛 袁寒柏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來訪者問:

為什麼心理學書籍緩解不了我的痛苦?

看了關於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書,為什麼沒有獲得幫助,反而更加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之中?

心之愛諮詢師答:

心理書籍和心理治療的最大區別是:心理書籍高度理論化和概括,某種程度上可以給讀者以意識上的認知指導,也就是說讓你懂得很多道理,而無法觸到潛意識和體驗到真實互動帶來的情緒感受;而心理治療是把潛意識意識化、並且在互動中體驗情緒情感,這是它產生效果的根本因素。

人只有在關係中去體驗和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才能帶來強烈的情緒體驗,這就相當於重新體驗了過去的成長經歷,固著在這裡的情結只有經過反覆的修通,才能慢慢地消除,並在與治療師的互動中逐漸發現自己的親密關係模式。

有時心理書籍看多了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這是因為理論會強化讀者的理智化防禦和智力化防禦,就是說讀者會什麼東西都去套理論,而忽略了去體驗自己真實的情緒。

而讀者的個人體驗每個時刻和每個階段都可能非常不同,並帶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徵,心理書籍沒有這種即時性。

你說你看了關於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書,反而更加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之中,這是因為這些理論強化了你的負面認知,負面認知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漸漸地你感到越來越痛苦,使得自己的認知框架越來越狹窄。

比如,關於原生家庭的書通常會說,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父母養育不當造成的,這便可能引起讀者的憤怒、失望等等。然而,這種情緒、情感並不是產生於真實的體驗,而在心理治療中把諮詢師當成父母而產生的情緒(移情)才是真實的,且有體驗的價值和領悟的作用。

所以,在心理治療中,有一句話說「沒有體驗就沒有治療,沒有移情就沒有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智化 的精彩文章:

深度解讀《歡樂頌》:原來我們都誤解乖乖女關雎爾了
一點就炸,一說就哭?3招幫趕走「炸彈」,讓孩子成管理情緒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