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汗證醫案解析分析

汗證醫案解析分析

患者康某某,男,35歲,2019年7月來診。

自述去年冬天起,雙手足汗多,入夏後以及進食時則上半身汗多,以頭、頸部汗多明顯,半夜睡醒時枕巾全濕。

舌胖大,水滑,有齒痕,苔薄白,脈濡滑。

辨證:患者汗出日久,陰陽俱虛,尤以陽虛為著。陽虛不能入陰,無根之火上浮,則汗出以上半身為甚;陽虛不能溫化水飲,則以上述舌脈見證。故治療當滋陰潛陽治其本,斂汗利水治其標,乃遣生脈散與二加龍骨湯為主,並酌增苓桂術甘湯部分藥物合而成方。

七劑,水煎服,早晚兩次飯後溫服。

討論: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功善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其本用於治療溫熱暑熱造成的氣陰耗傷,後逐漸作為臨床上治療中醫內科雜病氣陰兩虛證的常用方。其用大補元氣,生津止渴之人蔘為君葯,又以性味甘寒之臣葯麥冬,養陰生津,又兼清熱。麥冬與人蔘相伍,效力互資,以益氣養陰生津。而在人蔘補益正氣,麥冬收斂陰津的基礎上,佐以擅收斂之五味子,增強全方收斂固澀功效。三葯一補一潤一斂,共成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效。

二加龍骨湯見於《金匱要略·虛勞》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後注文:「《小品方》云:虛弱浮熱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本方由龍骨 (三錢煅) 、牡蠣(三錢煅) 、白薇 (三錢) 、附子錢半炮 白芍 (三錢) 、 甘草 (一錢) 、大棗 (三錢) 、生薑 (三片) 組成,有淸散浮火,引陽入陰之功效。

《血證論》有云:「此方用甘、棗,從中宮以運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龍、牡溫斂,使下焦之火歸根。合觀其方,以溫為正治,以清為反佐,真寒假熱,虛陽上浮,為對證。」 生薑白薇淸散上焦虛浮之火;甘草大棗益中焦脾胃以期斡旋氣機,暢達上下;治下焦如權,配以龍骨、牡蠣,質重而潛鎮攝納,味咸可入腎益陰,與附子、白芍同用,共奏益陰潛陽、引陽入陰之功。另有醫家認為,方中附子與白薇相伍,附子溫導浮陽,守而不走;白薇從陰中泄熱,寒熱互用,導火泄熱,可不治陰虛而陰自安。合觀其方,溫中有淸,剛柔相濟,淸散浮火,引陽入陰而治療汗出日久,造成陰陽俱虛,以致陽不入陰,虛陽浮越之證。

根據患者舌脈,均有陽虛水泛之象,方中酌增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陽利水。此為常規治法,故不做詳細討論。

患者服用上方七日後複診,汗出已得到明顯控制。於原方基礎上稍加調整,又七日後隨訪告愈。

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加,此屬正常現象。《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化液,心為汗。」《素問·評熱病論篇》:「汗者,精氣也。」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生,不可過泄。出汗不正常的增多,祖國醫學認為其病因大約為肺氣不足、營衛不和、陰虛火旺、邪熱鬱蒸等。併當區分自汗、盜汗、黃汗、戰汗、脫汗等等,故此臨證應著重辨別陰陽虛實,辨證論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腎陽虛水泛 的精彩文章:

大便糖稀、胃受涼就拉肚子?它有強大的改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