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一般現在打坐的方法。若是坐的正直了,即使你昏沉、睡著了頭也不會動,因為他象一塌銅錢是一樣的,一搭一松的立在那裡,牙不要咬住,「舌柱上齶」,舌一頂上齶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齶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住上齶,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他呼吸空氣具足,氧氣具足,人昏沉的時候,就是腦血氧不足了,氧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失去控制了。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齶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2或3,都可發「爾」聲。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竅(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如用舌頭沿上齶滑至上齶最後無骨坑凹那裡的那地方確認為鵲橋的話(位置3),但是這地方靠近喉嚨,舌頭頂那裡的話又彎的厲害?舌頭髮酸的很?是這位置嗎?

但是我又看到論壇有人說小議舌抵上齶

舌抵上齶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氣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氣功修鍊中有重要作用。

氣功修鍊,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故舌抵上齶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任脈經穴,下起於會陰,上終於承漿(位於下頦唇溝的中點);督脈經穴,下起於長強而上止於齦交(位於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舌抵上齶,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將舌抵上齶形象地稱為」搭鵲橋」。那麼舌抵上齶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並非是有意地將舌頭捲起抵住上齶,否則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齶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而絕不可將舌頭翹起用力抵住上齶。位置1 。

或口中發「爾」聲時舌也可頂在圖中位置2的地方(即在1和3之間皺紋多的當中為鵲橋)這樣舌頭比較舒服難道是這個位置正確嗎?

答案

舌頂上齶,我查閱了很多書和資料,有一本叫"八寶硬氣功"的書有談到怎麼 "舌頂上齶" ,具體內容如下: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恰在靠近上牙根處.但一本道教典籍介紹是舌尖頂在硬齶和軟齶之間。說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故上齶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內寸許凹陷處,口念「而」字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舌頂上齶,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鍊之關竅。在位置3 前面的硬骨處2 邊有 2個小孔,用你舌頭點到硬骨後,舔下 2邊, 2個洞吧,還是軟骨(或說無骨之凹處),所以可以確認該頂這位置為正確。

一般各家功法,多半是講舌「抵」上顎,有的說舌尖輕輕抵住上齒齦。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接通任督二脈,同時產生津液。從我的實證效益看,舌尖如果輕抵上顎或抵住上齒齦,口生津液的效果並不明顯。查有關史料,則是講:「舌柱上顎」,並強調「漸塞喉嚨一竅」,意為舌頭與上顎接觸的過程中,要像一根柱子擎住上顎,並且舌尖要逐漸向軟齶的盡頭,接近喉嚨的部位移動,最後定在此處。用此法修鍊,雖然開始舌頭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適應了,而且津液可以比較明顯地出現。

同時我也得到已通任督的朋友說舌頭自然放鬆就行,等練出了氣通任督到時會有股力量把舌頭吸上去。所以我認為一開始的話也可以頂位置1,雖然津液沒正確位置來的多,等以後到通任督自然就會頂到正確的位置了。我這幾天沒事就舌抵上齶一直溢出滿口很稠的津液,並感清而甜,大家可以一試。

樂善堂玄關子劉鳳璋問曰:「閉門藏舌,舌頂上齶,各門全有此法。又能將氣一升,舌尖一頂 ; 氣一降,舌放下。而名此舌曰『鑰匙』。此理可真否?」

千峰老人曰:「此是人道之法,使世人先明如何作人,積功累行,以求其真道,與人性命生死無干。

彼以舌為蓮台,氣為祥雲。舌頂上齶,一升氣,謂之元神由頂而出,即佛坐蓮台,駕雲上天,為離。氣又一降,舌尖放下,謂元神回至世界,為坎。氣升舌頂,名為元神填離而成乾,坎遂成坤,此彼等取坎填離之命義也。

舌頂上齶,真道有斯功,而非此種解釋。即如取坎填離,乃是還精補腦之別名。因人年齡日長,知識日增,而七情六慾,處處削年剪命,雖知損生危命之源,仍不肯加以限制。追至腰僂目短,形容枯槁,詎知腦力虧耗,記憶退則思路不張,根蒂無由滋榮。精神衰,則職責難盡。是故修道人首先保精固腎,實則留陽鎖命耳。

昔吾師了空曰:『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故舌尖倒頂上齶,真氣聚於祖竅之前。眼常觀此竅,耳常逆聽此竅,舌常頂此竅,運用思維,念念不離此竅,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竅,一轉瞬間,亦不可忘卻此竅。憾然心清氣爽,浩然氣暢身壯,寂然無思無慮,豁然知空不空。瞭然悟性。真性功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忽有一點真陽,從中而發出,此為玄關現矣。

故我師南無派敲蹺道人曰:『玄關無定位,黃庭一路為玄關。』若不舌頂天池穴,而黃庭先天真一之氣泄矣。如果不知上齶部位,可至補牙館參觀,石膏上牙模形深陷處一○是也。如不頂住上齶,真氣不能下降丹田。此是真人行吸呼氣之法也。」

樂善堂坤生玄潤姑劉葛氏仲芳問曰:「弟子正在參禪打坐之時,手腳恍惚亂動,身似向前撲倒,猛吃一驚之狀。叩師揩明,感受何病?」

千峰老人答曰:「此是意念未歸中,而舌亦未頂上齶之故,即生此怪狀。速將意歸中,此柄立消。如見一切景象,俱是幻境,只是意念歸中,壞景自除。」

舌頂上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上圖中應為4之兩邊),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鍊之關竅。其竅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腦,為神炁會聚之所,其竅不閉,則漏神漏炁,修鍊家言「口開神炁散」,即是此義。故須舌尖反卷,上封此竅,抿口合齒,保養神炁。神炁相抱,則津液易滋,隨口咽下,灌溉五臟,如同嬰兒哺乳之狀。另外,舌頂上齶,還有接通任督二脈的作用,丹道術語稱為「上鵲橋」。還丹之時,大丹亦從此竅降下,倘不接通,則易外漏鼻竅而走失,謂之「玉柱雙垂」,毀人性命,不可不慎。

還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講的:

我看到有人說:正確的舌抵上齶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3。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竅(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即用舌頭沿上齶至無骨坑凹那裡的那地方?但是這地方靠近喉嚨,舌頭頂那裡的話又彎的厲害?舌頭髮酸的很?

但是我又看到有人說小議舌抵上齶

舌抵上齶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氣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氣功修鍊中有重要作用。

氣功修鍊,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故舌抵上齶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任脈經穴,下起於會陰,上終於承漿(位於下頦唇溝的中點);督脈經穴,下起於長強而上止於齦交(位於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舌抵上齶,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將舌抵上齶形象地稱為」搭鵲橋」。那麼舌抵上齶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並非是有意地將舌頭捲起抵住上齶,否則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齶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而絕不可將舌頭翹起用力抵住上齶。位置1或者2者取其中,頂在圖中位置2的地方?

正確答案:舌頂上齶,我查閱了很多書和資料,有一本叫「八寶硬氣功」的書有談到怎麼「舌頂上齶」,具體內容如下: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恰在靠近上牙根處.

但一本道教典籍介紹是舌尖頂在硬齶和軟齶之間。說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故上齶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內寸許凹陷處,口念「而」字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舌頂上齶,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鍊之關竅。在位置3前面的硬骨處2邊有2個小孔,用你舌頭點到硬骨後,舔下2邊,2個洞吧,還是軟骨(或說無骨之凹處),所以可以確認該頂這位置為正確。

一般各家功法,多半是講舌「抵」上顎,有的說舌尖輕輕抵住上齒齦。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接通任督二脈,同時產生津液。從我的實證效益看,舌尖如果輕抵上顎或抵住上齒齦,口生津液的效果並不明顯。查有關史料,則是講:「舌柱上顎」,並強調「漸塞喉嚨一竅」,意為舌頭與上顎接觸的過程中,要像一根柱子擎住上顎,並且舌尖要逐漸向軟齶的盡頭,接近喉嚨的部位移動,最後定在此處。用此法修鍊,雖然開始舌頭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適應了,而且津液可以比較明顯地出現。

同時我也得到已通任督的朋友說舌頭自然 放鬆就行,等練出了氣通任督?? 到時會有股力量把舌頭吸上去。所以我認為一開始的話也可以頂位置1,雖然津液沒正確位置來的多,等以後到通任督自然就會頂到正確的位置了。

大醫排行榜交流群,眾多大醫高手,趕快加入!

有問題諮詢如下微信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不孕不育的七個命理原因
三個民間禁忌,第一個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