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夕陽殘照,冷雨荒冢,一世繁華都化作了黃土一堆,枯骨一把,……這,大約是現世人生的必然歸宿。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

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01中國人的「死亡」觀

在唯物論哲學看來,人活著時,血液流動,呼吸暢通,血液與呼吸把身體需要的養份與新鮮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獲得了這些養料後,身體器官就如工廠般開始了運轉,大腦有了意識,身體有了感覺,肌肉有了力量……

當人死後,呼吸消失,血流停止,意識消散,人體機能化為無有,鮮活的肉體就變成了一堆終將被分解掉的腐肉與壞血,即人死如燈滅。

與唯物論不同,佛教在生死問題上持「輪迴」觀。

佛教認為,人在現世的一切所思所為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業力」,在業力推動下,人死後仍然會以某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存在著(比如,在藏密宗中,這種存在叫「中陰」),並在業力的推動下,「中陰」投胎轉世,實現輪迴。

基於這種觀念,佛教提出了「因果報應、活佛轉世(藏密宗持此說)、涅槃超脫輪迴」等理論:

行善積德就會形成巨大的正向業力,在正向業力支配下,人死後就會轉世成有福之人,甚至天神;否則,作惡害人就會形成某種巨大的墮落性業力,在它的支配下,壞人就會墮落於地Y、餓G、牲畜等三惡道,大約這就是佛典所謂的「因果報應論」的主要內容;

藏密認為,精進修行之佛教大德如果沒有達到涅槃境界,也會經「中陰」投胎轉世,所以,用一種特有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這個大德的轉世靈童,大約這就是藏密所謂的「活佛轉世論」;

佛教認為,受輪迴束縛的一切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之苦,即使天神也不例外,所以解脫煩惱的最究竟途徑是「跳出輪迴」,達到某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大約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涅槃超脫輪迴論」。

與唯物論、佛教都不相同,孔子對死亡有一種獨特的態度,叫「存而不論」:

用《論語》的原話來說,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語怪力亂神」「祭如在」……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面對死亡最好的態度應該是:

活好現世,把握當下,儘力完成做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人生的全部意義與價值;至於死後如何?雖然這是一個問題,卻是一個現世不用考慮的問題,只需要對死亡保持敬畏,尤其要保持一種探究與體驗的態度即可。

孔子的這一態度對中國人影響甚巨,幫助無數國人克服了死亡恐懼,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數中國人對死亡仍持這樣的態度。

02「死亡觀」是信仰,不是科學

面對三種不同的觀念,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哪種是真理?哪種對?哪種錯?

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水火不相容的前兩種觀念(「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都難稱為信實科學的理論,它們各自都有較為合理的證據,但也有解釋不了的地方。

比如,貌似科學信實的「人死如燈滅」論,其實也有許多解釋不了的問題:

比如,「百慕大三角」問題,高僧火化後為什麼會出現礦物性質的舍利子?癔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有些所謂的活佛能治得了這種病?甚至人類的起源問題(真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嗎?現在許多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至少這是一個還沒有被證實的學術構想,既然是學術構想就有被推翻的可能)等。

西哲康德曾言,科學必須經受理性的檢驗,但信仰不需要,信仰是一種個人性的實踐理性。

也就是說,面對信仰,我們無須用科學來求證,只要你相信它,並且它能夠解決你的實際問題,這就夠了,大約這就叫「信仰無爭辯」!

據此,我們認為,對於「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我們更應該把它們看成一種信仰,而不應看成科學性結論。

也就是說,對於死亡的態度、死後的情形,我們似乎無須過份爭辯,也無須理性探討,我們似乎應該根據個人的信仰、受教育程度、經歷以及文化傳統來選擇一種立場,選擇一種態度,

並且相信它,讓它陪伴我們渡過親人和自己終究要面對的死亡,以使我們更坦然、更從容也更有尊嚴地接受死亡。似乎這就足夠了,而不是非得要用理性判斷出個對錯來!

依此來看,對於受過嚴格理性思維訓練的、有著遠大濟世情懷的科學家、知識分子,似乎可以持有堅定的「人死如燈滅」觀。

持有這種生死觀,雖然面對死亡時難免痛苦不舍,但至少可以激勵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盡量做出無限的貢獻」。

對於虔誠的佛教徒或在家居士來說,完全可以堅定相信「人生有輪迴」。

持有這種生死觀,一來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二來可以激勵自己在現世做好人、行善事。

對於宗教情懷淡泊的普通人來說,不妨持有我們的文化聖人——孔子的態度:過好現世的每一天,至於死後如何?只抱著敬畏式、嘗試式、探究式態度去體驗它,就像開啟一段新的征程一般!

這樣的死亡態度,一來可以激勵我們熱愛生命,過好當下,勇擔人生責任,二來可以有效克服死亡恐懼:

這是因為孔子告訴我們,或許死亡是另一種開始,至少它是一種值得我們體驗和探究的事情,而不一定是一種絕對的虛無與無底的黑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