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0後比90後少了4700萬?背後的真相一定要知道

00後比90後少了4700萬?背後的真相一定要知道


  文章來源:科普中國


  本文專家:馬小紅,北京市委黨校北京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今天又是一個節日。只不過,這個節日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世界人口日!


  你可能覺得人口的多少與自己並無多大關係,但是,最近一條關於人口統計的數據圖卻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該數據圖顯示,我國80後、90後、00後、10後的人數,每一年代都比上一年代快速下降。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點是:00後比90後少了4700萬!


  人口負增長真的要來了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人口這個話題。


  00後新生人口在銳減?人口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應該說,人口趨勢下降的判斷是對的。


  從圖1的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圖可以看出,1980年代是出生高峰,90、00和10年代出生人數持續下降。其中,90後明顯少於80後,00後也明顯少於90後。但具體少的數量尚無標準答案,受到統計口徑不一和出生登記不準等問題的影響。



  用2010年人口普查10-19歲人口減去0-9歲人口的方法計算以上數值,得到2838萬,加上死亡因素,00後比90後少3000萬左右比較靠譜,可能沒有高到4700萬。


  2027年真的會迎來人口負增長嗎?

  中國進入負增長社會是肯定的,具體時間點看法不一。


  中國人口為什麼一定會出現負增長?首先要理解人口學的兩個概念。


  一是總和生育率。


  總和生育率(簡稱TFR),是最有代表性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育水平的指標,也指一個家庭的孩子數。


  人口學研究發現,TFR=2.1為更替水平,也就是上一代和下一代數量基本相等,如果長期保持這一水平,人口規模會保持穩定。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總和生育率在5以上,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家庭多子女的現象。


  另一個是人口慣性。


  是指人口發展勢頭積累的一種能量。


  如果總和生育率持續高於2.1,人口會穩定增長,積累正慣性;如果總和生育率持續低於2.1,會積累負慣性,待正慣性釋放完之後,負慣性會持續發揮作用,一個國家會長期陷於負增長。


  我國1990年代以來,已持續近30年,總和生育率低於2.1(見圖2,紅線為2.1水平),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圖2:1950-201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TFR),資料來源:根據歷年總和生育率數據繪製

圖2:1950-201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TFR),資料來源:根據歷年總和生育率數據繪製


  之前學者判斷,大約在二三十年代中期中國人口達到頂峰,之後為長期負增長。最近的研究則不約而同地判斷中國人口在2026或2027年達到高峰。


  人口負增長有哪些影響因素?


  人口學有一個著名的人口平衡方程,即年末總人口=年初總人口數+(全年出生人數-全年死亡人數)+(全年遷入人數-全年遷出人數)。


  從這個方程可以看出,人口數量主要受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的影響。


  考慮到我國的死亡率比較穩定,遷入遷出影響較小,所以中國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出生人口下降,而出生率下降是由於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下降引起的。


  現有的育齡群體從生育的角度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想生娃但生不了,第二類是不想生或不想多生。



  第一類表現為近年來我國不孕不育率持續上升,大城市將近15%的家庭存在這個問題;第二類表現為生育意願不高。


  影響生育意願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孩子養育成本高昂、受教育年限提高導致晚婚晚育、女性自主獨立性增強帶來未婚比例升高、結婚生子不再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生育文化轉變等。

  中國這麼多人口,為什麼還要擔心人口減少?


  中國是人口大國,目前人口總量世界第一。但主要的憂慮在人口結構,尤其是年齡結構上。


  人口撫養比指非勞動年齡人口數(0-14歲少兒人口+65歲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數(15-64歲人口)之比,用百分數表示,代表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該係數越小,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撫養負擔越輕。人口學把總撫養比在50%以下稱為「低撫養比」,研究表明,低撫養比時期是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時代」,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會提供「人口紅利」。


圖3:1950-2050年中國少兒、老年和總撫養比趨勢

圖3:1950-2050年中國少兒、老年和總撫養比趨勢


  從圖3中可以看出,1990年左右我國總撫養比開始低於50%,進入「人口紅利期」,到2030年左右,「人口紅利期」將會結束。


  目前存在的勞動力成本提高、招工難等都是這一趨勢的直接反應。長期的低生育會帶來少子老齡化現象,老齡化的問題是中國長期要面臨的一個難題。


  我國應該如何應對人口減少?


  高度重視、但不至於恐慌。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倡導大家按政策生育。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力產出效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口再生產不同於物質再生產,對它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而要站在戰略高度,進行長遠規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1/2期結果積極
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善於預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