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熱門 > 被時代拋下的「酒王」

被時代拋下的「酒王」

眾所周知,白酒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符號。但很少有人能意識到,時代主題變化,會成為白酒行業一切興衰起落的主線。

毫無疑問,當下最適應時代主旋律的白酒是茅台。但在三十多年前,汾酒才是當之無愧的白酒之王。

1987年,汾酒廠實現利稅8830萬,是五糧液的4倍,茅台的6倍。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表示「全國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廠。

在時代變化中,白酒品牌的崛起和隕落,是一個極其複雜且漫長的演化過程。

很多人把茅台的成功簡單歸結為偶然的歷史原因。但他們忽視的是,與清香型、濃香型白酒相比,醬香酒在製造工藝和周期上,更為複雜。

縱觀全球名酒,但凡能邁入高端市場的,都是時間的朋友。換句話說,相對複雜的工藝,也為茅台品牌的塑造打下基礎。

與茅台相比,汾酒所代表的的清香型白酒,具有出酒率高、發酵時間短、基酒品質難保障等特點,天然不符合高端白酒的氣質。

同時,在歷史節點上一次次的錯誤選擇,讓本就天賦不如茅台、五糧液的汾酒,最終在時代的競爭中敗落下來。

/ 01 /

汾酒還是「大哥」

現在一說白酒,大家都會想到茅台(SH:600519)、五糧液(SZ:000858),甚至二鍋頭。但很少人會想到汾酒(SH:600809)。

這也不奇怪。從業績上看,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級別。2019年汾酒的凈利潤只有19.4億元,不到茅台凈利潤的二十分之一。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前可不是這幅光景。1987年,汾酒廠實現利稅8830萬,是五糧液的4倍,茅台的6倍。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表示「全國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廠。

汾酒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年,白酒價格還沒完全放開。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劍南春等白酒,價格相差無幾。當時的現狀是,誰能率先擴大規模,誰就能稱王。

而汾酒的清香型白酒有出酒率高、生產周期短等優勢,能用最少的原材料,在短時間快速擴大產能。

最典型的例子,在擴產能過程中,當時汾酒的員工只用了平常用時的五分之一,就完成了預定的工作量。汾酒的產量也由1985年的8000噸,提高到1988年的1萬噸。

汾酒邁入產能1萬大關那年,白酒行業發生了變革。

當時,改革開放已經行至第十個年頭,終於輪到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卻又極為關鍵的價格改革。隨著價格「闖關」開始,國家也放開了十三種名酒的銷售價格。

回頭來看,這個政策徹底改變了過去白酒行業以量取勝的格局。

從此之後,「價格」開始登台做主角。價格的起伏決定著酒企市值的漲落,背後是品牌的競爭。「高端化」也成為近代白酒行業發展的最大主線。

於汾酒而言,曾經賴以自豪的產量,也成為其走向新時代最大的包袱,並為今後公司的衰退埋下伏筆。

/ 02 /

清香酒的品牌故事不好講

白酒的品牌有多重要?給你們說兩個事實。

據統計局披露的數據,2019年茅台收入占行業收入約15%,利潤總額占行業約47%。一家公司賺了半個行業的利潤。

眾所周知,白酒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但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在周期中面臨的處境可不大一樣。

以下行周期為例,擁有名酒的酒企最多降價,就可以維持原來的份額。但名酒降價會極大擠壓中低端酒企的生存空間,讓其經營都會存在困難。

說白了,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本質上是兩個生意。一個主打社交場景,賺取的是品牌溢價。另一個只是快消品,賺取的是「辛苦錢」。

誰都知道白酒要講品牌。但品牌的樹立,又是一個複雜過程,涉及歷史背景、廣告宣傳、產品質量等多個維度。茅台的成功,固然有偶然的歷史原因,但也與自身的稟賦和努力不無關係。

而作為清香型的汾酒,卻在品牌塑造上存在天然的劣勢。

從發酵周期看,清香型白酒的發酵周期通常不超過1個月,而濃香型白酒的發酵周期最少3個月,醬香型白酒發酵周期最長,需要近1年時間。

從產量看,清香型白酒1至2斤糧食可以出一斤酒,而濃香型和醬香型白酒每產出一斤酒,分別需要2-3斤和5斤糧食。

更重要的是陳釀。縱觀全球名酒,但凡能邁入高端市場的,都是時間的朋友。

就拿白蘭地來說,其需要貯藏很長的時間,且時間越長,酒質越好,最佳的陳年時間是20~40年。蘇格蘭威士忌也只有陳釀七年至八年的酒,才能成為成品酒。

與其他白酒相比,清香型的窖藏時間最短,只需幾個月。而濃香型白酒的窖藏時間一般1年至2年,醬香型白酒醬藏時間則在3年左右。出酒率最少、生產周期最長的茅台,長期存放酒質會越來越好,濃香和清香就會相對差一點。

至少從釀造工藝上,與濃香酒、醬香酒相比,汾酒講故事的難度就大了許多。

加上80年代汾酒為了快速做大規模,銷量也佔到白酒行業的一半以上,使其缺少了名酒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走向高端的難度。

除了汾酒釀造工藝在講高端品牌故事,不佔優勢之外,品牌定位以及品牌宣傳上,做出的錯誤決定,也是公司跌落鐵王座的重要原因。

/ 03 /

名酒,何來大眾一說?

80、90年代,當白酒行業放開價格管制後,各大名酒紛紛開始提價。據不完全統計,80年至90年茅台價格提高了超過20倍,到達200元/瓶左右。

而汾酒卻定位「老百姓可以喝的起的大眾名酒」,價格漲幅相當有限。失去了最好的提價時機,也為其未來進一步衰退埋下了伏筆。

某種程度上說,大眾名酒這說法本來就是悖論。既是名酒,只能是少部分人可以消費的。大家都可以消費的起,又怎麼可以稱得上是名酒呢?

在這樣的品牌定位下,久而久之汾酒在消費者心中的名酒地位也就下降了。

除了品牌定位錯誤外,產品線混亂也是汾酒品牌價值被稀釋的重要原因之一。

汾酒在98年山西毒酒危機受到衝擊後,收入由97年的4.5億元下降至2.5億元,接近腰斬;凈利潤更是由5170萬元,下降至505.6萬元,降幅超過90%。

為了快速恢復增長,汾酒開啟了貼牌經營模式。據國盛證券數據披露,2002-2007年公司採用工商聯合開發模式大力開發中高端品牌,聯合開發品牌數量一度超過1000種。

換句話說,經銷商打著汾酒的牌子,賣著不知道哪來的白酒。

隨之帶來的結果就是,一些合作開發商為了謀利,開始出售假酒。根據2008年《山西青年報》的公開報道,山西假酒案中有三分之一和汾酒本身有關。

更重要的是,眼花繚亂的子品牌,消費者很難分清哪款酒是真正的汾酒,哪款又是經銷商合作開發的。這也嚴重稀釋了汾酒自身的品牌價值。

這樣的「悲劇」,也同樣在五糧液身上發生過。

2000年後,時任五糧液董事長的王國春為了快速做大規模,採取貼牌合作開發的模式,結果和汾酒一樣,開發酒酒質沒法保證,而開發酒也打著五糧液旗號,導致消費者對五糧液產品識別度降低,公司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最終在與茅台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淪為白酒老二。

說到底,酒企們始終沒有搞清楚一件事情:品牌溢價永遠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礎上。任何簡單粗暴的變現方式,最終都會反噬品牌價值。

過去,人們總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到天時、地利、人和。白酒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說,茅台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的結果。那汾酒可能就是反面的典型。

一次次歷史節點的錯誤選擇,加上自身稟賦本就不如茅台、五糧液,汾酒的衰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文 | 鄭阿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