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明朝念西居士王肯堂先用甘寒葯止血,後用補氣養血治吐血前後案

明朝念西居士王肯堂先用甘寒葯止血,後用補氣養血治吐血前後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王肯堂(約1552—1638年),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1579年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後被降職,引疾歸。1606年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代表作:《證治準繩》。

【醫案】

王肯堂先用甘寒葯止血,後用補氣養血治吐血前後案

按全治一婦。

吐血傾盆,數日不止,目閉神昏,面赤肢軟,息粗難卧,脈左沉右洪,重按幸尚有根。

此鬱火久蒸,肺胃復緣暑熱外逼傷及陽絡,致血海不斂,危在頃刻。

因思止血諸葯,若寒者多投之必嘔,乃變通成法。

先用甘寒,冀其入胃清上,血止再商。

二帖血止,亦創見也。

服後夜寐甚安,血止神清,惟神倦懶言,奄奄一息,脈雖稍平,右愈浮大無力,此血去太多,恐延虛脫之患。

經雲:血脫者益其氣,遂師其意。

用人蔘,黃芪,歸身,懷山藥,茯苓,大麥冬,蒸北五味,和入甘蔗汁、梨汁、藕汁。

服三帖,食進神健而瘳。

本案引自(《王肯堂醫論》)

【評析】

本案吐血傾盆,數日不止,先用甘寒之品,二帖血止但神倦懶言,奄奄一息,脈浮大無力。王氏依據血脫者益其氣,選用人蔘、黃芪、當歸大補其氣,山藥、茯苓健牌,麥冬、五味養陰,並配甘蔗汁、梨汁、藕汁主治吐血,頗為精當。

【吐血簡介】

吐血是血從胃中經口吐出或嘔出,血色多暗紅,多夾有食物殘渣,並常伴脘脅脹悶疼痛的病症。多因胃中熾熱,或肝鬱化火,脈絡瘀滯,逆乘於胃,陽絡損傷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氣虛寒、血失統攝而致吐血。吐血又稱嘔血,古代曾將有聲者稱為嘔血,無聲者稱為吐血,但實際上吐血與嘔血,不易區別,故一般統稱為吐血。吐血主要見於西醫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最多見。其次亦見於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症等病症,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應激性潰瘍等引起的吐血。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及健康知識,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如需問診,可點擊主頁快問中醫,按步驟詳細描述病情,並拍一張舌面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脫 的精彩文章:

陽普醫療:公司全自動真空采血脫蓋機是國內唯一取得醫療器械三類註冊證的脫蓋機產品 近期訂單數量大幅增加
心臟好不好,看腿就知道?腿部腫脹消不掉,警惕這3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