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受夠了!JK羅琳等150位名人抵制網上一言不合就開撕,然而……

受夠了!JK羅琳等150位名人抵制網上一言不合就開撕,然而……

微信的規則進行了調整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點「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才能繼續跟大家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啦~

這兩天,左右兩派的歐美知識分子們難得出現團結。

包括JK羅琳、《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午夜之子》作者薩爾曼?魯西迪在內的150位歐美學者、作家和記者,在哈潑斯雜誌上發表聯名公開信,呼籲所有人停止擠壓現已不多的自由言論空間。

「我們的文化機構已經到了面臨審判的時刻。有關種族和社會正義的抗議活動正領導這一場早該發生的改革,希望能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平等和包容。

但是,這場審判也強加了一套新的道德準則和政治承諾。這套新的規則會減少我們公開討論的空間,和對彼此差異的容忍度,最終,將達到一種意識形態上的完全一致。

現在,自由地交流信息和想法的空間正一天天縮小。我們的社會瀰漫著審察:對反對意見的不容忍,崇尚公開羞辱和排斥,盲目地用道德準則解決複雜政治問題的傾向……這令人窒息的氛圍,終將傷害我們每一個人。」

這150名學者說的,是來自民間,尤其是社交網站上對言論自由的擠壓,對異見的打擊。

用外網上更流行的一個詞,這叫「cancel culture」,即「抵制文化」

抵制文化,指的是人們對一個人的言行感到不滿後,通過佔領評論區,集體刷差評,要求作品下架、要求公司辭退,要求禁止出版等,讓對方失去能發揮影響力的平台。一旦民意洶湧,很多公司和機構會聽從網民的意見。被抵制者輕則損失錢,重則職業生涯斷送。

之前,我們寫過羅琳因為發了幾條推特,被人們指責為「恐跨」(對跨性別群體不友好)。事情發生後,曾經的演員朋友們公開指責她,粉絲們宣布開除她的「作者籍」,兩大元老級哈迷網站和她劃清界線,不再發羅琳相關的信息。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抵制。

(斜角巷和麻瓜網宣布不再發羅琳新聞和照片)

那麼,歐美的這個抵制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它是一把火從演藝圈燒來的。

2017年,在好萊塢大佬韋恩斯坦的性侵醜聞曝光後,越來越多的明星、製片人被扒出性侵、性騷擾,甚至是戀童癖。每過幾周就有明星被曝光,因為離受到法律制裁還有一段時間,網民們會自發抵制他們的作品,讓他們無戲可演,無片可上。

這個時候的抵制文化,還是比較理智的,懲罰得當。但和世間很多事情一樣,群情激憤之後容易做過頭,走到極端後,只剩下簡單的黑白判斷。

在公開信中,學者們批評的,就是目前的抵制文化中常出現的「懲罰過重」的情況。很多時候,一兩句話,一條推特,就可以毀掉別人的整個職業。

演藝圈中,喜劇明星Roseanne Barr就是因為一條推特被毀的典型例子。

2018年5月,Barr刷推特時看到有博主在發維基解密的料,裡面說CIA在奧巴馬時期一直秘密監視法國政府。有人評論,「Jarrett (奧巴馬的前助手)肯定幫忙掩蓋了很多東西。」

Barr覺得這個說法不可理喻,回復道,「(她是)穆斯林兄弟會和猩猩星球生的baby。」

事後,Barr解釋自己的本意是想將電影《猿猩崛起》和現實中的政治做比較,並不是指Jarrett長得像猩猩。但沒想到,因為Jarrett的曾祖父是黑人(Barr說她之前不知道),一時間,網民們湧進Barr的推特,指責她是種族歧視。

(Valerie Jarrett)

僅半天時間,ABC電視台就取消了Barr主演的喜劇節目。這部從1988年開始演的老劇被無期限停止,Barr從倍受喜愛的喜劇演員,變成人人喊打的種族歧視者。

斯嘉麗·約翰遜也被抵制過。

在一次採訪中,斯嘉麗談到演員的特質,認為「作為一名演員,我應該被允許扮演任何人,任何樹木,任何動物。因為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工作的要求。」

這句話被人們解讀為她要搶少數群體的角色,是在濫用自己的「白人特權」。在2015年,斯嘉麗曾因飾演《攻殼機動隊》中的素子(亞裔外形的機器人)而被批評,後來又在電影《Rub&Tug》中競演變性人一角,飽受爭議。人們認為這個角色是屬於跨性別演員的。

因為批評聲浪太大,之後斯嘉麗不得不退出《Rub&Tug》劇組。

有時,演員們遭遇的抵制可能源於多年前的行為。

2019年,喜劇演員Sarah Silverman說,自己因為12年前一張「扮黑臉」的劇照,失去了一個寶貴的電影角色。

在12年前的喜劇節目《莎拉·西爾弗曼計劃》中,Sarah扮演一個從自己視角看待種族歧視的人。在那集,她塗上黑臉,告訴非裔美國人教堂的會眾,「今天,我就是黑人。」,「我想看看,是當黑人更難,還是當猶太人更難。」

雖然節目本身是講種族歧視,但是「塗黑臉」是西方社會的大忌。電影製片方看到那集的劇照後,當天晚上11點把她開除齣劇組。Sarah解釋是當年太愚蠢,但結果無可挽回。

除了演藝明星外,其他名人也會被瞄準,很多時候,只是一句無心之語。

加拿大的傳奇曲棍球教練和體育廣播員Don Cherry,在一檔常駐節目中翻了車。

在節目中,Don報怨他很少在加拿大看到移民們戴紅色罌粟花針,而這種花針是用來悼念死去的加拿大士兵的。

「你們這些人,你們說你們熱愛我們的生活方式,熱愛我們的牛奶和蜂,那花點錢買花針不難吧?……這些人為你在加拿大享有的美好生活付出了代價,他們付出的是最大的代價。」

因為把移民稱為「你們這些人」(you people),觀眾們批評Don的價值觀有問題。很快,加拿大第一體育網Sportsnet宣布不再和Don合作,並說他的評論「不代表我們的價值觀或我們的立場」。

捍衛言論自由的編輯和記者們也常遇到這種事。

6月3日,在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後不久,《紐約時報》發表了參議員Tom Cotton的專欄文章,內容是Cotton呼籲在美國主要城市部署聯邦部隊,抵抗騷亂。標題取得比較聳動,叫《派軍隊上》。

在文章發表後,紐約時報內部的員工公開批評編輯委員會怎麼能發表這篇東西,稱它是「法西斯寫的」。幾十個員工在推特上說,這篇文章會讓公司的黑人員工們陷入危險。來自媒體同行和網民的批評更是排山倒海。

這篇文章的觀點確實很荒謬,但作者Cotton本人沒有任何事,是負責專欄的編輯James Bennet被炒了。

事情發生後,紐約時報內部很緊張。新上任的總編在公司文件中寫道,如果任何人看到「任何新聞、社論、頭條、社交帖子和照片時有感到一絲絲的不太對勁」,都要立刻上報給她,馬上處理。

6月6日,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費城詢問報》的執行編輯上。那天,報紙上有篇文章的標題為《建築也很重要》,被認為是嘲諷「黑人的命也很重要」運動,編輯馬上被炒魷魚。

同一周,記者Lee Fang被同事舉報種族歧視,理由是他發的一段採訪視頻中,有民眾說了一句話,「為什麼只有一個白人取了黑人的命後,黑人的命才變得重要起來?」同事認為讓這句話在採訪視頻中出現,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了。為了保住他的工作,Fang後來做了一次公開道歉。

甚至,以激進觀點而出名的時評員也無法倖免。

專欄作家Andrew Sullivan在推特上說,他在《紐約雜誌》上頗受歡迎的專欄將暫時消失,沒說理由。熟悉他的人說,是因為編輯部不想讓他發表對暴亂和搶劫的看法。對這點,作家和雜誌都沒否認。下一周,他的專欄文章標題就是《公開討論仍有空間嗎?》。

(作家:"我這周沒專欄了。"? 網民:"好消息哎")

自由派作家會被挑刺,保守派就更無法避免了。

2018年,《大西洋月刊》的編輯Jeffrey Goldberg把保守派作家Kevin Williamson召到雜誌社工作。編輯清楚他的保守派觀點,也明白和雜誌社裡大部分員工的觀點不相符,但他很感興趣,覺得雜誌需要多樣化。

Kevin知道他很可能被炒掉,但沒想到那麼快。在他去大西洋沒多久,推特上就出現了一個tag,叫「#把Kevin炒了」。有人挖墳挖出Kevin曾經說的一個關於反墮胎的笑話,之後又找出來他曾經做的一個播客。他在裡面說,如果墮胎是謀殺的話,那麼做墮胎手術的人應該被判謀殺罪。

一時間,多家自由派的媒體抨擊他的觀點,暢銷書作家Jessica Valenti直接對編輯喊話,「你們僱傭這個人,是《大西洋月刊》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女人們面對的恐嚇和威脅,無論有多糟,都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Kevin自然被解僱了,雖然他還沒寫東西。

(被炒魷魚後,其他媒體發來賀電)

抵制文化也威脅到了校園。

弗洛伊德事件後,因為警暴頻發,人們開始呼籲降低警方的預算,把錢給醫療機構和學校。芝加哥大學的宏觀經濟學教授Harald Uhlig發了幾條推特,質疑這種做法,認為這可能會更糟。

Uhlig對降低警方預算的憂慮,可能來自他住在芝加哥,而芝加哥是美國暴力犯罪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雖然推特上沒說什麼內容,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Paul Krugman和密歇根大學教授Justin Wolfers認為,Uhlig根本沒有經濟學知識,已經不配當教授了。他們在推特上組織網民們向芝加哥大學施壓,要求解僱Uhlig。過了幾天,芝加哥大學屈服了,之後,Uhlig也被《政治經濟學雜誌》免去編輯一職。

美國的青少年小說也是抵制文化的重災區。

去年,華裔作家Wen Zhao的幻想小說《血腥繼承人》,因為被認為種族歧視而取消出版。

這部純幻想小說中描繪了一個帝國,他們奴役「魔法族」來統治,而這種奴役並不是靠膚色來區分的。很多網民認為,Zhao關於奴隸制度的敘述是抹去了非裔美國人的特殊經歷。並且,書中還有一個場景,是描寫一個黑人奴隸女孩死在白人的懷抱中,她還是自我犧牲死掉的。這個描寫被認為非常不合適。

網民的攻擊出現後,Zhao在推特上向所有人致歉,並將6月的出版計劃取消。

有意思的是,在攻擊Zhao的人中,有一個是她的同行,青年作家Kosoko Jackson。他在Zhao的小說被抵制後不久,自己也被抵制了。

他的首本青年小說《狼的地方》,講述了一個黑人男孩在戰爭中愛上了另一個男孩的故事。因為作家本人也是黑人和同性戀,所以一開始評價很好。

但是,書中描寫了穆斯林,加上故事又是在科索沃戰爭的背景下發生的,有人在書評網站寫長評,說Jackson對兩者明明一無所知,寫得還這麼自以為是。這篇書評吸引了150多條評論,很多人表示有同感,之後戰火燒到了推特,人們的怒氣越來越大,攻擊Jackson(雖然大部分人根本沒看過他的小說)。最後,Jackson公開道歉,並延期小說的正式出版時間。

有時候,抵制文化甚至會波及普通人。

28歲的David Shor是一個數據分析師。5月28日,他在推特上轉推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Omar Wasow的論文。那篇論文通過分析60年代的公眾輿論和選情,發現暴力的抗議會導致民主黨選票減少,而非暴力的抗議會讓選票增加。

雖然Shor只是簡單描述了論文結論,但激起了網民們的怒火(因為當時的抗議大部分都比較暴力),過了幾天,公司把Shor開除了。

(害Shor失掉工作的推特)

作家寫不了書,編輯出不了文,普通人被炒魷魚……這些,都是抵制文化的惡果。

在簽公開信的150個作家學者中,有的像羅琳那樣被攻擊過,有的雖還沒被攻擊,但也受不了當前戰戰兢兢的環境,不得不出來呼喊。

記者Anne Applebaum說,她簽字是為了給大學和機構們更多的勇氣,讓它們不要因為推特的噴子們,而給教授們不公正的待遇。

《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認為,當前的環境已經損害到了作家的創作自由。作家是需要有試錯空間的,但現在的網民們更喜歡挑刺。

從左派到右派,此次簽字的學者們橫跨了所有的政治譜系,可謂一次大團結。

不過,公開信發出去不久,出現了一件頗具諷刺意味的事。

跨性別作家Jennifer Boylan原本在公開信上籤了字,但知道羅琳也簽了以後,她就退出了。

為啥?

因為她抵制羅琳。

ref:

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pazz9g/louis-ck-cancelled-by-everyon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sep/15/andrew-yang-snl-comedian-racist-comment

https://www.cnn.com/2019/07/14/entertainment/scarlett-johansson-interview-trnd/index.html

https://www.flare.com/celebrity/scarlett-johansson-woody-allen/

https://www.cnn.com/2019/08/12/entertainment/sarah-silverman-blackface-scli-intl/index.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ennet_(journalist)

https://world.wng.org/2020/06/when_cancel_culture_comes_to_newsroom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3/08/opinion/teen-fiction-and-the-perils-of-cancel-culture.html

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book-news/article/79392-sourcebooks-cancels-kosoko-jackson-s-ya-debut.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under-review/in-ya-where-is-the-line-between-criticism-and-cancel-culture

--------------------------------------

92203_linn:抵制抵制文化

漫引江山作更衣:不可能停止的,沒這玩意杠精怎麼找存在感

wang甜甜的戀愛什麼時候輪到我:看來人類都差不多啊

人間可太值得了:看來這玩意是世界性問題啊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疫後調理

強身健體

各位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

事兒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

希望大家多多點擊「在看

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與大家繼續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泰國「骷髏鱷魚」:骨瘦如柴毫無食慾…居然又是人類惹的禍!
嗜酒成性的印度猴子上街襲擊造成1死250傷!如今被判了「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