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清微、神霄雷法的興起與起源!

道教清微、神霄雷法的興起與起源!

雷法是道教在探索天人奧妙中,掌握的以人力而影響天氣變化等與人類生產生活,健康否泰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是道人在長期修鍊過程中體悟天地法則與個體生命法則相通相合而創造的一種濟世方法。代表著道法的最高成就。其以虛化實,祈晴禱雨如反掌的神奇,至今仍是芸芸眾生難以企及的。

雷法在唐代興起後,經過無數的實踐,愈加完備,法驗道顯。宋元之際神霄雷法、清微雷先後傳入武當山。張守清集其大成,使雷法名揚天下。武當山成為雷法研究,習煉,傳播的中心。一改武當山千年隱修不顯的隱世獨修之風。形成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內勤丹功外用雷法的武當道。推動武當山迅速崛起,冠於五岳之上,列於三山符籙之宗。興盛至今。

雷法淵源久遠,其法至簡至易至驗,施一法而萬法皆驗者,唯雷法而矣。雷法長期混雜於眾術之中,迨唐始獨樹一幟,成二家之長,即清微、神霄兩家。清微、神霄獨習雷法,「開雷霆機緘之妙;包羅萬匯,總統眾靈。」

其法以炁相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凡炁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

信手拈來便可呼風役雷,伏魔降妖,祈晴禱雨、禳災祈福、治病祛瘟、解結度亡、續嗣添丁,功用無量。

雷法興盛於宋、元,明、清尤枝葉蔓延,代有高明。得其傳者,修之於內,則遂成至寶,得為至人;施之於外,則和天安地,福國裕民。

武當清微雷法宗源於唐代廣西祖舒元君。《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載:元君姓祖,諱舒,又名遂道,字肪仲。唐廣西零陵永州祈陽縣人,月孛化身,九月九日生。面黎黑色,大圓眼,露齒,頭髮髼鬆,插竹節釵。手足黑而有毫,身長七尺,壽一百三十二歲。幼存節操,生而神靈。厲志修真,父母莫能禁之,遂徧游名山,師事許真君、鄭真人、靈光聖母。一日於西京清虛洞神化溪遇太玄夫人降於溪濱,又從而師之。

蒙與俱至洞中凡數日,變現男女,歷試諸難,終無怠志,乃授以元始大道。俾乘枯木,順流隨止。少焉,木至故處,失夫人所在矣。由是會四派而一之,職位清微元上侍宸。復化身為清微察令昭化元君,又號通化一輝元君,統轄雷霆。變相不一,或紅巾搭膊,跌足露腿,威勢可畏。或按劍坐石,嘯命風霆。或乘龍仗劍,策役萬靈。或金冠素服,尊臨洞府。性烈令嚴,雖雷神亦加嚴勵。功成沖舉,居金闕昭凝宮,主清微洞照府。又曰金闕中靈凝照府,主持教法,惠濟生靈。

嗣其道者,脈脈相承。一傳郭玉隆元君;二傳傅煜元君;三傳姚庄元君;四傳高奭shì元君;五傳華英真人;六傳朱洞元真人;七傳李少微真人;八傳南畢道真人;而清微道法尤闡焉。

南畢道,號西濱。眉州人。十月初三日生。真人少慕道,尋訪江湖。一夕旅店,夢一朱衣靈官在門外,焚香拜之。覺起於門外得一瘡庾匈者。引入店中,施弟子禮。李真人數試之,不怠,以四派玄奧授之。後設醮謝恩,方言姓氏。南後西濱仕至廣西憲司,休官入青城山。本姓東南,名圭。

九傳黃舜申真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載:雷淵真人姓黃名舜申,福建建寧人。幼而聰慧過人,三教九流無所不通。仕廣西時,憲使南公見而奇之,悉以神書授焉。真人鉤玄探跡,集成大全,登門之士如雲。後承詔命入覲,繼而得旨還山,隱於紫霞滄洲之上,制授丹山雷淵廣福普化真人。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題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後者五人而已。前者各得一法,後者盡得其傳。如武當洞淵張真人,化行四海,獨露孤峰,其道則多行於北。西山真息熊真人,獨在諸立石題名之後,道闡四方,則尤多行乎南土。

神霄派宗源於北宋林靈素,在宋徽宗尊崇下大興於世。其時,宋朝經過150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和國力達到頂峰。《宋史》載:「政和六年,是歲,高麗、占城、大食、真臘、大理、夏國入貢,茂州夷郅永壽內附。」「宣和四年冬十月己亥, (宿敵遼國)耶律淳妻蕭氏上表稱臣納款。」

宋徽宗在位26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個月,尊道教為國教,「冊己為教主道君皇帝」。《宋史》:「重和元年夏四月己卯詔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五月乙酉,詔諸路選漕臣一員,提舉本路神霄宮。丁亥,以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張虛白為通元沖妙先生。壬辰,班御制《聖濟經》。以青華帝君八月九日生辰為元成節。八月辛酉,詔班御注《道德經》。九月丙戌,詔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

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三月已未,詔:「天下知宮觀道士與監司、郡縣官以客禮相見。五月丁未,詔德士並許入道學,依道士法。壬申,班御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冠服圖》。」

六月甲申,詔:「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仍行冊命,配享混元皇帝」。八月丁酉,「以神霄宮成降德音於天下。」

林靈素是道教神霄派的創始人,宋徽宗稱他是聰明神仙。《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載:林靈素,本名靈蘁wù,字通叟,溫州永嘉人。七歲讀書,粗能作詩,日記萬字。蘇東坡軾來見,以曆日與讀,一覽,了無遺誤。東坡驚異曰:「子聰明過我,富貴可立待。」先生笑而答曰:「我之志,則異於先生矣。」東坡云:「子當如何?」先生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

蘁年將三十,博通儒道經典,志慕清虛,語論孤高,迥脫塵俗。初,蘁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趙,交遊數載。忽一日,道人云:「我大數將至,與子暫別,後事望子主之。」七日,果死。乃在客舍。先生竟為沐浴安葬,遺下青錢二十五貫,盡其數用,不余不闕。及遺衣囊中,有書三冊,細字如珠,間有天篆,人莫能識。分為十九篇,盛以絳紗,題云:「付與林某」。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呪,驅遣下鬼,役使萬靈。冊尾有支使二十五貫錢數,逐項皆合。

蘁自受其《玉書》,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驅瘟伐廟,無施不靈。次年至岳陽酒肆,復見趙道人,云:「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力當救之。」

大觀二年(1108)四月,徽宗詔求天下有道之士。茅山宗師劉混康奏曰:「臣以愚蒙,無可副聖意,有在世神仙林靈蘁,生居永嘉,何下詔之晚也?」帝即遣使求之,不起。至政和六年(1116)十月,駕幸於太乙東宮,敕委道錄徐知常奏:「所有溫州道士,林靈蘁在道院安下,言貌異常,累言神霄事,人莫能曉。嘗作《神霄謠》題於壁,今錄,奏呈帝覽。」讀其文,皆神仙妙語,喜甚。乃令徐知常引林靈蘁入見。

帝曰:「卿有何法術?」先生奏云:「臣上知天上,中識人間,下知地府等事。」帝視先生風貌,如舊日識之。帝曰:「卿昔仕乎?舊曾面朕乎?」先生奏對:「臣往年中秋,上朝玉帝,瞻見陛下天顏。曾起居聖駕。」帝曰:「朕方省之!記得卿乘青牛。今牛何在?」先生奏曰:「青牛寄牧外國,非久進來。」帝甚奇之,御書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非時宣召入內,刪定道史、經籙、靈壇等事。帝以師事之。特建通真宮為居。興寶籙宮、建仁濟亭,散施符葯。次開神霄籙壇。

神霄宮成,帝領群臣、蔡京等慶宮。早齋罷,帝引百官遊行,曰:「宣德五門來萬國。」蔡京等沉思,無以答。帝顧林曰:「師能對否?」先生應聲曰:「神霄一府總諸天。」帝大喜。靈素靈素蘁被旨,修《正一黃籙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每月初七日升座,泊親王內貴,文武百官,皆集聽講《三洞道經》。或御駕親臨,亦予座下。

《皇朝通鑒》云:「政和七年,兩浙道士林靈素至京師。二月,御上清寶籙宮,命通真先生林靈素講道經及《玉清神霄王降生記》,有翔鶴數千,飛鳴久之。」

靈素集九天秘書、龍章鳳篆、九等雷法,集成《玉篇》進上。

靈素嘗與帝飛神遊青華宮,上游月府,福地洞天,靡所不到。凡有醮告,多致景雲仙鶴之翔。亢旱祈禳,則嘯命風雷,興雲降雨。

五月,賜「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侍中大夫」。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十月,天寧節前三日,建祝壽大醮,奏邀御駕,候三更,瞻見郁羅蕭台,天仙眾真,俱從太上道君親降,與陛下增壽。帝聞之,齋沐,同三殿九宮,宰執親王,同觀勝事。

十一月,賜沖和殿侍宸。十二月,奉修佑聖殿。帝曰:「願見真武聖像。」先生曰:「容臣同虛靜天師奏請。」宿殿致齋,於正午時,黑雲蔽日,大雷霹靂,火光中,現蒼龜巨蛇,塞於殿下。帝祝香再拜,告曰:「願見真君,幸垂降鑒。」霹靂一聲,龜蛇不見,但見一巨足塞於帝殿下。帝又上香再拜,云:「伏願玄元聖祖,應化慈悲,既沐降臨,得見一小身,不勝慶幸。」須臾,遂現身長丈余,端嚴妙相,披髮皂袍,垂地金甲,大袖玉帶,腕劍跣足,頂有圓光,結帶飛繞,立一時久。帝自能寫真,更宣畫院寫成,間忽不見。次日,安奉醮謝。

蔡京奏云:「切恐真君未易降於人間。昔日太宗皇帝,曾命張守真請降,亦有畫本,用匣御封,藏於閣下,群臣皆不許見之。乞取對之,可見真偽。」奉聖旨宣取,太宗御封尚在,拆展看,與今來現本一同,更無差殊。帝愈悅,又請北斗七真二使者,乘金橋而降,此不畫錄,帝瞻拜七真,聞斗中降語云:「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姦邪所敗!」言訖,迤邐升空。此夜,帝喜,邀虛靜與先生同宴。宴罷,同游禁中一閣下,見碑題曰《元佑奸黨之碑》。靈素與虛靜看之,各俯首致敬,因請紙筆題詩云:

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反為社稷臣。

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

帝翌日以詩示太師蔡京,京皇恐無地,乞出,不允。

靈素有一室,兩面窗,前門後壁,乃入靖之處。中有二椅,外常封鎖,不許一切人入。雖駕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廂密探之。有黃羅帳上銷金龍床及朱紅椅卓。奏上:「林公有僣意,願陛下親往,臣當從駕指示。敢有不實,臣當萬死!」帝即幸通真宮,靈素迎駕起居。帝與京徑入其室,啟封關鎖,但見粉壁明窻,椅桌二隻,他無一物。蔡京驚惶戰懼,叩頭請罪。靈素請問其因,帝曰:「蔡京可誅!」先生奏乞赦之。乃指室中壁上,請帝近觀。

帝細看之,有一小符,乃金樓玉殿符也。下畫黃羅帳如錢大,上有細字書云:「天尊御座」。靈素曰:「臣每請玉華天尊下降坐此,臣焉敢僣?」帝笑曰:「卿遊戲得好!」帝曰:「朕聞漢武帝嘗請西王母降見問道。朕欲見西王母,卿能致否?」靈素云:「謹領聖論。」乃於香爐上燒一小符,少頃,見王母領諸玉女,乘雲而降。一如常人,與帝對坐,顧靈素曰:「今日何緣,特蒙相召?」素曰:「今天子慕道,願見元君。」帝即起,拈香再拜。王母曰:「東華帝君,免拜!」帝曰:「今睹仙顏,萬劫千生,實為榮幸。若有指教,敢望聖慈。」王母曰:「凡事可請問侍宸林先生、張虛靜天師,可脫大難。」帝曰:「元君既降,得無垂訓?」王母遂授帝神丹補益之術,曰:「察奸臣,遷都長安,法太祖、太宗行事,雖見小災,不為大禍。不然,後悔無及矣。」言訖而去。

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靈素妖術,願陛下誅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廣大,不可思議,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師等,皆見在京,可與林靈素鬥法,別其邪正!」時有十四人,會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觀看,靈素噀水一口,化成五色雲,中有仙鶴百數,飛繞殿前,又有金龍、獅子,雜於雲間。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咒,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太子聞之,喜曰:「若果然,則林靈素法偽,當斬!」正誦咒間,十四人中,止有兩人能諷,余者皆不能語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靈素曰:「諸人若死,教爾還命!」念咒訖,仙鶴龍加百數,蔽日遮雲。

帝曰:「此件無效,別有何術?」十二人皆伏地戰懼,其二人奏云:「臣能咒水百沸!」宣水令咒,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靈素看。靈素取氣一口,吹水中,水即清涼,且結成冰。帝責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來妄言先生!」奏云:「乞燒木炭一千斤為火洞,表裡通紅,臣乞與二人同入試驗!」良久,火洞已成。靈素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隨入!」靈素入火洞,火不著衣。諸人伏地哀鳴,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納。皇太子冊贖罪,奉聖旨免罪。惟道堅二人,系中國人,不應罔上,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

宣和元年(1119)正月八日,上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靈素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誤蒙聖恩,若更改僧徒,必招眾怨,乞依舊布衣還鄉。」聖旨不允,不得再有陳請。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靈素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權!童貫,國之賊,付之以兵衛!國事不修,奢華太甚。彗星所臨,陛下不能積行以禳之;太乙離宮,陛下不能遷都以避之。人心則天之舍,皇天雖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應天心。若言大數不可逃,豈知有過期之歷!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里,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綱《推背圖》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

冬,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靈素聞之大笑,呼諸弟子並監宮官吏,曰:「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型大小封鎖,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帝賜宮溫州。

靈素頃在京時,雖宰執親王,不與交談,亦不接見。賓客惟虛靜天師至,即開門對話,終日終宵。此外,則東西皇城使張如晦者,舊在通真宮,出則同行,坐則同席。宗師法教,獨張一人得其妙也。既還鄉,則同居永嘉。

宣和元年(1119)八月,忽一日,攜表見太守,乞為進,及別州官、親族、鄰里。曰:「塵世不可久戀,況大禍將及,即當辭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門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盡付與汝,世代只傳一人,無致輕泄,並七寶素珠一串,如主上來取,即便分付。汝將來,當為朝廷全節大忠。今則別去,他時神霄再會。」言訖,索紙筆書頌云:

四十五歲勞生,浮名滿世崢嶸。

只記神霄舊路,中秋月上三更。

書訖,上香一炷。時正三更,月朗風清。忽有霹靂一聲,靈素坐化而去。

帝聞之,驚嘆鳴噎,御制祭文敕:「嗚呼!生者假有,死者返真。志道者,為洞達之士;哀死者,非悟解之倫。倏爾而來,洞然而去。去住不以形骸為己累,存亡不以顯榮為足珍。乃超生死之道,達幻化之理。惟仙卿之能乎!嗚呼!仙卿之生非生也,天將假乎佐天行化,助國濟民;仙卿之死非死也,復歸乎天,大道咸行,群迷已覺。故神凝粹乎天真,屍解托乎世數。乘雲氣,騎日月,游蓬瀛之巔乎!步紫虛之玉墀乎!不可得而測之者也。今仰守臣,執人間之世禮,致祭柩前,若精爽不昧,歆此寵嘉,尚饗!」

敕封九十五字尊號寶誥,敕賜:「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極西台仙卿雷霆玉樞元明普化天師洞明文逸契元應真傳道輔教宗師金門羽客沖和殿侍宸行特進太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魯國郡開國公食邑八千一百戶實封三千戶賜紫玉方符通真達靈元妙護國先生林靈素」。

《本傳》:始以翰林學士耿延禧,作華飾文章,引證故事,旨趣淵深,非博學士夫,莫能曉識。仆令將事實作,常言:切欲奉道士,俗咸知靈素之仙跡。仆初未任,居西洛,遇靈素以文字一冊實封見,及曰:「後當相,中興,若遇『春頭木會』之賊,可以致仕。開吾冊,依法行之,可脫大難,即悟長生。不然,則潮陽相遇於古驛中。此時之悔,晚矣。」初不以為然,亦不記先生所教文字,因奏撿事,果『春頭木會』之賊。被罪海島,道過潮陽驛中,方抵驛亭,見一少年,繡衣紅顏,徑入驛中,熟視之,即先生也。笑問曰:「前言不謬乎?」始知靈素是真神仙也。

於是,重編《本傳》以示後人,前尚書左僕射趙鼎謹記。

林靈素有佐世安幫之材,未發先知之明。屢次勸諫徽宗遷都避禍,強兵備金。然 徽宗與群臣皆以為遼國將滅,金人初起而不慮。當政無一明者,先生壯志難酬,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悄然離京返鄉。

先生離京時,神霄派另一宗師王文卿仍滯留京師以圖為徽宗脫難,拯社稷於危亡。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載:王文卿,字述道,世本江右建昌南豐人也。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39)二月十七日亥時。生而神異,長而聰敏。嘗為詩,有「紅塵富貴無心戀,紫府真仙有志攀」之句。一日,忽告父曰:「夜夢至一所,樓觀森秀,有一巨蛇,蟠於地,某試躡其首,蛇奮起,幾登霄漢。」父曰:「子當續吾仙宗也。」文卿繼而性慕清虛,志惟養素,不貪名利,遠於塵勞。每樂逸游靈境勝地,迤邐幅巾筇杖,曠游寰宇。

徽宗宣和(1119—1125)初,將渡楊子江,遇一異人,授以飛章謁帝之法,及嘯命風雷之書。每克辰,飛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詫風雲。久雨祈晴,則天即朗霽;深冬祈雪,則六花飄空。或人家妖祟為害,即遣神將驅治,俱獲安。跡常隱,聲不譽,詩酒落魄,俗流不得而曉。先是,侍宸林靈素奏徽宗皇帝云:「文卿乃三天都史,掌文吏,下生人世,以贊清靜之化。」凡十八詔,天下搜求,不知所在。皇叔廉訪使巡歷至高郵軍,得病,醫不效,遇文卿,求符水得愈。初隱姓名,至懇方知王文卿也。回朝,首奏仙異之端。宣和四年(1122)七月,奉皇帝親灑宸翰,頒赴寓地,褒揚道德,崇獎無為。遣侍宸董仲允充採訪使,同本路監司守臣,具禮延聘,候送赴闕。文卿既至,奏封玄化無為大道。龍顏大喜,賜館於九陽總真宮。奉使絡繹繁至,頒賜金鞍御馬、龍茶玉醖、珍玩奇果、金錢幣帛,並皆表還不受。

文卿奉命入清宮,敕水洒掃,奉賜劍盂引入內灑凈。宮人掛金錢不計其數。出宮門,並撒於地。上曰:「真人也!」又問:「宮中有祟否?」文卿奏曰:「宮內東南角上有祟。」問曰:「何以去之?」文卿曰:「臣篆符,符畢,使人速持去後宰門,揚于波心,聽其影響。」上依奏行,後人回奏:「符入水中,如人執去。」先生又奏曰:「良久雷震,陛下勿驚。」果然,雷劈開宮中東南角上大檜樹,死大蟒一條,長數丈,作兩截。上不勝其喜。

初,京口有狐王廟,乃石祖皇帝置立,奉祀年深。一日,廟中出火,焚盡,悉為草場。執政張天覺,行德政,毀去狐王廟一千餘所。天覺既罷,狐鬼乃結成群,入內盜竊器皿珍玩,迷惑宮人。或登山嶽,或游殿閣,種種作怪,致卒寵女不少。故文卿到闕日,上首諭之。文卿奏云:「願陛下淵默,容臣驅治。乞於京之東北門內築雷壇三層,內安鐵瓮。」至夜月明,仗劍登壇,飛符叱吒,風雷大作,天地晦冥。中夜,道官皆見將吏驅縛數鬼,緋衣併入壇心。文卿以符紙蓋瓮口,作法埋之,地皆震動。凌晨入奏:「已禁狐怪,此去無害。但瑤池中,梁朝有一黑魚,在池成怪。狐鬼乘此魚,如龍形,出入禁中,驚害宮嬪,今誅死已訖。乞差中官並取往鬼門殯之,永得斷絕。」上親幸瑤池,果有死魚,長一丈余。嘆服久之。即于禁狐壇所造殿堂道院,圍繞其壇,賜額「司命府」。敕文卿往來提舉。五日一次降香,壇中建醮。文卿又進符一十二道,用銅、鐵、石三物刊其符,藏於大內十二方位,驅斬花石、草木之妖。

其後,揚州久旱,主上宣祈求雨澤,文卿奏乞劍、水盂,奉敕賜水盂並劍。先生噀水一口,祝云:「大宋皇帝命臣祈雨,雨要滂沱,風要拔樹。揚州千里之內,並要沾足。借黃河三尺。急急如律令!」過數日,揚州守臣具奏,皆已得雨,雨皆黃濁。上問:「先生所降甘雨,何為黃濁?」文卿曰:「江河淮濟,上帝皆禁之,惟黃河水不禁。故爾。」上大喜,曰:「神哉!」

宣和七年(1125)七月,下誥文,敕:沖虛妙道先生王文卿,可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視朝請大夫右文修撰,參聯從槖木幾。又敕凝神殿侍宸。後加同管轄九陽總真宮提舉司命府事。父肇,始贈承事郎。母江氏,贈太宜夫人。

文卿上表:「乞還山林,徘徊靖室,混合帝一之道,諷誦《大洞真經》,祝延睿算。」上不允。又敕文卿五日一次,佩金方符入大內諸宮閣咒水滌穢,除邪治病,講明《道德》。復遣中使黃瑤,命文卿就廣德宮,行持南昌受煉司大法,抜度亡魂。是夜,文卿飛符追被狐鬼所害宮人,一一現形。又發升天寶籙,遣超度生。上甚神之。

十一月,有事於明堂,又淫雨。上召文卿曰:「每遇明堂即雨雪凝凍,傷損禁衛法物,今次明堂,專委仙卿就九陽總真宮祈晴。」 文卿許之。自習儀日,至明堂事畢,果然大晴。

次日,上坐青華殿召文卿入見,上對宰臣曰:「今次明堂大晴,實王文卿之力。」即命賜誥,依前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再除兩府侍宸沖虛通妙先生視太中大夫,特進徽猷閣待制,主管教門公事。父,再贈承議郎;母,太令人;妻平氏,宜人;叔王深,賜承信郎;弟次卿,迪功郎,依幹當南郊出身。文卿又上表曰:「乞求仁智之帥,預防西北妖氣。仍乞還山養老。」御批:「玉府仙卿,豈宜言歸?所奏不允!金賊猖獗,王師敗績,果合卿言。為朕齎香二十合,往中外降之,保安宗社。」文卿受香歸宮來,上遣中使黃瑤,齎御香札,全封朱章一函,詣九陽總真宮玉皇殿焚之。次特宣命文卿審奏。才及一時,中使疊至,宣文卿入內。上宣問:「所上朱章,報應如何?」文卿灑涕奏曰:「陛下奏章中『願出有道之君,臨蒞天下』,殺臣一身以謝奏聞報應。」奉旨云:「革則無悔。」上又問文卿「其理如何?」文卿密奏,上深然之。

十二月二十三日,禪位東宮。文卿入賀。又數日,遂降香出京。欽宗皇帝靖康元年(1126)四月,文卿復趨朝,乞還鄉侍母親,詞旨懇切,上聽其奏。

紹興十三年(1143)高宗皇帝詔書來召,文卿不赴。一日,邵武太守徐德修過邑,訪文卿,文卿曰:「邵武頃大旱。因默朝帝所,見所謂惠應神,叩玉陛為民計甚力,帝諭以『數當然』。惠應興言:『其州窮,且瘠民不可一日無谷。』辭甚切至,卒得請,而歲有秋。」徐守回府,述其事與士民,翕然鼎新,增廣廟堂,深加奉祀。《惠應錄》中,盡言其詳。

紹興二十二年(1152),文卿一日與弟子朱智卿言曰:「吾將隱去。」乃自持法書印篆,入軍峰石洞間藏之,仍敕令地神守護,聽候有道行者遇之。二十三年(1153)癸酉,八月二十一日,文卿辭縣宰,別交遊,於二十三日早起,作頌題棺木云:

我身是假,松板非真。

牢籠俗眼,跣出紅塵。

頌畢,隱化於縣之清都觀許旌陽煉丹之堂。其時,雷震一聲,師遂化去。弟子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奉葬於烏龜岡。次年(1154)三月,龍虎山郭道士至邑,云:「上元之夕,奏籙道場,侍宸在宮住三日方去。」後有客自成都府歸,中途遇先生入蜀。亦間有遇先生傳道法者。

林靈素、王文卿神霄雷法傳於薩守堅。守堅得法後隱修於武當。神霄雷法經武當隱修魯大宥傳於張守清。

薩天師,諱守堅,自稱"汾陽薩客",號"全陽子"。《薩祖鐵罐焰口》序云:「薩祖聖諱守堅,道號紫雲。出於後漢,原籍四川。修隱於武當,顯道青城。手執五明扇,身披伏魔衣;咒棗書符;施藥普度眾生。更將會上加符鐵貫,利幽拔苦,賑濟孤魂。垂科度亡濟世之慈心也哉!」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云:薩真人名守堅,南華人也,一雲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少有濟人利物之心。嘗學醫,誤用藥殺人,遂奔醫。聞江南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及林、王二侍宸道法之高,欲求學法,出蜀至陝,行囊已盡。方坐石悶,忽見三道人來。薩問此去信州遠近,道人問所欲?薩云:欲訪虛靖天師,參學道法。道人曰:天師羽化矣。薩方悵恨,一道人云: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間可以自給。遂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棗,得七十文,則有一日之資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與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則扇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薩拜而受之,用之皆驗。一日凡咒百餘棗,止取七十文為日用,余者復以濟貧。及到信州,見天師,投信,舉家慟哭,乃三十代天師親筆也。信中言吾與林侍宸、王侍宸遇薩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盡之文。

薩由是道法大顯。嘗寓某處城隍廟數日,太守夢城隍告之曰:薩先生數日寓此,令我起處不安,幸為我善遣之。太守至廟,逐薩使去。薩行數十里,遇人異豕往廟酬願,薩以少香附之,曰:去酬願畢,為置爐焚之。其人如誡,迅雷一聲,火焚其廟,更不延燒民居。越三年,薩至某渡,無操舟者,舉篙自渡,置三文錢於舟中以償渡金。因掬水浣手,見一人鐵冠紅袍,手執玉斧立於水中,薩訶之曰:汝乃何人,速見形?其人立於側曰:我王善,即某州城隍也,昨真官焚我廟,我家三百餘口無依,我實無罪,訴於上帝。帝賜玉斧,令我相隨,遇真官有犯天律,令得便宜施行後奏。我隨真官三年,並無犯律者,今日渡舟,真官乃置錢舟中,則真官無可報之時矣。今願為部將,奉行法旨。薩曰:更相從三年,亦只如是。薩遂奏玉帝,擢為部將。每有行持,報應若響。

嘗有詩云:道法於身不等閑,尋思戒行徹心寒。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入豐都出世難。又詩云:言清行濁休談道,不顧天條法慢行。但依本分安神氣,何慮仙都不掛名。明成祖冊封薩守堅為"崇恩真君"。

張守清集清微、神霄、全真、武當諸派之大成,鼎新武當道,開宗演教,傳法度人。使武當山名重於當時。師心懷天下,不以武當獨興為喜,耄耋之年仍不辭勞累,遠赴龍虎山等地,攜手龍虎山、茅山,歃血為盟。創建三山滴血派,拯教門於危亡。

《神仙》載:張守清,名洞淵,號月峽叟。峽州宜都人。幼習儒業,長入吏員。至元二十一年(1284)宋亡5年後,入武當山拜魯洞云為師,盡得師傳,秘修鍊金丹大道。後又師事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大元敕賜武當山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云:「師躬執耕釁,墾山鑿谷,種粟為食。繼率其徒剪薈翳,驅鳥獸,通道東自山趾絞口,七十里至紫霄宮,五里至南岩;岩北下三十里五龍宮,又四十里抵山趾蒿口。

三月三日,相傳神始降之辰,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雲委川赴。乃構虛夷峻,挺木穹谷,刊石窮厓,即岩為宮,廣殿大庭,高堂飛閣,庖庫寮次,既嚴且備,炫晃丹碧,轇轕雲漢,像設端偉,鐘鼓壯亮,引以石徑,蔭以杉松,積工累資巨萬計,歷二十餘載乃成。墾田數百頃,養眾萬指。至大三年 (元武宗),今上皇帝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皇太后聞師道行,遣使命建金籙醮。征至闕,及禱雨輒應。」「師以雲棲霞舉之侶,而能振道濯德,焦心苦志,奮樹堂壇,必承天休,亦可謂豪傑之士矣。師闇流果毅,方嚴質茂,雖大祠祭,不待沐浴更衣,所感必應。雖身披顯寵,如始入山,其有道者耶。若神之德,廣大混茫,變化無方,謂列宿所鍾,誰不信然。」

《道藏》有關道經所列清微派中,稱張守清為「沖元雷使」。師從至元二十二年(1285)開始,苦心經營二十餘年,創建南岩天乙真慶宮,開闢下山道路,墾田數百頃,度眾數千人。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后召張守清進京為武宗皇帝祈壽。皇慶年間(1312--1313),三次奉詔入京祈禱雨雪皆有靈驗。延佑元年(1314),仁宗詔授張守清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命師管領教門公事。元順帝至順(1336年) 秋,83歲高齡的張守清遠赴江西龍虎。棲天師府三年,授天師清微雷法,並收汪道一為徒,「授以金丹雷霆秘訣」。在此前後,將所管道宮之事交付弟子高道明等人,後退隱於武當天柱峰西南清微妙化宮。

親睹張守清禱雨的當朝名臣趙世延贈張洞淵祈雨詩曰:京師大旱連三年,地蒸熱氣如雲煙。林林佳木盡槁死,毋論黍稷生秋田。武當真人張洞囦yuān,為道有心如鐵堅。食粗衣惡夜不眠,兩眸奕奕光射天。天子有詔承相宣,詔君禱雨紓煩煎。君不默不語,奏達虛皇前。將吏驅蛟龍,雷電相後先。垂垂雨腳晝夜喧,平地涌水如通川。稚禾出吐芃芃然,小草大草爭芳妍。都人士女喜歡顏,謂君有道真神仙。我今為賦喜雨篇,勒之金石傳千年。

元武宗賜張守清詔曰:朕嘉修真之統,貴得道之士。形神俱妙,僻處山林,精氣純全,能興雷雨。信若人之高躅zhú,實斯士之罕聞。欲示褒揚,其頒渙汗。凝神靈妙保和法師武當山天一真慶宮住持宮事張守清,為老子學,奉玄帝祠,登萬仞之層巔,構千間之大廈。功用雖成於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龜蛇交媾以現形,虎狼隨奔而斂跡。素心既固,玄化彌彰。爭稽首於講筵數千輩,不及脅於卧席垂三十年,近臣有稱讚之言,太后有徵求之命,屢逢亢旱,方虞率土之災,申禱上玄,並獲甘霖之喜。功已沾於庶物,身宜佩於殊榮。嘉賁冠簪,增輝岩壑。於戲,鎮安候服,真慶為南紀之靈祠,輔翼我家,玄武主北方之王氣,雖竭心誠而致禱,庶幾福祿之來崇。欽哉!惟時服我明訓,可賜「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宜令張守清准此。

全真教自丘祖西行,至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間,聲焰隆盛,鼓動海岳,而為統治者所忌。蒙哥時,命皇弟忽必烈領治蒙古、漢地民戶;以僧海雲掌釋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蒙哥八年(1258年),由和尚出頭,忽必烈為主持,以梵僧八合思八為仲裁的僧道論辯粉墨登場。這場元蒙朝庭精心策劃的僧道論辯以統治者即定的「打擊道教,以滅漢民之民族信心」為目的,其結果是:「道士大敗、典籍焚毀過半、並最終以流血的方式而令道教從此元氣大傷為結果」。在忽必烈的操縱下,元蒙先是焚毀全真派的經籍,以分化道教勢力。忽必烈中統(1260)登基,八年建國號曰大元,九年三月甲戌,括民間《四教經》,焚之。

十六年春正月甲戌,元將張弘范將兵追宋二王至崖山寨,廣王昺偕其官屬俱赴海死,南宋滅,忽必烈盡有宋地。元蒙政權穩固後,十七年二月丙申,詔諭真人祁志誠等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及板。十八年冬十月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系老子親著,余皆後人偽撰,宜悉焚毀。」從之,仍詔諭天下。二十一年五月,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讖《太乙雷公式》、《七曜歷》、《推背圖》、《苗太監歷》,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二十三年二月己亥,敕中外,凡漢民持鐵尺、手撾及杖之藏刃者,悉輸於官。二十五年 二月江淮總攝楊璉真加言:以宋宮室為塔一,為寺五,已成,詔以水陸地百五十頃養之。二十六年,夏四月戊午,禁江南民挾弓矢,犯者籍而為兵。

張守清祖師在道教及漢民倍受煎熬之際,奮起於武當山,「脅不卧席垂三十年,勤育弟子幾四千輩」,以83高齡赴龍虎山天師府,謀道教之振興,推正一全真合流。促三山(龍虎山、茅山、武當山)結盟共創「三山滴血派」。先宋理宗寶祐二年,准勑,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籙錄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事。元立則宋代政教體制廢。

張守清祖師乘禱雨之功,得元朝統治者尊崇。遂重複三山符籙之制。三山滴血派譜曰:「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玄蘊,高宏鼎大羅,武當愈興振,福海起洪波」。為道教培元固本。後明朝立而復唐漢之風,武當大興。師在武當山帥先垂範,融武當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於一爐,開創合全真正一為一體,內修金丹,外煉雷法,以崇奉玄帝為主要信仰特徵的新武當派即「玄武派」。

大醫排行榜交流群,眾多大醫高手,趕快加入!

有問題諮詢如下微信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打坐應該過午不食嗎
出道是需要緣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