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阿毗達摩第二十七講-修行中如何正精進

阿毗達摩第二十七講-修行中如何正精進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阿毗達摩第二十七講

修行中如何正精進

各位晚上好!我們一起來禮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昨天講了什麼是精進,精進的四個內容。今天講如何培育精進,在禪修中如何地精進。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要培育的是正精進。什麼是正精進?正確的精進、恰當的精進叫做正精進。正精進的意思是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度,也就是中道的精進。中道就是不極端,離開落於兩邊的極端,行於中間,叫做中道。如何在禪修中保持中道呢?今天我們講一下五根和七覺支的使用。

五 根

五根是指的什麼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的平衡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這五根在各自的範圍裡面執行它們支配的作用,所以叫做根。就像樹根一樣扎在土地上可以令樹穩固。它們的範圍是什麼呢?信根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勝解,精進根是致力於,念根就是警覺,定根是不散亂,慧根則是照見。五根不僅要平衡,而且要成熟,只有五根成熟才能證到聖果。

第一組平衡是精進根和定根。五根當中,精進根和定根是一對相互平衡的根,就像它們在天平兩端一樣,彼此平衡。精進根是努力激發心的動力,定根是使心保持平靜。精進根屬於動,定根屬於靜。過度的精進會使一個人躁動不安,心會很激蕩,心會沒辦法平靜下來,沒辦法平穩下來,這時候會煩躁、會妄念紛飛。如果是過度的定,也就是定根太強,人就會變的很怠惰、懶洋洋、懈怠、無精打采,心很停滯,心沒辦法做功,這就是靜過頭了。禪修的時候,在這樣狀態下就會陷入一種昏沉的狀態,有時候甚至會睡著了,昏睡了。因此定根與精進根是要互相平衡,它們倆的力量要相當,不能一個太強一個太弱。只要一個太強,那麼天平就不平衡了,就有一端翹起來,一端掉下去。所以定根與精進根要相互平衡,也就是說它們倆個結合起來,穩中求進。定根是穩的、平靜的。精進根是動力,如果動過度而不穩,那就是輕浮了。如果過度的穩,但是不前進,那就是停滯了。所以定根和精進根要相互的平衡,我們的修行才能穩步的前進。這是第一組平衡。

第二組平衡是信根和慧根。信根和慧根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根如果過強,人容易落入迷信之中;他會喜歡追逐那些大師、上師,會喜歡追逐大師的加持、會喜歡念咒、喜歡感應、神通,所以有的人聽到什麼符咒很靈、大悲水很靈,他就非常信,這種人就是信根過度,而慧根不足,容易落入迷信。慧根太強行不行呢?也不行。有一些研究佛學的學者,他們懂得的佛學知識非常多,但是他信不信佛呢?他不信,他根本也不去做,他只是當成知識來研究而已。我就認識這樣的人,他們有很強的佛學知識,在這一領域裡是專家,但是他們信佛嗎?不信的。但是你叫他說一番理論,他可以頭頭是道講很長時間,但是實際上他是什麼都不做的,這就是慧根太強而信根不足。信根和慧根要達到平衡。

什麼樣的信才叫正信呢?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對導師的信,建立在智慧上,這種信叫正信,也叫智信,智慧的相信。不是人云亦云的迷信,也不是不探究緣由就相信,而是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有智慧的去理解、去相信、去分辨,這叫智信。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的、不問緣由就一味的盲信,那這就是迷信了。

《清凈道論》裡面說,「信強而慧弱則成迷信,信於不當之事。慧強而信弱則偏於虛偽一邊,猶如由藥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藥。唯有兩者平等才能信於正當之事。」

這段話是說,信根過強,容易偏於感性。感性太強,容易誤事,容易衝動,因為他往往不思考,就憑著直覺去做事,所以容易衝動誤事。慧根太強的人是偏於理性的,喜歡評判。你會看到很多很有智慧的人,他喜歡評判,看到一個人、一件事都要評頭品足,都要評判一番。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來要求。就像一個人吃了過量的葯一般,反而難以治療了。我們學佛修行就是感性和理性兩者要平衡。不要盲目,但是也不能充滿了世智辯聰。

我們要接受一種觀點、一種修行方法,首先要考慮它符不符合佛陀的教導。如果符合佛陀的教導就應當相信、接受、依教奉行,不要猶豫不決。就比如,你進了一個寶山,大家都在撿寶貝,你卻拿著放大鏡研究這是什麼、它的成份是什麼,那有沒有用呢?沒有用的。所以如果你找到了確實是符合教導的法,就要毫不猶豫的相信並且去實行它,這也是我們在《卡拉瑪經》講義里說的。所以信根過強不行、慧根過強也不行,它們之間必須要達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不走極端。修行一定要行於中道,不落兩邊。這是五根。接下來再說七覺支。

七 覺 支

所謂覺支,就是覺悟的元素。所以七覺支是很重要的。哪七個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樣好記一點:每個覺支縮略成一個字:念法進喜安定舍,這樣容易記錄下來,也容易背。

(1)念覺支指的是把心完全沉入所緣,不會忘失禪修的對象。

(2)擇法覺支是智慧,它屬於一個心所,叫慧心所,也就是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擇法覺支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所以修行的時候擇法覺支是很重要的。擇法覺支就是不迷信,做事情會先擇法,以正見為前導。我們知道這樣修行是好的、是對的,這樣的修行這樣的心態不會偏移一邊,不會過度用力。這就是擇法覺支。

(3)精進覺支是指為達成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奮鬥,也就是精進心所了。

(4)喜覺支是內心對所緣有興趣,也就是對修行的目標有興趣。所緣就是目標,它的專業名詞叫所緣,也就是所攀緣所緣取的意思,也叫做業處。為什麼叫業處?你工作的地方,作業之處,我們禪修的目標也叫業處。目標都可以通稱為所緣。比如說我們眼睛看到的目標、耳朵聽到的目標,這些都可以叫做所緣,所緣就是目標的意思,我們感官所攀緣的對象。

(5)輕安覺支是指心與心所的輕快、輕安、舒適。

(6)定覺支是定、平靜、心一境性、心的單純,相當於一境性的心所。

(7)舍覺支是心的平等、中舍,它不偏於任何一邊,不會極端,不會過度,修行恰到好處,它是遍一切美心心所中的中舍心心所,不是我們舍受裡面的舍,是兩碼事。

這七個覺支又稱為正覺支,正覺就是完全覺悟,正確覺悟的意思,支就是因素、成份的意思,所以覺支的意思就是導向完全覺悟的要素,你要達到徹底的覺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因素。導向正覺的條件。所以導向正覺的要素就是這七種。你想要覺悟就要培育這七個覺支。

七個覺支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念覺支。念覺支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它跟五根裡面的念根一樣,其他的根都必須相互平衡,不能過度,但是念根是越強越好,還可以幫助其他根的提升,念覺支也是一樣的。可以支助其他的覺支,確保其他的覺支的平衡,所以念覺支也是越強越好的。因此我們平常要多培育正念,我們禪修教了很多方法,剛開始這些的方法,其實幾乎都是在培育正念的。

第二組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這一組覺支是偏於動的,與精進根很相似,它們對治心的軟弱無力。比如禪修時昏沉,對所緣沒有興趣,這時候就要動用這一組的覺知來對治了。

第三組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組是偏於靜的,它與定根相似,對治的是心的激動。比如說我們禪修,第一次看到光很激動,然後第二次就會充滿期待,心就定不下來,這時候要培育這一組的覺支,舍掉、放下之前的經驗,心才能平穩下來。我們為什麼一直教導禪修學員就是不能執著於境界,因為各種境界是有來有去,不是恆久的,也不一定常來的。但是如果你執著它、心期待它的話,心就很難安穩下來了。

佛陀在《相應部》中舉了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人想要讓火燃燒起來,但是卻往火中加濕的草、濕的柴,洒水、灑泥沙,火能不能燒起來呢?不能,對嗎?反而原來的火會給滅了。同樣的,如果禪修者的心本來就偏於沉滯,反而去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些偏於靜的覺支,心就會越來越沉滯、越來越遲鈍。如果我們想讓火熊熊燃燒起來,往火里加乾草、乾柴,火是不是就一定會燒起來了,對吧?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力的時候,我們就應當培育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這一組動的覺支。如果一個人想把火熄滅,但是卻往火中加乾草、乾柴,那麼火是會熄滅還是會熊熊燃燒呢?肯定是不熄滅反而熊熊燃燒了,對吧?!所以禪修者的心躁動不安的時候,怎樣讓心平靜下來呢?要去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些偏於靜的覺支,而不要去培育那組動的覺支。如果我們想把火熄滅,然後往火里洒水、灑泥沙,火能不能滅呢?當然就能。所以如果我們的心躁動不安、很亢奮、很興奮、很激動的時候,就應當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一組靜的覺支。

在禪修的時候、禪坐的時候,如果心妄念紛飛,很煩躁,有點坐不穩,還胡思亂想,這時候我們就要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一組偏靜的覺支來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下來,讓身心放鬆下來。讓身心放鬆就是輕安覺支,讓心平靜單純就是定覺支,而不執取其他的所緣、對象,這就是舍覺支。

如果一個人精進力不夠,心力不足,就應當用擇法覺支,思維佛陀的教導,也應當精進努力,提升對禪修的興趣。這就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這一組動的覺支。無論什麼時候,禪修者都應當把心投入到禪修當中,不忘失禪修的目標,這是念覺支。

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七覺支還是五根,其實都是一種動靜的平衡、陰陽的平衡。所謂的中道,就是動靜適中,陰陽均等,這就是中道。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無論是禪修的時候,還是日常用功的時候,都要懂得使用這些技巧,使用五根的平衡,使用七覺支的平衡,來修正自己的心態。因為修行過程中各種心態的生起有時候是自然的、無法控制的,可能有一段時間你的心會很精進,有一段時間你的心會很沉滯,那沉滯的時候要懂得怎樣把自己心的動力提升起來。如果心很激蕩、很激動不安、很亢奮,那我們就要懂得如何用靜的方法把自己的心平衡下來、穩定下來,使自己的心始終處於平穩的狀態,因為平穩的狀態就是修行最好的狀態。

我們常常說平常心,什麼叫平常心呢?平就是平穩,常就是恆常。平穩恆常的心,就是平常心,始終保持平穩的心就是平常心。心平萬事皆平。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怎樣運用五根調整自己,運用七覺支調整自己,讓自己始終處於正精進的修行狀態。所以,當大家真正修行起來的時候,這種中道的精進——正精進是非常管用的,它可以保證我們平穩地前進。當然如果你並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隻能是聽聽而已了。我相信大家都會把這些付諸於行動的,因為大家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離苦得樂是人的本性啊,對么?!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一起來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阿毗達摩第二十六講-正精進-2
高曉松講述五台山驚魂奇遇,命懸一線時有「神秘小孩出手相救【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