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我勸你做一個圓滑世故的人

我勸你做一個圓滑世故的人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不雨亦瀟瀟?·?主播?| 宸聲

魯迅曾在《南腔北調集》中寫道: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人活於世,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好世故的「尺度」。

若是不通世故,就會寸步難行;

若是深於世故,便會失去本心;

可見,把握好世故的尺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我們若想掌握好人情世故的分寸,就必須要明白「世故」的三重境界。

唯有如此,才能從「不近人情」成長為「世事洞明」,最後超凡脫俗,得悟人生的真諦。

第一層:經世

《圍爐夜話》有言: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向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這句話里暗藏著一種與世隔絕、獨善其身的孤傲。

這種清高自持的品格固然令人敬佩,但我們生活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中,還是要以「經世致用」為準則。

親自投身到社會之中,體驗人情冷暖,繼而擺脫「不通世故」的蒙昧狀態,這是通曉世故的第一層境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在童年時,也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祖父捲入科場作弊案,而父親又身患頑疾,大量的開銷讓周家迅速衰敗下來。

作為家中長子的魯迅,自然而然要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也就是這個時候,魯迅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

親戚不聞不問,朋友裝聾作啞,就連店鋪的老闆也是白眼相對,一臉冷漠。

此時的魯迅深受觸動,以至於在後來的文學創作中,也極其深刻的反映了人心的冰冷。

正如他自己所說:

「最好是莫問曲直,一味附和著大家,但更好是不開口,而在更好之上的是連臉上也不顯出心裡的是非模樣來。」

從初出茅廬的孩童,到一個深諳舊社會的世故老人,這樣的改變是只有在經歷過世俗的錘鍊後,才能發生改變的。

這其中蘊含著的並不是成功學裡面的阿諛奉承,而是「知世故」。

在閱讀三國歷史時,我們常常驚嘆於諸葛亮為人處世的智慧,可他的侄兒諸葛恪恰恰缺少這種對人情世故的感知。

孫權為了考察諸葛恪的工作能力,故意安排他去做負責糧食調配的後勤保障工作。

如果諸葛恪能稍微知曉一些人情世故,就應該知道,一般領導親自給員工下達這種簡單基礎的工作,往往是考驗他,也是為了日後重用這個員工。

可是心高氣傲的諸葛恪卻不屑於做這樣的工作,結果把事情幹得一塌糊塗。這讓孫權感到很失望。

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寫信替諸葛恪賠罪,並希望陸遜可以照顧一下這個不通世故,也不夠圓滑的侄兒。

雖然有這樣的保護,但是諸葛恪性格上「不通世故」的弱點還是很明顯。陸遜不得不當面告誡他:

「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會尊重他;

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會幫助他。

但你卻不尊重比你地位高的人,瞧不起比你地位低的人。

這不是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啊!」

諸葛恪卻不以為然,始終我行我素,最終在伐魏的戰爭中大敗,吃了苦頭。

論謀略,諸葛恪的才能並不差;但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卻遠不如八面玲瓏的諸葛亮。

「通世故」是導致諸葛恪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

少不更事之時,內外皆方,有戾氣,更有火氣,還有傲氣;

在「經世」之後,則是外圓內方,能放心,也能專心,還能靜心。

可以不圓滑,但要懂世故。

熟悉世俗人情習慣,待人處事圓通周到,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知世故」這條路上的第一要義。

第二層:順世

《孫子兵法》中講到: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戰場時,學會順應,調整自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兵法如此,社會交往亦如此。

在社會中闖蕩多年,深諳社會交往的法則之後,就會發現,像所謂的「人之常情」歸結起來就是那幾個樣子。

想要順應這種「人之常情」的規律去生活,就要學會應對世俗之中的人情世故。

作為乾隆時期的一位名臣——劉墉,也是從剛正不阿到圓滑世故,以此來適應官場的規則,以求自保。

在劉墉官場生涯的前期,大部分都是在各地方為官。

那時的他正直清廉,敢雷厲風行地整治作弊現象,也能大刀闊斧地審判貪官污吏,一時之間整頓了官場的風氣,被百姓們稱頌。

他調查完國泰案,被調回了京城任職。

這時的劉墉開始奉行起圓滑世故,明哲保身的為官之道。

有一次乾隆皇帝問劉墉:

「你覺得那個叫戴世儀的官員才能如何?」

劉墉聽完只是模稜兩可地說:「還可以吧。」

但實際上,戴世儀這個人才能並不出眾,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官員,這一點連皇帝自己都很清楚。

可是劉墉卻並沒有說出事實,寧可選擇做一個「老好人」,也不願意說實話得罪同僚。

從正直剛正到深於世故,只是因為劉墉看透了官場規則:

知道那些平時糊裡糊塗,不會功高蓋主的官員更能得到皇帝的喜愛,因此選擇順應規則、明哲保身。

在經歷了世俗的錘鍊之後,就會明白,不努力去順應世俗,就很容易被世俗拋棄,煩惱也會因此越來越多。

與人打交道,想要遊刃有餘,便要了解人性,莫要背道而馳。

個體太小,社會太大,能夠做到「順世」,也是一種智慧。

第三層:出世

杜荀鶴在《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一詩中留下這樣一句話:

「閑與先生化身事,浮名薄宦總悠悠。」

經歷了「入世」「順世」的境界之後,對「世故」進行揚棄,從「深於世故」的泥沼中掙脫,方能達到人生佳境。

或許未必每個人都能在世俗之中決絕地將功名利祿換做淺唱低吟,但「出世」的人生態度,人人都值得擁有。

有一次,莊子聽說他的老朋友惠子在魏國當上了宰相,於是前去看望他。

這時就有人跟惠子說:

「莊子不是為了來看你的,他是為了宰相這個位置而來的。」

惠子聽完十分緊張,生怕莊子取代了他的宰相職位。於是連夜派手下在城中搜查,想要抓住莊子。

可沒想到莊子卻自己找了過來,還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

你知道南方有一種叫做鵷的鳥嗎,這是一種長得像鳳凰的鳥。

在飛行的途中,沒有梧桐樹便不歇息,沒有竹果寧可餓著,沒有甘泉就不喝水。

鵷在飛行的路上,遇到了一隻嘴巴里叼著死老鼠的貓頭鷹,貓頭鷹看到鵷從上方飛過,趕緊保護好嘴巴里的死老鼠,生怕鵷和他搶。

其實鵷根本不屑與他搶。

莊子講完,反問惠子:

「我的朋友,你現在聽完這個故事,還想因為一個相位來和我發怒嗎?」

就莊子的個人能力而言,名與利都是唾手可得的,可是他卻選擇做一個逍遙的「出世」之人;

功名利祿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隻不值得爭取的「死老鼠」罷了。

在莊子的心中,名利富貴只是過眼雲煙。

生活在動蕩的大時代下,他的心裡始終抱著一份恬淡悠遠的生活趣味。

能夠在混沌社會的狂瀾中全身而退,大抵是因為如此「出世」的態度。

面對塵世間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利誘惑時,能夠守得住自己的本心,守住一種不隨波逐流的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出世」。

潮有起有落,月有圓有缺,人有聚有別。

我們改變不了自古以來的規律,改變不了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改變不了人情往來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正如《菜根譚》中有言:

「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

人情世故有冷有熱,我們的內心不應該為此感到憤怒或欣喜;人世間的滋味並不相同,但做事情的態度不應該因此改變。

這正是於紅塵中打滾,品嘗人生百味,卻不為物慾人情所困的出世之法。

魯迅說:

「『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於世故』,這才真的是『深於世故』的了。

這是中國處世法則的精義中的精義。」

人活一輩子,活得通透清醒才是最重要的,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大的清醒。

正所謂:經世者智,順世者贏,出世者高。

與其一輩子庸庸碌碌,被世故所負累,不如學會放手,從人情往來中超脫,做一個簡單而快樂的人。

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 END -

有書君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許多處事道理,古人早都說透了

如果穿越到過去

你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識別下方二維碼

測測你骨子裡的古風範吧~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領取「英語習得訓練營「直播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馬伊琍變了,45歲保潔阿姨火了:這樣活,才配得上你的餘生!
鄧超女兒聊天記錄霸屏,刺痛4.7億家長:這件事父母必須懂,否則太對不起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