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當作惡成為一種公認?的善意和道理,而受傷或作善者卻都成了過錯和邪惡。這就是末法時期,正邪顛倒的顯現之一!

行菩薩道,首先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方能發菩提心。小的慈悲心是令眾生得人天福樂,令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受諸惡果報痛苦,大的慈悲心令眾生覺悟,了脫生死,發菩提心,成就佛道!

當今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對待那些富貴、強勢的人,總是以「世間無惡人,世人皆好人,善惡無分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視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你看別人是佛菩薩,你自己就是佛菩薩,你看別人是妖魔鬼怪,你自己就是妖魔鬼怪」來縱容有錢有勢,而橫行霸道的人作惡!

他們總是以「他們有他們的原因和道理,他們有他們的長處,看人長處,莫論人短」?來袒護有錢有勢,而橫行霸道,作惡的人!

但是他們在對待那些貧窮弱小的人,卻總是以「一看就不是好人,滿身都是負能量,滿身都是毛病習氣,惡性、愚痴眾生不可度」來侮辱和踐踏貧窮卑微,受苦受難的人;

他們總是以「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找自己的問題,不能把問題推給別人,一切都是你有錯」來欺凌和打壓貧窮卑微,受苦受難的人!

你「不是看有錢有勢,橫行霸道的惡人,才說好了:要視一切人是佛菩薩嗎?不是沒有善惡分別執著嗎?那怎麼你看這些貧窮卑微,受苦受難的人,一下子就都是妖魔鬼怪了!」這是不是很矛盾嗎?

其實一個人看富貴強勢的人滿身都是德行,看貧窮弱小的人滿身都是惡習,這本就是對富貴強勢的人歡喜和偏袒,對貧窮弱小之人輕賤和譏嫌而產生的一種錯覺……

在他們眼裡,那些一天到晚到處搬弄是非,誹謗他人,挑撥離間,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人,都是事出有因,都是情有可原,甚至是理所應當的;而沒錢沒勢、軟弱受欺負的人,描述和反映一下自己的處境和情況,卻成了嘴臭說是非、說「四眾過」……而導致這些軟弱受欺的人,被洗腦,用「吃虧是福」、不能說、不能說……來安慰和麻痹自己,任人欺負而不敢說出來!

然而佛在世時,都是允許僧團里有比丘犯錯要向佛反映,互相舉罪懺悔的!是不是很諷刺呢……

有的人說,發菩提心,就是要犧牲自己,去利益他人,即使眾生打你、罵你、傷害你,你依然要對他們慈悲,要平等,不能起分別心,依然要接納他們,犧牲自己,去利益他們,就算眾生傷害你,那也是你的因果,你更加要生懺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更加要對他們慈悲……

首先,我們並不否認佛法里確實教我們對一切眾生,乃至傷害我們的眾生都要慈悲和同等的利益,但那並不意味著對惡人的惡行沒有底線和原則的縱容和維護!

如同以下三種情景:

第一種:

如有人傷害於我,若彼貧窮、若病痛、若苦難,而我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救護與彼,這叫做犧牲自己,利益他人乃至於傷害我之人!

第二種:

如有人身非貧窮、既無病痛、又無苦難,無需於我身尋求救護,而以貪慾心、嗔恚心、嫉妒心、傲慢心侵我財物、傷我身心,乃至奪我性命,而我任其侵奪,而不制止,又無力為其說法令其調服,這種犧牲,只能害人害己,既傷害了自己,既不能未其得人天福報,還給對方作惡的機會,果報成熟,必墮惡趣,又不能令其出離生死,成就道業,反增對方的貪嗔痴慢,眾苦之因……

第三種:

如有人以貪慾心、嗔恚心、嫉妒心、傲慢心欲傷他人財物、身心、乃至性命,而向我乞種種殺傷之器,令我助其行種種惡法,而我非不制止,反施彼殺傷之器,種種惡行,縱其作惡,以為慈悲。

但其實那些整天嘴裡掛著:"世間無善惡分別,平等視一切眾生,對一切惡人都要包容、慈悲,犧牲自己,利益他人",整天嘴裡掛著這些話的人,其實以上三種情況,第一種他們從來沒有做過,也從來不做,每次當第一種情景現前的時候,他們都總有千萬種理由去抹黑和醜化那些貧窮、病痛、苦難的人,說他們不值得救護而不去救護;第二種他們也從來沒做過,因為會損傷到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也不會去做;而第三種,他們做得最多,他們所謂的犧牲自己,利益傷害於我的人,從來不是犧牲他們自身,去利益傷害他們的人,而是犧牲別人,去滿足惡人的種種貪慾和嗔痴。其實話說白了,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一個善的理由去作惡,沒有人會直接以惡的身份來為惡……

菩薩應以智慧行於布施,雖不計善惡施於貧窮,亦不可不辯是得施於邪見、非法求布施,為作惡而求布施者

?《菩薩善戒經》云: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受施之後不得利樂則不行施。受施之後必得利樂則便行施。菩薩若知緣以身施令眾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應施。菩薩摩訶薩若見百千萬億眾生非法因緣求不得故。喪失身命終不為此而行惠施。非法求者。所謂若殺若誑若偷若害。是名不施。復有不施者。菩薩摩訶薩若知身自能多利益。無量眾生有來求者則不應施。是亦名施。何以故。有凈心故。若知是魔及魔眷屬則不應施。若有為魔所迷亂者。來求索時亦不應施。若有狂痴及欲惱亂。如是乞者亦不應施。是名內不施。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為眾生作惡因緣。菩薩終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則以布施。菩薩摩訶薩終不為他作惡業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後必行惡業。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凈心故。手雖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薩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無量惡業墮三惡道。是故不施。菩薩雖知受者得物其心歡喜。然知不免三惡道苦。是故不施。菩薩摩訶薩終不教人張弶捕獵。亦不教人事婆藪天。自不殺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殺羊祠天。不以羅網施來求者。一切怨惡打罵系縛悉不施人。若有困厄貧窮愁惱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墜高岩投淵赴火以喪身命。若有病人所須之物。是醫禁者悉不施之。貪食之人食飽已不施。是名不施。菩薩摩訶薩不以父母師長布施。若為國主不應自在取他妻息以施於人。唯除城邑聚落國土。若自妻息及以僮僕眷屬宗族。先以軟語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則不應施。設其肯者終不施與怨家惡人羅剎惡鬼旃陀羅種。雖以城邑國土聚落惠施於他。終不施與暴惡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師長兄弟妻子僮僕奴婢所有財物布施於人。菩薩不以非法求財而行布施。行施之時於己眷屬。不嗔不打不罵不呵。善言教導令其歡喜如是福報汝亦有分。菩薩施時其心平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不觀怨親種姓尊卑。已許之物終不生悔。多許之物終不少與。不先許好後以惡施。雖許惡與好許少施多。菩薩施時無不喜心嗔心亂心。施已終不於受者所計於恩報。行施之時不以受者是尊貴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賤撩擲而與。

凡夫沒有分別執著是不可能的,你沒那個根性,沒那個智慧,就不要拿無分別執著來顛倒是非黑白!

帶著一副慈悲為懷的面具說種種非法維護惡人,不過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擺了,喜歡幫什麼樣的人說話,喜歡站在什麼樣的人那一邊,喜歡偏袒什麼樣的人,他自己就是什樣的人。

慈悲是要我們不計較,並不是要我們不辯是非,善惡不分!更不是要我們扭曲事實,顛倒黑白

許多佛經里都有善惡、正邪、佛與魔之說,難道佛陀還不如你有智慧?

不辯是非,善惡、正邪不分,那我們拿什麼來改變自己,拿什麼來修行?既然所有善惡、正邪都是一樣的,那我們也都沒什可改變的了,也就沒我必要修行了!眾生還需要佛法做什麼?

《菩薩戒本》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戒本》雲:謂如菩薩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戒本》雲: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生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瑜伽師地論》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瑜伽師地論》雲: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以慈悲、利益眾生為本,但菩薩戒為救護眾生不受傷害、侵損、苦惱,可開殺戒斷惡人命,可廢惡人、黜惡人增上等位、可開盜戒,奪惡人劫賊物!

縱容惡人作惡,而不制止,反而說種種非法庇護惡人,說種種非法令被惡人所害的眾生更受欺壓,這不僅僅不是慈悲,而且是一種自私,是一種借口、是一種不負責任!

縱容惡人作惡,令惡人傷害無量眾生,你對惡人慈悲,那你對被惡人所傷害的眾生慈悲嗎?惡人作惡,果報自受,一旦業果成熟,死墮三途,你對這些惡人慈悲嗎?你自己縱容惡人,欺壓眾生,你自己將來也要承受苦果!你對你自己慈悲嗎?

《優婆塞戒經》云: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善男子。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菩薩善戒經》云:悉以轉教一切眾生心無貪妒。見毀戒者深生憐愍。以清凈心善語教告。猶如父母教告諸子。汝所犯者宜應發露如法懺悔。若彼不受不宜如本受其供給身力作役。復應隨事舉處謫罰。若故不受應當驅遣令出寺廟。為令佛法得增長故。如其不能教呵罰擯故共住者。是名破戒。名非沙門非婆羅門。佛法中臭名旃陀羅。名為屠兒。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為師不能教訶弟子則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為名譽故聚畜徒眾。是名邪見。名魔弟子。不畜弟子不能破壞如來正法。畜惡弟子則壞佛法。壞佛法故名魔弟子。為利養故聚畜徒眾。是名邪見。若有神通及他心智識宿命智。然後乃能以菩薩戒教化他人。是人則能畜惡弟子。何以故。知方便故。知方便故破壞惡法開示善法。若有比丘不具如是三種智慧。而言我具是三種智堪能受畜惡弟子者。當知是人則為犯重。

《菩薩善戒經》云:菩薩受持菩薩戒者。寧失身命終不聽用非法之言與惡人住。不念不起諸惡覺觀。如其起者心生慚愧呵責懺悔。若坐眾中設聞惡語惡事惡法惡聲惡義。即應起去。若力能制。置不教呵而捨去者。名之為犯。若力不能制而住聽者。是亦名犯。若得不聽心是名持戒。作聽心者是名破戒。若樂聽者是名破戒。不樂聽者是名持戒。生悔心者是名持戒。心不悔者是名破戒。

《菩薩善戒經》云:若菩薩受持菩薩戒者。畜養弟子不能善教說法示導令其調伏貪嗔痴等。不能供給衣服飲食房舍醫藥。不能為求善厚檀越。若為檀越善說法要。所得財物不能等分。當知是人為名譽故。畜養弟子不名為法。若能隨時說法教告。為性為力為菩薩藏。為欲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真畜弟子不為名譽。

《佛說決定毗尼經》云:菩薩於諸法界心不動搖。而諸眾生等有種種欲樂。隨其所樂皆能度脫滿其所願。菩薩若入大悲三昧。能示現入地獄畜生諸餘惡道。菩薩若入大莊嚴三昧。現居士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妙勝三昧。能現轉輪王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晃曜三昧。能現釋梵上妙色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一心三昧。現聲聞形成就眾生。菩薩若入清凈不二三昧。現辟支佛形成就眾生。菩薩若入寂靜三昧。能示佛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諸法自在三昧。隨諸眾生種種欲樂。現種種形而成就之。又彼菩薩或現釋身。或現梵身。或時示現轉輪王身。皆為成就諸眾生故。然此菩薩於諸法界而不動轉。所以者何。雖隨眾生種種欲樂現種種形。而此菩薩不得己身及與眾生。而隨眾生現種種身。

《菩薩地持經》云: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若觀時。若恐因彼起斗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漸自改悔。

《瑜伽師地論》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污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斗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凈。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菩薩地持經》云:菩薩遮處則遮。開處則開。攝處則攝。應降伏者則降伏之。

有的人說一切都是眾生的因果,定業不可轉,我們沒必要去管!

那照這麼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業報所生,每個眾生身上都有業障,那這也都是我們自己的因果,是我們自己活該,那佛也不應該來為我們說法,佛也不應該來救度我們,一切隨順眾生的因果就是了嘛!那佛為什麼還要來為我等業報眾生說法,佛為什麼還要來救度我們?我們有業報,佛可以為我們說法,佛可以來救度我們,那我們為什麼不能救眾生苦惱?

人總是善於誇大自己的慈悲和善意,卻不敢示人於自己內心的慾望和自私!

人在偏袒惡人的時候,都是打著"慈悲、包容、平等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的旗號,人在起嗔心,或者想要排擠別人,給別人挑刺的時候,都是打著"善意"和"慈悲"的旗號;而見到那些受苦受難,需要幫助的人,卻都視而不見,甚至嫌棄得恨不得兩腳踢出大門外面去。這種"平等、包容,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的心,這種"善意"和"慈悲"是不是很諷刺呢?

人在做種種違背道德的事的時候,總是有千萬種因緣,千萬種理由要去做;需要發慈悲心做好事,幫助他人的時候,卻總有千萬種理由不去做。這是不是在為自己找借口呢?

人在做種種錯事的時候,自己總有千萬種難處,千萬種原因,自己的理由都是"道理"。別人做了錯事,別人的難處,別人的原因,別人的道理都是"借口"

慈悲是佛教徒的菩提心之本,但一個人對有勢利的惡人作惡的行為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慈悲和包容,美妙讚歎,錦上添花,卻在貧窮弱小的人面前各種尖酸刻薄,耀武揚威,欲加之罪,不曾雪中送炭!這種慈悲就是冠冕堂皇、沒有智慧的假慈悲。

有智慧的慈悲,是對惡人、邪見人該呵責則呵責調服,不能調服者應當驅擯,對弱小的人應當軟言慰喻,施於無畏!

有的人說,學佛的人應當平等待人,任何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誰能做到完全的如理如法?那既然對惡人不能接納和包容,那對所有犯錯的人都不能接納和包容了,那又有誰沒有犯錯的,又有誰能做得圓滿?

那佛為什麼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說不同的法?善根福德因緣不成熟的眾生,佛也沒辦法度他們。佛在《四分》、《十誦》裡面講,若有破戒、破見、破威儀而不能調服者,應當滅擯,驅除僧團,犯輕罪者令其懺悔即可。犯罪有輕重,佛也說犯重罪而無慚愧不能調服者應當驅擯,但佛並沒有說只要是犯一點小錯誤的都要驅擯,為什麼重罪不通懺悔,而輕罪可悔呢?所以我們肯定要區別對待,平等並不是不論輕重、利害一概而論就叫平等!

?縱有三寸不爛之舌,能言善辯之口,顛倒是非黑白,能將善辯成惡,將惡辯成善,將是辯成非,將非辯成是!辯不了業報盡除,因果?空滅,辯不來福德具足,命終生西;一切造作,果報依然自受,因緣不具,命終依然難得解脫!只塗一時口舌爭辯之快感能作何用?

願眾生做一個有智慧?,明辨是非,正知正見的佛弟子,末法眾生,作惡者多,修善者少,切莫被各種邪見惡見洗腦,顛倒是非黑白!

當作惡成為一種公認?的善意和道理,而受傷或作善者卻都成了過錯和邪惡。這就是末法時期,正邪顛倒的顯現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