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為什麼消除偏見是悖論?偏見不可被消除嗎?

心理學:為什麼消除偏見是悖論?偏見不可被消除嗎?

你是否曾經清醒的覺察過自己的偏見?

大部分人很難清醒的覺察自己的偏見,因為人們在對事物產生某種態度時,不可避免的受到情緒影響。無論是愉悅的情緒還是痛苦的情緒,都不可避免的使認知判斷偏離了客觀事實。對於同樣一個人,他身邊的朋友對他會有不同的評價。為什麼同一個人,會產生不同的評價呢?究其根本是認知偏見,使得人們無法客觀至少無法完全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因此,人們是無法消除偏見的。本文偏見指的是非顯著意義,通常大家理解的偏見指的是顯著意義上的偏見。


態度與偏見

當事物與你產生聯繫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個態度。就如同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來說,你看到了這篇文章,因此與之建立聯繫,進而產生態度。人們只會對與自己相聯繫的事物產生態度,這裡的聯繫指的是廣義上的聯繫。當你拿起一本書,拿起一隻杯子,那麼你就與之產生了聯繫。當你瀏覽文章,閱讀資訊,同樣與之產生了聯繫。哪怕是你看不見,摸不著,當你在思考宇宙時,宇宙便與你產生了聯繫。

只要跟事物產生聯繫,就會產生態度。並且遵循這樣一個原則:與你聯繫越緊密的事物,你越容易產生偏見。比如父母對孩子的偏見,戀人之間的偏見等等。「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典型的偏見。這裡的偏見,不是大家理解的顯著意義上的偏見。所謂顯著意義上的偏見,指的是通過簡單的判斷,就能夠知道某一觀點不符合事實的情況。這裡的偏見既包含了不符合事實的情況,也包含了不完全符合事實的情況。

比如,你對某個人的評價只有10%符合實際情況,那麼你的評價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偏見。如果你對某個人的評價有80%符合實際情況,那麼你的評價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相對客觀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哪怕你的評價只有20%不符合實際情況,你仍然是存在偏見的。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偏見,所以在認識論中會有「逼真性」的理論。


情緒記憶對偏見的影響

情緒是有記憶的,某個人曾經對你好,那麼現在你對他會有更加積極的評價。如果某個人曾經傷害過你,那麼你現在對他的評價就會非常的消極。無論曾經對你是好是壞,你都無法十分客觀的評價對方,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偏見。對於其他事物同樣如此,但凡能夠觸發你情緒記憶的事物,同樣能夠影響你的判斷。比如一首歌曲,讓你聯想到開心的或者悲傷的過去,進而產生情緒上的變化,那麼對這首歌曲就會產生偏見。或是偏愛,或是偏厭,都屬於你對這首歌的偏見。

情緒記憶具有延伸線,這使得人們哪怕對於非直接相關的事物,同樣會產生偏見。比如你因為某件事而討厭某個人,那麼你會因為這個人而討厭他做的所有事。哪怕是在大家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一句話,但是只要這句話出自你討厭的那個人,你就會厭煩這句話。事實上,你厭煩的並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厭煩說這句話的人。這種情況就屬於顯著意義上的偏見了,因為你並非出於理性的、客觀的認知所做出的判斷。

態度的產生與個體的認知水平、三觀、生活目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情緒記憶等相關,可以說是態度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最重要的體現。在這其中,情緒記憶又對態度產生了較大影響。事物對個體產生的情緒影響,包括喜怒哀樂在內的一切情緒變化,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如果事物能夠給個體帶來積極情緒,那麼個體就會產生肯定的態度;相反如果事物給個體帶來消極情緒,那麼個體就會產生排斥的態度。


如何讓自己的判斷更接近「客觀」

正如上文所講,我們無法掌握真理,只能夠無限接近於真理,這就是認識論中的「逼真性」。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客觀的評價事物,只能夠無限接近於客觀的評價某一事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判斷,更接近客觀呢?

1、站在此時此刻分析問題

為了避免由於過多的聯想所產生的情緒記憶,要時刻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分析問題。無論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也不要去管未來會發生什麼,只需要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分析問題,就能夠盡量避免產生偏見。因為大部分的偏見,要麼是來自過去的經驗,要麼是對未來的預判。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夠客觀的反應事物當前狀態。只有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才能夠更加客觀的分析問題。

2、站在問題本身考慮

很少人能夠做到站在問題本身考慮問題,總是不可避免的摻入其他因素。就像你批評某一說法,並不是批評這個說法本身,而是批評提出這個說法的人。同樣一句話,如果是出於你喜歡的人之口,那麼你可能會無比認同。因此,只有站在問題本身考慮問題,才能夠讓我們更加客觀,避免產生太多的偏見。

總而言之,偏見無法被消除,它本身就是我們態度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儘可能的減少偏見,以更加客觀的態度認知世界,卻難以消除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