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你的耳朵去哪裡了,媽媽和你說話呢,怎麼沒反應?

好好說話不聽的,非要我吼幾聲,才聽得見。

相信這是不少朋友的煩惱吧,對孩子說話彷彿就是耳邊吹過風,風過無痕。

我一位朋友還為此特地帶孩子去看了耳鼻喉科,結果只是印證了,孩子就是不想聽媽媽說,你說氣人不?

怎麼會這樣呢?今天就和大家說說。

1

打破僵局,先愛後教

任何親密關係中,最怕的不是「吵架頂嘴」,而是「不溝通」。

我就是個會選擇性「關閉耳朵」的大孩子,所以特別能理解孩子這個表現。我不是耳朵不好,我只是不願意聽有些人說,哪怕和你爭論的機會都不想給。

基本上每個有「耳邊風」孩子的家庭,都會是一方喋喋不休,另一方管教缺位。愛喋喋不休的那個家長,看似很強勢,但是能量卻是很低的。

因為在家庭三角關係里,他的溝通得不到孩子的反饋,得不到隊友的支持,他會把這些無助、不甘心轉化為不斷加碼的喋喋不休,來緩解自己的害怕和存在感低。

可人生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做的越多、越辛苦就一定有回報。真正的瘋狂是,不斷重複同樣的方法,但期望收穫不一樣的結果。

要打破這個僵局,最關鍵的是讓家庭的這個三角關係的能量流動起來,而不是只有你一方單向的輸送。

這裡也想和一些朋友說,如果你們家有個喋喋不休的家庭成員,請多給他一點反饋和支持,他們看似強勢,其實特別虛弱。

怎麼做?可以從隊友入手,也可以從孩子入手。我六年的實戰經驗告訴自己,基本上從孩子入手更加容易(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回到父母的原點,想想當年孩子剛出生你抱在手裡的感覺。

再想想你有多久盯著孩子各種問題喋喋不休,又有多久沒有好好抱抱親親孩子、聊聊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帶著孩子出門玩、和孩子玩遊戲了?

愛,從來都是最好的答案,但我們經常忘記。

看到這,肯定有朋友會說,我孩子問題一大堆啊,我隊友不管,我管了那麼久還沒用,你現在還和我說,先別管,還要和他去玩?

就是因為你管了那麼久也沒用啊。

溝通,是需要有「溝」也有「通」啊,長久以來,你們的溝通「通道」已經堵塞了,而「愛」才是最好的潤滑劑。

當我們去「愛」孩子時,孩子的反饋也會給我們賦能。能量低的時候不僅僅脾氣差,腦子也會不好使。

狀態調整好了,我們再來談怎麼策略引導。

2

明確指令,學會等待

說個小D的真實故事吧。

她3歲剛過的時候,有一周幼兒園放假,我一個人帶她,到了周五實在累死了,下午想睡20分鐘,就給她安排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和她說,你這裡玩,不要叫媽媽。

結果你們猜她怎麼樣了?她玩了一會開始叫,Jessica! Jessica!Jessica!

這個故事讓我哭笑不得也記憶深刻,讓我非常直觀地認識到,我們通常給孩子的指令都是不明確的,所以孩子「聽不懂」,自然就「做不到」或者索性不做了。

我見過不少父母,尤其是自己急脾氣、語速快的,說了一句,「你把那個收了」。

孩子沒動靜,立馬噼里啪啦,「你這個孩子,讓你把這個收了啊,聽見沒,快動起來,趕緊收了,怎麼這麼磨蹭呢」。

然後孩子整個懵了,而父母又連珠炮地在發號施令。但如果錄下這些對話,看似說了很多,但每一句都是「廢話」。

「那個」,是哪個?「收了」,是收到哪裡?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他們要「聽懂」,才能反饋到動作,而短期密集的指令轟炸,只會讓他們信息處理過密,而無法理解。

「把這些地上的積木撿起來,放在這個藍色的籃子里」,這句話一點不難,難就難在我們從未設身處地從孩子角度出發。

說完這句話,看著孩子的眼睛,給一點點間隙,這不僅僅是我們的等待,更是親子關係中彼此的「空間」,咄咄逼人也會把孩子逼入死角,關閉耳朵。

更多低幼孩子如何給指令一句話不說兩遍,你需要掌握如何給孩子指令的秘訣

3

別批評結果

定義問題

接著上面這點進一步引申,遇到孩子的問題,大家不要總是反覆批評孩子的表面行為。

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吃飯那麼慢啊,嘴巴動起來啊,媽媽和你說話呢,聽見沒?

給你買的練習冊還沒做完,整天就知道看電視,快點,關掉做起來,快點快點!

這只是上帝視角的「討伐」,而孩子需要的是平等的幫助夥伴。

孩子吃飯速度慢,是胃口不好?咀嚼吞咽能力慢?還是吃飯變成了負擔?

孩子不願意做練習冊,是需要陪伴?是畏難情緒?還是重複機械練習厭倦了?

多嘗試和他說,「我們一起看看可以怎麼做?媽媽分析了一下,你是覺得作業量太大了不想做,我們建立一個小目標,每天就只完成兩頁,媽媽會陪著你,完成後我們可以給自己貼個小星星,看看一周我們能有幾個小星星,如何?「

一句「我們」,就把關係平等了,幾句「分析」,就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的「幫助」。

哪怕我們的確不知道這個孩子為啥這麼「熊」,一句「你怎麼了,我們可以怎麼做」,也能打開孩子求助的渠道。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做到,而是那些我們第一眼看不到的問題,阻礙了孩子達到這樣的目標。

很多時候,也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我們急不可耐的樣子,反覆的嘮叨,讓他覺得,父母都覺得我糟透了,我就這樣吧。

5

玩個遊戲

化解一下

最後呢,分享一個小遊戲,也會有幫助。但之所以放在最後,就是希望大家先把前面的這幾點做紮實了,這個小遊戲只是「甜品」,不能多用。

日常生活時,可以時不時故作神秘地對孩子說,我有個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然後停頓一下,接著說,「但你看上去挺忙的,也沒在聽我說,那我就先不告訴你了」。

這時,孩子肯定會感興趣,就會跑過來。那麼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蹲下來,眼睛看著孩子,保證孩子的眼睛也看著我們,然後和她分享一件事。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這個「重要的事」,不要趁機又變成了教育孩子的內容,而是真的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玩這個遊戲,不是為了讓孩子聽我們,如何讓孩子聽的解決方案,前面三點已經寫了。

玩這個遊戲,是為了讓我們和孩子都養成「如何認真聽別人說話」的行為習慣。

如果你把遊戲變成「控制」,那麼沒幾次,你的遊戲就成了「狼來了」,大家一定要記住。

6

別做那個「牧師」

最後,和大家說個段子吧。

有個人去聽牧師演講,剛剛開始聽的時候他覺得特別好,想好了等演講結束要給10元。

10分鐘過去了,他開始有一點點不耐煩,決定只捐2元。又過了10分鐘,他決定不捐了。

最後等牧師演講完畢,他不僅沒捐款,還從捐款盤子里拿走了2元。

聽完段子,結合上面說的,大家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就是那個「牧師「呢?

哪怕再正確再有用的建議,說多了說頻繁了,不但不會對其他人有幫助,他們甚至會覺得自己利益受損了,於是為了維護自己利益,還會作出的「不正確「補償(比如對我們的叛逆心理)

這就是心理學的「超限效應」。

別讓「嘮叨」變成了鈍刀,割斷了孩子和我們之間溝通橋樑和親子紐帶。

別讓自己成「牧師」,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最後孩子卻還要拿走我們的那「兩元錢」。

大J叨叨叨

和你們說一件好玩的事,前幾天晚飯時,先生和我說,你爸爸寫如何培養你的文章,不如我寫如何養育小D的文章閱讀量高,但不得不說,我們老丈人寫的文章比我高級。

哈哈,你們看看,這中年男子莫名的競爭欲。歡迎回顧舊文評判一下:

我是小D爸爸|以下是我帶娃比媽媽厲害的地方

小D爸爸|我老婆有三個「臭毛病」,卻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大J爸爸|他的育兒「怪」談,像算命一樣准

最近開通了視頻號,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找我來玩。

喜歡這篇文章

這裡點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孩子凡事都要討價還價還鬧脾氣,除了惱火,還有更好處理方式嗎?
《乘風破浪》里20多個媽媽,卻是37歲沒娃的她狠狠教了我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