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三不朽聖人王陽明,早就說清了「做人」的真相

三不朽聖人王陽明,早就說清了「做人」的真相

生活、工作、婚姻、養育……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是身陷於各種各樣的困擾中,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開始的時候能夠得到一點緩解,然後,又周而復始,不斷在煩惱里循環。

而在五百年前的「三不朽」聖人王陽明看來,所有表面的困擾都只是生活之樹的枝枝葉葉,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做人」這顆種子。

《明朝那些事兒》中,王陽明這位「明朝一哥」傳奇的一生開始廣為大眾所知;在知識界、商界乃至政界,越來越多的人將他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就曾說,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甚至有人說,王陽明是孔子之後唯一一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就連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也只能算得半個聖人。

在煊赫聲名之下,王陽明其人究竟有什麼獨特的魅力?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傳習陽明心學?

「修心課」系列作者、翻譯了《傳習錄》的費勇老師說,王陽明的心學,不只是思辨性的、學術性的,而是實踐的、行動的,是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

01

對孔子說「不」

王陽明有一次說,我要遵循我內心的良知,我內心覺得這個事情不應該做,那麼,即使孔子站在我面前說可以做這個事,我也不會去做。

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做自己認為對的的事,做自己內心裡想要做的事情。你即使是孔子,我也要對你說不。

如此「叛逆」的王陽明,不僅有底氣對孔子說不,對於自己的「前輩」、被稱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時刻抱持著「批判」的眼光。

早年間,王陽明也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他遵從程朱的治學方法,花了七天七夜,去冥思苦想地格竹子的」理」,最後一無所獲,自己還累病了。

「格竹」失敗的王陽明,開始重新思考真理的去處,從而發現了真正的「道」就存在於自己的內心中(「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外物不可盲目追逐,先賢不可一味遵從,只有內心的力量才是永恆光明的所在。

02

工作即是修行

曾經有一位官員來請教王陽明,說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王陽明回答說,我並沒有叫你辭了職,懸空去學習啊,你做司法的工作,就從司法這件事上去學習,這也是一種格物。比如,詢問案件的時候,不應當因為自己的喜惡和人情而有所偏重。

王陽明的這番言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工作即修行」。

都市人往往習慣把工作視為生活的枷鎖,一味想要解脫而不得,久而久之,再鮮活有趣的靈魂也要在日復一日機械性的重複中失去生機。

殊不知,生活之道往往就藏在這些瑣碎的日常之中。用一顆修行之心面對工作和生活,才能獲取內心的平和。

工作上遇到麻煩,我們可能會選擇跳槽來解決當前的困境。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工作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在工作中可以為別人帶來什麼?那麼,工作就會一直困擾你。

用廣告界的術語來講,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好好的甲方,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資源和產品,不需要求取,自己就有能量,能夠吸引其他的資源;但是,我們偏偏選擇了乙方的活法,不斷地去打探各類甲方的要求是什麼。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發掘自己內心的能量,並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付諸實踐。

03

教育應當順從人的天性

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王陽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適合兒童的天性。

「一般而言,兒童的性情是喜歡嬉戲玩耍而害怕約束,就像草木剛開始發芽時,如果讓她舒展暢快地生長,就能迅速發育繁茂;如果摧殘,就會很快枯萎。」

根據兒童的天性,王陽明推出了具體的教育方法:第一是「歌詩」,第二是「習禮」,第三是「讀書」。

所有這些教育手段,在王陽明看來,都是用來順應孩子們的天性,引導他們的志向,調理他們的性情。這才是教育的深意。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里提到,在人工智慧日益發達的時代,基於工作技巧層面的教育已經越來越沒有什麼意義,但基於生活技巧層面的教育越來越重要。

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越來越成為人存在的意義。

王陽明的教育理念,和他的心學一樣,是要回到教育的本義:培養一個人,一個會思考的人,一個會審美的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04

一生只做一件事

王陽明有一個概念,叫「主一」,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甚至可以說,明白了這個「主一」,一心去「主一」,這一輩子,不論你遇到什麼,你都會見到美好。按照王陽明的說法,只要你能夠做到主一,把主一這件事做好了,就什麼事都可以做好。

什麼是主一呢?《傳習錄》里有一段陸澄和王陽明的對話,陸澄問王陽明 「主一」的功夫,比如讀書的時候,一心在讀書上;比如接待客人的時候,一心在接待客人上;這樣就是「主一」了嗎?王陽明回答,這樣不是主一,而是逐物,跟著事物在跑;真正的主一,是不管做任何事,都專主在一個天理上。

這裡,王陽明把「主一」和專註、專一區分了開來。專一、專註是做具體事情的態度,而「主一」是我們最整個人生的方向和根本。如果我們整個人生沒有「主一」,那麼,在具體事情上再多的專註、專一,也不會讓你這一生有所成就。就是打雜的一生。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反覆強調,你要找到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不論什麼做多少事,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他又說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就好像樹的根;找到了根,就是找到了根本,你做什麼,都會生長出綠葉;如果找不到這個根,無論你在綠葉上下多大的功夫,樹都會枯萎。

這個根,就是天理。主一,就是要為我們的生命找到根,找到根源,然後,一生都專一在這個根上,你的一生,就會像樹一樣枝繁葉茂;你的一生,就會脈絡清晰簡單,而色彩斑瀾豐富。找到了這個根,就不會在各種事務中疲於奔命,就不會在各種潮流中茫然無措。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既沒有像陶淵明一樣走上退隱的路,也沒有走上絕大多數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條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復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應該成為的那種人。

「做人」這一件事,就像水的源泉,就像樹的根,你把它做好了,水就會成為活水,源源不斷;樹就會成為活樹,生生不息。

做人,就是做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著名文化學者、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教授的一本《做人》,以淺白的語言解讀王陽明的五個生活法則:這是有關日常生活困惑的答案書,一本切實可行的「做人」指導手冊。

陽明先生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座高山,雲蒸霞蔚,氣象宏闊。他獨創心學一脈,一改宋儒的「暮氣」,發明本心,寓理帥性。然而,高山仰止,孰能至之?費勇教授這本書,恰恰為常人「傳習」陽明心學,為心學走向現代生活清掃了一條明白的道路。——財經作家 吳曉波

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幸福?如何找到內心真正的熱愛?如何擁有不焦慮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身陷於各種各樣的苦惱中,往往在世俗標準和內心追求中左右搖擺。而在「三不朽」聖人王陽明看來,解決一切生活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做人」這顆種子。

王陽明將生活的全部答案,歸結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找到自己「做人」的目標,找到那股能讓你越來越流向開闊的源泉,這是王陽明心學在生活層面非常實用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會讓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抓住要點,會讓你的人生變得很簡單,卻又很豐富。會讓你活在一個整體性里,也會讓你不糾結,踏踏實實埋頭做事。

五百年前的三不朽聖人王陽明,以「做人」回應了現代人的所有焦慮。

如果我們把握了「做人」這個根本,那麼,一生就很簡單,卻又很豐富;根脈清晰,枝繁葉茂。如果我們不能把「做人」這一件事做好,那麼,做其他再多的事也沒有什麼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如何用知行合一指導你的人生
人生專屬的定力和智慧,就是兩句話